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槃 → 槃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288,分86页显示 上一页 63 64 65 66 67 69 70 71 72 下一页
大般涅槃经后分
大般涅槃经论
大般涅槃经疏
大爱道涅槃经
上流般涅槃
涅槃宗五时教
不断烦恼得涅槃
方便现涅槃
方便乘涅槃
文殊涅槃经
文殊般涅槃经
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四种涅槃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佛类词典(续上)
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经后分
大般涅槃经论
大般涅槃经疏
大爱道涅槃经
上流般涅槃
涅槃宗五时教
不断烦恼得涅槃
方便现涅槃
方便乘涅槃
文殊涅槃经
文殊般涅槃经
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四种涅槃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大般涅槃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常略称为涅槃经。有大乘小乘之二经。小乘之大般涅槃经三卷,晋法显译。是与白法祖译之佛般泥洹经二卷及失译方等泥洹经二卷,皆与长阿含游行经同本。大乘之大般涅槃经。有二本,一四十卷,北凉昙无忏译称为北本涅槃。分十三品。二三十六卷,刘宋慧观与谢灵运共再治北本。称为南本涅槃。天台章安依此经作疏。
(经名)常略称为涅槃经。有大乘小乘之二经。小乘之大般涅槃经三卷,晋法显译。是与白法祖译之佛般泥洹经二卷及失译方等泥洹经二卷,皆与长阿含游行经同本。大乘之大般涅槃经。有二本,一四十卷,北凉昙无忏译称为北本涅槃。分十三品。二三十六卷,刘宋慧观与谢灵运共再治北本。称为南本涅槃。天台章安依此经作疏。
大般涅槃经后分
【佛学大辞典】
(经名)又曰后分涅槃。二卷,唐若那跋陀罗译。说涅槃之后佛现神变,及荼毗分舍利等。即大乘之大般涅槃经后分也。
(经名)又曰后分涅槃。二卷,唐若那跋陀罗译。说涅槃之后佛现神变,及荼毗分舍利等。即大乘之大般涅槃经后分也。
大般涅槃经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天亲菩萨造,元魏达磨菩萨译。释大涅槃经中迦叶菩萨所问之偈。
(书名)一卷,天亲菩萨造,元魏达磨菩萨译。释大涅槃经中迦叶菩萨所问之偈。
大般涅槃经疏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三十三卷,隋灌顶撰,唐湛然再治,及玄义二卷,隋灌顶撰。
(书名)三十三卷,隋灌顶撰,唐湛然再治,及玄义二卷,隋灌顶撰。
大爱道涅槃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上经之异名。
(经名)上经之异名。
上流般涅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不还之一。(参见:不还果)
【三藏法数】
上即无色界,流即流行。谓此阿那含,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便證涅槃,要须流行色界馀天之中,次第生已,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馀天,即色界初禅后,二禅、三禅、四禅天也。)
(术语)五种不还之一。(参见:不还果)
【三藏法数】
上即无色界,流即流行。谓此阿那含,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便證涅槃,要须流行色界馀天之中,次第生已,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馀天,即色界初禅后,二禅、三禅、四禅天也。)
涅槃宗五时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论玄义曰:「昔涅槃初度江左,宋道场等沙门慧观,仍制经序,略判佛教。凡有二科:一者顿教,即华严之流,但为菩萨具足显理。二者,始从鹿苑,终竟鹄林。自浅至深,谓之渐教。于渐教内开为五时:一、三乘别教,于阿含经等,别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投声闻缘觉菩萨之三机者。二、三乘通教,专说般若经通化三乘者。三、抑扬教,说维摩思益之诸经,而赞扬菩萨挫折声闻者。四、同归教,说法华经,使彼三乘归于一极者。五、常住教,说涅槃经以明佛果之常住者。又此五教如其次第名为有相、无相、抑扬、会三归一、圆常。
(术语)三论玄义曰:「昔涅槃初度江左,宋道场等沙门慧观,仍制经序,略判佛教。凡有二科:一者顿教,即华严之流,但为菩萨具足显理。二者,始从鹿苑,终竟鹄林。自浅至深,谓之渐教。于渐教内开为五时:一、三乘别教,于阿含经等,别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投声闻缘觉菩萨之三机者。二、三乘通教,专说般若经通化三乘者。三、抑扬教,说维摩思益之诸经,而赞扬菩萨挫折声闻者。四、同归教,说法华经,使彼三乘归于一极者。五、常住教,说涅槃经以明佛果之常住者。又此五教如其次第名为有相、无相、抑扬、会三归一、圆常。
不断烦恼得涅槃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此为天台,真言,及净土门所立。而各异其义。(参见:即)
(术语)此为天台,真言,及净土门所立。而各异其义。(参见:即)
即
【佛学常见辞汇】
融和不二不离的意思,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
融和不二不离的意思,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
方便现涅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如来虽常住不灭,而为使起佛世难值之想,惹追慕修道之念,故以方便示现涅槃也。法华经寿量品曰:「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
(术语)谓如来虽常住不灭,而为使起佛世难值之想,惹追慕修道之念,故以方便示现涅槃也。法华经寿量品曰:「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
方便乘涅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涅槃之一。善巧之化益终,而应身亦当灭也。
(术语)三涅槃之一。善巧之化益终,而应身亦当灭也。
文殊涅槃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之略名。
(经名)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之略名。
文殊般涅槃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之略名。
(经名)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之略名。
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聂道真译。佛在祇园于后夜入定放光,照文殊房,作诸化现,阿难集众,跋陀婆罗问其始末。佛为说文殊之生缘及观文殊之法。
(经名)一卷,西晋聂道真译。佛在祇园于后夜入定放光,照文殊房,作诸化现,阿难集众,跋陀婆罗问其始末。佛为说文殊之生缘及观文殊之法。
四种涅槃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涅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所立,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虽有客尘烦恼,而自性清净,湛如虚空,离一切分别之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真圣者自内所證,其性原为寂静,故名涅槃。二有馀依涅槃,断尽烦恼障所显之真如也。有馀依者,有漏之依身,对于所断之烦恼而谓为馀。虽馀此有漏之依身,而烦恼之障,永为寂灭,故名涅槃。三无馀依涅槃,出生死之苦之真如也。是亦与有馀依涅槃共断烦恼障所得之真理,而显于生死苦果断谢之时即后时也。故却无苦果之依身,谓为无障依,众苦永为寂灭,谓为涅槃。四无住处涅槃,是断所知障所显之真如也。所知障为智之障。二乘之人为有所知障,不了生死涅槃无差别之理,固执生死为可厌,涅盘为可欣。佛断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时,于生死涅槃离厌欣之情,但有大智,故住于生死,为有大悲,故不住于涅槃,以利乐尽未来际有情,故谓之为无住处。利乐之用虽常起,而亦常寂,故谓为涅槃。此中一切之有情,有前之一,二乘之极圣,有前自證有馀无馀之三,菩萨在初地已上有第一与第四之二,惟世尊具四也。问依大乘所说,则如来色身,总为无漏清净,非生死之苦果,何有有馀涅槃?既无有馀涅槃,无馀亦宜无之?答曰:就佛身论有馀无馀,有二义:一如来之身,虽无实之苦果,然就示现似于苦果之依身而论有馀无馀也。如八相成道是。二就无漏色身之隐显而论有馀无馀也。见唯识论十,百法问答钞八。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所立。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虽有种种的烦恼,但其自性清净,湛如虚空,离诸一切分别之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圣者能亲證,其性原是寂静。二、有馀依涅槃,即生死之因与惑业虽尽,但犹馀有漏依身之苦果。三、无馀依涅槃,即不但生死之因与惑业已尽,同时连依身之苦果亦灭,使之毕竟不生。四、无住处涅槃,是断所知障所显的真如,所知障为智之障,二乘人因有所知障,不明白生死涅槃无差别的道理,所以固执生死为可厌,涅槃为可欣,佛断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时,对生死与涅槃无厌欣之情,因有大智,故住于生死,因有大悲,故不住于涅槃,以利乐尽未来际之有情,故谓之为无住处,利乐之用虽常起,而亦常寂,故称为涅槃。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真如理随缘变造一切诸法,虽有烦恼垢染,而本性清净,具足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众生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无有分别,故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有馀依涅槃〕,谓烦恼之障虽灭,尚馀欲界五阴之身,而为所依,故名有馀依涅槃。(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无馀依涅槃〕,谓烦恼既尽,所馀五阴之身亦灭,故名无馀依涅槃。
〔四、无住处涅槃〕,谓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名无住处涅槃。
(名数)(参见:涅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所立,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虽有客尘烦恼,而自性清净,湛如虚空,离一切分别之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真圣者自内所證,其性原为寂静,故名涅槃。二有馀依涅槃,断尽烦恼障所显之真如也。有馀依者,有漏之依身,对于所断之烦恼而谓为馀。虽馀此有漏之依身,而烦恼之障,永为寂灭,故名涅槃。三无馀依涅槃,出生死之苦之真如也。是亦与有馀依涅槃共断烦恼障所得之真理,而显于生死苦果断谢之时即后时也。故却无苦果之依身,谓为无障依,众苦永为寂灭,谓为涅槃。四无住处涅槃,是断所知障所显之真如也。所知障为智之障。二乘之人为有所知障,不了生死涅槃无差别之理,固执生死为可厌,涅盘为可欣。佛断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时,于生死涅槃离厌欣之情,但有大智,故住于生死,为有大悲,故不住于涅槃,以利乐尽未来际有情,故谓之为无住处。利乐之用虽常起,而亦常寂,故谓为涅槃。此中一切之有情,有前之一,二乘之极圣,有前自證有馀无馀之三,菩萨在初地已上有第一与第四之二,惟世尊具四也。问依大乘所说,则如来色身,总为无漏清净,非生死之苦果,何有有馀涅槃?既无有馀涅槃,无馀亦宜无之?答曰:就佛身论有馀无馀,有二义:一如来之身,虽无实之苦果,然就示现似于苦果之依身而论有馀无馀也。如八相成道是。二就无漏色身之隐显而论有馀无馀也。见唯识论十,百法问答钞八。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所立。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虽有种种的烦恼,但其自性清净,湛如虚空,离诸一切分别之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圣者能亲證,其性原是寂静。二、有馀依涅槃,即生死之因与惑业虽尽,但犹馀有漏依身之苦果。三、无馀依涅槃,即不但生死之因与惑业已尽,同时连依身之苦果亦灭,使之毕竟不生。四、无住处涅槃,是断所知障所显的真如,所知障为智之障,二乘人因有所知障,不明白生死涅槃无差别的道理,所以固执生死为可厌,涅槃为可欣,佛断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时,对生死与涅槃无厌欣之情,因有大智,故住于生死,因有大悲,故不住于涅槃,以利乐尽未来际之有情,故谓之为无住处,利乐之用虽常起,而亦常寂,故称为涅槃。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真如理随缘变造一切诸法,虽有烦恼垢染,而本性清净,具足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众生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无有分别,故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有馀依涅槃〕,谓烦恼之障虽灭,尚馀欲界五阴之身,而为所依,故名有馀依涅槃。(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无馀依涅槃〕,谓烦恼既尽,所馀五阴之身亦灭,故名无馀依涅槃。
〔四、无住处涅槃〕,谓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名无住处涅槃。
涅槃
【佛学大辞典】
(术语)Nirva%na,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旧译诸师,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曰波利昵缚喃Parinirva%n!a。译为圆寂。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也。寂灭者,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肇师之涅槃无明论曰:「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中略)秦言无为,亦名度。无为者,取于虚无寂寞妙灭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涅槃玄义上曰:「既可得翻,且举十家:一竺道生,时人呼为涅槃圣,翻为灭。二庄严大斌,翻为寂灭。三白马爱,翻为秘藏。四长干影,翻为安乐。五定林柔,翻为无累解脱。六大宗昌,翻为解脱。七梁武,翻为不生。八肇论,云无为亦云灭度。九会稽基,偏用无为一义。十开善光宅,同用灭度。」大乘义章十八曰:「外国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名之为灭。」涅槃经四曰:「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圆觉经曰:「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贤首心经略疏曰:「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俱舍论二十四曰:「通达言唯自见道,是證圆寂初加行故。」唯识述记一本曰:「西域梵音云波利昵缚喃。波利者,圆也。昵缚喃,言寂。即是圆满体寂灭义。旧云涅槃,音讹略也。今或顺古亦云涅槃。」华严大疏五十二曰:「译名涅槃,正名为灭。取其义类,乃有多方。总以义翻称为圆寂。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灭度、寂灭、圆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馀依涅槃 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三、无馀依涅槃 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馀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无住处涅槃 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俗语佛源】
涅槃,梵语nirvana的音译,意为「灭度」、「寂灭」等。或从梵语Parinivana意译为「圆寂」。「涅槃」是佛家修證的最高境界。简单地说,「涅槃」就是经过修道,能够彻底地断除烦恼,具备一切功德,超脱生死轮回,入于「不生不灭」。如《涅槃经》卷四所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指生死)者,乃为涅槃。」又如《魏书·释老志》所说:「涅槃译云灭度,或言常乐我净,明无迁谢及诸苦累也。」后称僧人逝世为涅槃、圆寂。在文学中运用如郭沫若赋有长诗《凤凰涅槃》,借用佛语「涅槃」,谓凤凰经过烈火的锻炼而获得新生。又如徐迟《火中的凤凰》谓:「这是一只火中的凤凰,一只新生的凤凰,它在大火之中涅槃,却又从灰烬里新生。」(李明权)
【三藏法数】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诸众生,厌生死苦,修习梵行,断诸烦恼,證大涅槃,故违烦恼之惑也。
【三藏法数】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来所證究竟法身之果。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术语)Nirva%na,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旧译诸师,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曰波利昵缚喃Parinirva%n!a。译为圆寂。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也。寂灭者,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肇师之涅槃无明论曰:「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中略)秦言无为,亦名度。无为者,取于虚无寂寞妙灭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涅槃玄义上曰:「既可得翻,且举十家:一竺道生,时人呼为涅槃圣,翻为灭。二庄严大斌,翻为寂灭。三白马爱,翻为秘藏。四长干影,翻为安乐。五定林柔,翻为无累解脱。六大宗昌,翻为解脱。七梁武,翻为不生。八肇论,云无为亦云灭度。九会稽基,偏用无为一义。十开善光宅,同用灭度。」大乘义章十八曰:「外国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名之为灭。」涅槃经四曰:「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圆觉经曰:「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贤首心经略疏曰:「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俱舍论二十四曰:「通达言唯自见道,是證圆寂初加行故。」唯识述记一本曰:「西域梵音云波利昵缚喃。波利者,圆也。昵缚喃,言寂。即是圆满体寂灭义。旧云涅槃,音讹略也。今或顺古亦云涅槃。」华严大疏五十二曰:「译名涅槃,正名为灭。取其义类,乃有多方。总以义翻称为圆寂。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灭度、寂灭、圆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馀依涅槃 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三、无馀依涅槃 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馀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无住处涅槃 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俗语佛源】
涅槃,梵语nirvana的音译,意为「灭度」、「寂灭」等。或从梵语Parinivana意译为「圆寂」。「涅槃」是佛家修證的最高境界。简单地说,「涅槃」就是经过修道,能够彻底地断除烦恼,具备一切功德,超脱生死轮回,入于「不生不灭」。如《涅槃经》卷四所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指生死)者,乃为涅槃。」又如《魏书·释老志》所说:「涅槃译云灭度,或言常乐我净,明无迁谢及诸苦累也。」后称僧人逝世为涅槃、圆寂。在文学中运用如郭沫若赋有长诗《凤凰涅槃》,借用佛语「涅槃」,谓凤凰经过烈火的锻炼而获得新生。又如徐迟《火中的凤凰》谓:「这是一只火中的凤凰,一只新生的凤凰,它在大火之中涅槃,却又从灰烬里新生。」(李明权)
【三藏法数】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诸众生,厌生死苦,修习梵行,断诸烦恼,證大涅槃,故违烦恼之惑也。
【三藏法数】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来所證究竟法身之果。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识论所说。(参见:四种涅槃)
【三藏法数】
谓真如理随缘变造一切诸法,虽有烦恼垢染,而本性清净,具足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众生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无有分别,故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术语)唯识论所说。(参见:四种涅槃)
【三藏法数】
谓真如理随缘变造一切诸法,虽有烦恼垢染,而本性清净,具足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众生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无有分别,故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