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行奸(行姦)
亦作“ 行姦 ”。
(1).做欺诈邪恶的事。 明 刘基 《雷说上》:“纵私而灭公,倚势而行姦。”
(2).谓淫污妇女。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二:“若党类颇多,则为刼盗纵火,行奸杀人,不防其微,必为大患。”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既是你请他,怎么你未到家,他倒先去行奸杀人?”
《漢語大詞典》:何楼(何樓)
(1). 宋 代民间俗语。谓虚伪欺诈。 宋 刘攽 中山诗话:“世语虚伪为何楼。葢国初京师有 何家楼 ,其下卖物,皆行滥者非沽滥称也。”
(2).指粗陋之物或赝品。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市肆》:“物不精好曰何楼。” 清 毛祥麟 《墨馀录·好奇售伪》:“今之收藏家,癖好奇书古物,而胸无卓识,目炫何楼,每出示人,言且凿凿,自矜博雅。”
《國語辭典》:谲诳(譎誑)  拼音:jué kuáng
游说时的权诈变化。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论说》:「陆氏直称『说炜烨以谲诳』,何哉?」
《漢語大詞典》:诈愚(詐愚)
谓欺诈愚人。礼记·乐记:“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 孔颖达 疏:“知者诈愚,谓欺诈愚人也。”
分類:欺诈愚人
《漢語大詞典》:信诞(信誕)
诚实和欺诈。《荀子·成相》:“言有节,稽其实,信诞以分赏罚必。” 梁启雄 释:“信,指诚实之言。诞,指欺诈之言。”
《漢語大詞典》:诳妄(誑妄)
欺诈诬妄。 汉 王充 论衡·治期:“ 歷阳 之都,一夕沉而为湖,当时 歷阳 长吏,未必誑妄也。”《旧唐书·封常清传》:“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誑妄为辞。”《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县令道:‘可见是这秃奴誑妄。’”
《國語辭典》:诈术(詐術)  拼音:zhà shù
骗人的法术、方法。如:「金光党擅长利用人们不劳而获的心理,以诈术骗人钱财。」
《漢語大詞典》:虚诡(虚詭)
(1).虚假离奇。 南朝 梁 王僧孺 《为人述梦》诗:“及寤尽空无,方知悉虚诡。”
(2).指虚伪欺诈。云笈七籤卷二六:“臣学仙者耳,非得道之人。以国家盛美,特招延儒墨於文纲之内,抑絶俗之道,摈虚诡之迹。”
《漢語大詞典》:诬欺(誣欺)
蒙骗欺诈。荀子·非相:“妄人者,门庭之间犹诬欺也,而况於千世之上乎!”
分類:蒙骗欺诈
《漢語大詞典》:邪赢(邪贏)
用欺诈手段牟取财利。文选·张衡〈西京赋〉:“何必昬於作劳?邪赢优而足恃。” 薛综 注:“昬,勉也;邪,伪也;优,饶也。言何必当勉力作勤劳之事乎?欺伪之利,自饶足恃也。”史记·货殖列传 唐 司马贞 述赞:“废居善积,倚市邪赢。” 唐 杜甫 《述古》诗之二:“所务穀为本,邪赢无乃劳。”
《漢語大詞典》:诈诱(詐誘)
欺诈诱骗。《西游记》第三一回:“你把我浑家估倒在何处,却来我家诈诱我的宝贝。” 清 魏源 《城守篇·守御下》:“佯退而实进,已去而復来,声前而掩后,求和以缓备,伪降以纳间,是之谓诈诱。”
分類:欺诈诱骗
《漢語大詞典》:诡术(詭術)
诡谲欺诈的手法。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於是伎数之士,附以诡术,或説阴阳,或序灾异,若鸟鸣似语,虫叶成字,篇条滋蔓,必假 孔氏 。”新唐书·于休烈传:“昔 东平王 求史记、诸子, 汉 不与之,以史记多兵谋,诸子杂诡术也。” 蔡锷 《致唐继尧刘显世等电》:“ 袁 逆一面用诡术以懈我之志,而孤我势;一面於军事仍积极进行。”
《漢語大詞典》:浇诡(澆詭)
谓浇薄欺诈。新唐书·魏徵传:“三代之后,浇诡日滋。”
分類:浇薄欺诈
《漢語大詞典》:防弊
谓防备奸伪欺诈之事。 梁启超 《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先王之为天下也公,故务治事;后世之为天下也私,故务防弊。”
《國語辭典》:骗取(騙取)  拼音:piàn qǔ
用欺骗手段获取。如:「他利用苦肉计骗取旁人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