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昏烂(昏爛)
指文字等模糊破损。《元典章·户部六·昏钞》:“字贯俱各昏烂,不堪辨认。”
《國語辭典》:混混沌沌  拼音:hùn hùn dùn dùn
1.迷迷糊糊而不清醒的样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长大起来,仍然是不知稼穑艰难,混混沌沌的过日子。」
2.模糊而不分明。《老残游记》第七回:「揭起门帘来,只见天地一色,那雪下的混混沌沌价白,觉得照的眼睛发胀似的。」
《國語辭典》:黑糊糊  拼音:hēi hū hū
1.黑色。如:「他在矿坑工作,常常把自己弄得全身黑糊糊的。」
2.昏暗模糊不清的样子。如:「晚上森林中常有黑糊糊的一片树影,只要定睛细看,就不会吓著了。」也作「黑忽忽」、「黑乎乎」。
《漢語大詞典》:剥漶
受侵蚀而模糊不清。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有云 太仓 王宫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无损。然与玉版对观,无少差,信为玉版未损时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剥漶,或造物忌之邪?”
《漢語大詞典》:白蒙蒙
形容一片模糊的白色。 刘半农 《晓》诗:“太阳的光线,一丝丝透出来,照见一片平原,罩着层白蒙蒙的薄雾。”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十:“ 武昌 城远远地在阳炎中横陈着,脚根是看不见的,白蒙蒙地好像是一座蜃气楼。”
分類:模糊白色
《国语辞典》:白内障(白内障)  拼音:bái nèi zhàng
病名。眼睛的水晶体因老化、外伤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模糊、不透明现象。因外观呈白色,故称为「白内障」。
《漢語大詞典》:傍僾
模糊、朦胧之状。《礼记·中庸》“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汉 郑玄 注:“洋洋,人想思其傍僾之貌。”
分類:模糊朦胧
《漢語大詞典》:薄暗
犹昏暗。指光线微弱,视物模糊不清。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假使半夜之后,在薄暗中,远处隐约着一位这样的粉面朱唇,就是现在的我,也许会跑过去看看的。” 茅盾 《子夜》四:“他顾不得儿子,转身就往里面跑,薄暗中却又劈头撞着了一个人。” 沙汀 《磁力》:“他退向自己的小屋里去,在薄暗中彳亍着,感到一种强烈的憎恶。”
《國語辭典》:神思恍惚  拼音:shén sī huǎng hū
神志不清,心神不定。《红楼梦》第三二回:「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也作「神情恍惚」。
《国语辞典》:睡眼惺忪  拼音:shuì yǎn xīng sōng
刚睡醒,神智模糊,眼神迷茫的样子。如:「他睡眼惺忪的打开房门,被眼前的景象惊醒过来。」
《國語辭典》:邋遢本  拼音:lá tà běn
宋绍兴十四年(西元1144)井宪孟为四川漕,命眉山刊行七史(宋、齐、梁、陈、魏、北齐、北周书),称为「蜀大字本」,每半页九行,每行十八字。到了元朝,大部分印版已模糊、极不整饬,著录家称之为「邋遢本」。其版至清嘉庆年间,被焚毁于南京。或读为ㄌㄚ ㄊㄚˋ ㄅㄣˇ lā tà běn。
《漢語大詞典》:漫漶支离(漫漶支離)
模糊残缺。 明 宋濂 《龙门子凝道记下·段干微》:“曰:‘ 金溪 之学何如?’曰:‘学不论心久矣, 陆氏 兄弟卓然有见於此,亦人豪哉……故登其门者,类皆紧峭英迈而无漫漶支离之病,惜乎力行功加而致知道闕,或者不无憾也。’”
分類:模糊残缺
《漢語大詞典》:磨漶
磨蚀而模糊不清。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二:“鐫碑欲垂久远,而为供饮之具,将磨漶不保矣。”
《漢語大詞典》:迷眵
方言。谓视觉模糊。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笑欣欣调笙坐对,醉眼迷眵。” 明 瞿式耜 《甲申秋八月挽仲弟起民》诗之二:“年来到眼迷眵甚,谁识吾家旧典型?”
《國語辭典》:迷迷糊糊  拼音:mí mí hú hú
不仔细、不清楚。如:「他上课常迷迷糊糊走错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