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拳棒  拼音:quán bàng
泛指武艺。如:「他因自小学习拳棒,所以练就了一身好工夫。」
分類:武术
《骈字类编》:桃棒
左传使巫以丨茢先祓殡疏茢是帚盖丨为丨也
又梁书陈庆之传第五子昕太清二年侯景围历阳板昕为云旗将军未及下渚景已渡江为景所擒景见昕殷勤因留极饮令昕收集部曲将用之昕誓而不许景使其仪同范桃棒严禁之昕因说桃棒令率所领归降袭杀王伟宋子仙为信桃棒许之遂盟
《漢語大詞典》:当头棒(當頭棒)
犹言当头棒喝。 茅盾 《路》十一:“他只觉得这次新袭来的暴风雨似的斗争恰好是苦闷到绝处的他的一下当头棒。” 赵树理 《三里湾·出题目》:“ 有翼 挨了这么一下当头棒,觉着别的团支委和人谈思想不是这样的态度。”
《國語辭典》:棒疮(棒瘡)  拼音:bàng chuāng
被棒击打后所引起的破伤溃烂。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我则见湿浸浸血污了旧衣裳,多应是碜可可的身耽著新棒疮。」《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长老令人山后搭一草舍,教可常将息棒疮好了,著他自回乡去。」也作「杖疮」。
分類:后引
《漢語大詞典》:棒杀(棒殺)
用棍棒打死。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迁 顿丘 令” 裴松之 注引《曹瞒传》:“有犯禁者,不避豪彊,皆棒杀之。”
分類:棍棒打死
《韵府拾遗 讲韵》:赶棒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说公案皆是抟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
《國語辭典》:杆棒(桿棒)  拼音:gǎn bàng
古代一种当作兵器使用的木棍。《水浒传》第一○二回:「分开众人,向贺吉取了杆棒。」
《漢語大詞典》:拐棒
(~儿)弯曲的棍子。
分類:弯曲棍子
《國語辭典》:黄桑棒(黃桑棒)  拼音:huáng sāng bàng
硬木棒。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三折:「一顿黄桑棒,打的就发昏。」也作「荒桑棒」、「黄桑棍」。
分類:硬木木棍
《漢語大詞典》:杵棒
棍棒。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或执刀斧,或执杵棒之类,作脚步蘸立,为驱捉视听之状。”
分類:棍棒
《漢語大詞典》:使棒
弄棒习武。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这人是个使棒的,姓 李 名 贵 ,浑名叫做 山东夜叉 。”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 马都头 问道:‘员外在哪里?’茶博士道:‘在里面使棒。’”
分類:习武
《骈字类编》:天棒
星经天棒五星在女床东北主忿争刑罚以禦王难备非常
《国语辞典》:青棒  拼音:qīng bàng
年龄在十六至十八岁的青年所从事的棒球运动。
《国语辞典》:球棒  拼音:qiú bàng
打棒球、垒球所用的圆棍。多以木材、铝制成。
《国语辞典》:花棒  拼音:huā bàng
1.一种民间舞蹈用的彩色短棒。参见「霸王鞭」条。
2.比喻好看而没有实际武艺的棍棒招式。《水浒传》第一○二回:「王庆不觉失口笑道:『那汉子使的是花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