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楞伽。唐长安人。吴道玄弟子。画迹似道玄,但才力稍不及。颇能细画,咫尺间山水寥廓物像精备。经变佛事是其所长。玄宗天宝末入蜀,名益著,虽一时名流莫不敛衽。肃宗乾元初于大圣慈寺画行道僧,颜真卿为之题名,时号二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55—1685 【介绍】: 清满洲正黄旗人,纳喇氏。大学士明珠子。以避废太子名改成德,字容若,别号楞伽山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诗文均工,尤长于词。生平淡于荣利,爱才喜客,所与游皆一时名士。集宋元以来诸家经解,刻《通志堂九经解》。有《通志堂集》。
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七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旗人。康熙丙辰进士,官侍卫。有《通志堂集》。
词学图录
纳兰性德(1655-1685) 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初名成德。满洲正黄旗人。清康熙十四年(1675)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数随清圣祖出巡塞外之地。好结客,一时文士皆乐与交,与世所称落落寡合者,如严绳孙、顾贞观、陈维崧、姜宸英尤相契厚。工诗,得唐开元、大历间丰格。词尤享名,喜学北宋。论者谓其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故能真切感人。谭献以之与项廷纪、蒋春霖为清词三鼎足。今人以其与曹贞吉、顾贞观称"京华三绝"。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
清诗别裁集
字容若,辽阳人。康熙癸丑进士,丙辰殿试,官侍卫。著有《通志堂集》。○侍卫生长华阀,淡于荣利,书史友生外,无他好也。诗情飘忽要眇,断肠人远,伤心事多,年之不永,即于韵语中知之。
维基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纳兰氏,又称作那拉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生于北京。满洲正黄旗人,词人、学者。纳兰性德生于腊月,始祖名叫星恳达尔汉(亦胜根打喇汉、打叶),曾祖父叫金台石,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为努尔哈赤的福晋(即皇太极生母,皇太极是纳兰性德的舅公)。母爱新觉罗氏,为阿济格之女,父亲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性德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二十二岁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康熙帝爱其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上代又与皇室沾亲,与康熙长子胤禔生母惠妃也有亲戚关系,所以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并奉旨出使梭龙(其方位学界尚存分歧),考察沙俄侵边情况。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二),死后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坟(今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清史稿》有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宗仰(一八六五—一九二一),又称中央,别号楞伽小隐、乌目山僧。俗家姓黄,名浩舜,常熟人。出家三峰寺为僧,转投镇江江天寺受戒,后投身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参与辛亥革命。圆寂于南京栖霞寺。
楞伽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有四译,今存三本:一宋求那跋陀罗译,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有四卷,名四卷楞伽。二元魏菩提流支译,名入楞伽经,有十卷,名十卷楞伽。三唐实叉难陀译,名大乘入楞伽经,有七卷,名七卷楞伽。本经各家之著述如下:入楞伽经心玄义一卷,唐法藏撰。楞伽经注卷二卷五,唐智俨注,残缺。楞伽经通义六卷,宋善月述。楞伽经集注四卷,宋正受集注。大乘入楞伽经注十卷,宋宝臣述。楞伽经纂四卷,宋杨彦国纂。观楞伽经记八卷,明德清笔记。楞伽补遗一卷,明德清撰。楞伽经玄义一卷,明智旭撰述。楞伽经义疏九卷,明智旭撰。楞伽经合辙八卷,明通润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八卷,明宗泐如玘同注。楞伽经参订疏八卷,明广莫参订。楞伽经宗通八卷,明曾凤仪宗通。楞伽经心印一卷,净挺著。楞伽经心印八卷,前有科文函是疏。楞伽经精解评林一卷,明焦竑纂。楞伽经疏卷中,残缺。
楞伽经义疏
【佛学大辞典】
(书名)四卷。明释智旭撰述。其后序曰:「犹忆初发心时,便从事于禅宗。数年之后,涉律涉教,著述颇多。独此楞伽,拟于阅藏毕后方注。壬辰结夏晟溪,无处借藏。乃以六月初三日举笔,至八月十一日阁笔于长水南郊之冷香堂,谨阅七旬。而佛事魔事,病障外障,殆无虚日。三易地而稿始脱。」
楞伽经注解
【佛学大辞典】
(书名)四卷。明释宗泐如玘于洪武十年冬十月奉诏笺释。十一年七月进呈。太祖皇帝览之,叹为精确。命流布海内,使学者讲习。宗泐即奉诏刻于京师天界禅林,后如玘又刻于杭之演福寺。末有宋濂题辞。载其事颇详。
楞伽经宗通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三十卷,明曾凤仪撰。其自序曰:「余于憨山称莫逆,自癸已造访牢山后,音问寥寥,得笔记(憨山之楞伽笔记)读之,不啻面谭。始读洒然,再读之则疑,三读之则有所更定,不觉盈纸。复取三译覈之,宋译隽永有味,故不可易。至棘句倒语,非證魏唐二译则不可晓。笔记节分条列,灿如指掌,令学者易于参订。余亟取之。更为斟酌旧注,融会三译,间出胸臆,或前人所未道。要于申畅简奥,不使有楞伽难读之叹。」案此书附有唐译楞伽经文二品,提婆菩萨二论。
楞伽岛
【佛学大辞典】
(地名)锡兰岛本名楞伽,佛说楞伽经处也。山中拔海三千尺,有胜区曰坎第,有湖作牛形,周遭可十里,故宫在焉。宫外一寺,有卧佛供养此中。岛中最高峰突出如方域,上有佛迹,长可二尺,土人往往于鸡鸣时攀跻瞻礼,谓可消灾难。殆即佛说经处矣。
【佛学常见辞汇】
锡兰岛的本名,也是佛说楞伽经的地方。
楞伽悬记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释尊在楞伽山,悬记如来灭后,南天竺有大德比丘,名龙树。宣说大乘无上之法,初證欢喜地,应往生安乐国。出于楞伽经九(七卷经第六)。
【佛学常见辞汇】
释尊在楞伽山,悬记如来灭后,南天竺(印度)有大德比丘,名龙树,宣说大乘无上妙法,初證欢喜她,应往生安乐国。
楞伽经唯识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唯识二十论三译之最古者。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Lan%ka%vata%ra-su%tra,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为本经三译中之最古者。楞伽者,山名,阿跋多罗者,入之义,佛入此山说法,故名入,新译云入楞伽经者是也。宝字乃译人添加,因楞伽宝表经义之无上宝也。或言阿者,无也,跋多罗者,上也,阿跋多罗宝即无上宝也。华严疏钞六十二曰:「经题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阿之言无,跋多罗云上,宝即此方之言。」楞伽心玄义曰:「阿伐哆陀罗,此云下入。以梵语中下入上入悉有别名,唯从上下入,别有此名,如入菩萨等。解四卷者翻为无上,此甚讹也。勘诸梵本及十卷中,都无宝字,十卷中翻为入者当名也。」
释迦毗楞伽
【佛学大辞典】
(物名)梵音Sakra%bhilagna,宝珠名,译曰能胜。以此宝能胜一切世间之宝故也。观经妙宗钞二曰:「释迦毗楞伽此云能胜。」
释迦毗楞伽摩尼
【佛学大辞典】
(物名)宝珠名。释迦毗楞伽译曰能胜,摩尼,宝珠之总名,此译离垢。观经妙宗钞二曰:「摩尼正云末尼,此翻离垢。」
观楞伽经记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八卷,补遗一卷,明释德清笔记。观楞伽宝经阁笔记曰:「丙申春过吉州,遇大行王公性海于净土中,请益是经。因出前二章。公首肯。遂以正受注并三译本,稽首属余,请卒业焉,余携之,以是年三月十日抵戌所(憨山师以弘法罹难),于四月朔即命笔。(中略)至七月朔甫完卷半。(中略)又首事于十月朔,至明年佛成道日乃阁笔焉。」案此书憨山大师融会三译本而定其句读,显其义理,故枝词异说,刷洗殆尽。
郁楞伽
【佛学大辞典】
(人名)缘生论及大乘缘生论之作者。梵Ullan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