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雀离(雀離)
梵语Cakra,或音译为“昭怙釐”。古 屈支国 寺名,在今 库车 北 苏巴什 地方。见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屈支国。后以“雀离”泛指佛寺,佛塔。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释氏《西域记》曰:国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 雀离大清浄 。” 杨守敬 注疏:“《唐西域记》: 屈支国 城北四十餘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 昭怙釐 。在国北,里数与此寺略同,釐、离亦音近, 昭怙釐 盖即此 雀离 也。又按北史·西域传:‘ 乾陁国 都城东南七里有佛塔,高七十丈,周三百步,即所谓 雀离佛图 。’集古録有 武平 元年《龙华寺浮图碑》,称‘造爵离一区’。然则‘爵离’为寺之通称,不第 赤沙 之寺有此名也。” 清 许承钦 《古寺》诗:“偶款松关到雀离,苔花蚀尽 至元 碑。”
分類:梵语音译
《漢語大詞典》:庵摩勒(菴摩勒)
果名。梵语音译。又称“餘甘”、“菴摩罗”。果为球形,有棱。 宋 黄庭坚 《更漏子》词:“菴摩勒,西土果,霜后明珠颗颗。”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三·菴摩勒﹝释名﹞引 陈藏器 曰:“梵书名菴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餘甘。”
《漢語大詞典》:焰摩
亦作“燄摩”。 梵语译音。佛教谓主管地狱之王,通常称为 阎罗 。 康有为 《寄赠王幼霞侍御》诗:“ 燄摩 欢乐非非想, 博望 幽忧故故疑。”
《漢語大詞典》:金翅鸟(金翅鳥)
梵语。鸟名。佛教传说中的大鸟。南齐书·南郡王子夏传:“ 世祖 梦金翅鸟下殿庭,搏食小龙无数,乃飞上天。”法苑珠林卷十:“金翅鸟有四种,一卵生,二胎生,三湿生,四化生……若卵生金翅鸟飞下海中以翅搏水,水即两披,深二百由旬,取卵生龙随意而食之。”亦省称“ 金翅 ”。 康有为 《寄赠王幼霞侍御》诗:“金翅食龙四海水,女牀栖凤万年枝。”
《國語辭典》:阿修罗(阿修羅)  拼音:ā xiū luó
佛教六道之一,也是八部众之一。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恶神,常与忉利天交战。梵语asura的音译,意为非天。在佛教中认为虽属天界,但无天人的德行,性情谄诈,所以称非天,有的佛教部派将之从天道分出,独立为一类。《杂阿毗昙心论》卷八:「有欲令阿修罗与天同趣,是故说言:『汝先是天。』」也称为「不洒」、「非天」、「修罗」、「阿须罗」、「阿须伦」、「阿苏罗」、「阿素罗」、「阿素洛」。
分類:梵语译音
《國語辭典》:尸陀林  拼音:shī tuó lín
弃尸的地方。尸陀为梵语śīta的音译。宋。苏轼〈赠章默〉诗:「弃身尸陀林,乌鸢任狼藉。」也译作「尸多婆那」、「尸陀林」、「寒林」。
《漢語大詞典》:一切智
佛教关于智慧的名词之一,梵语sarvajna的意译。(1)就广义言,指无所不知的佛智,与“一切种智”同。四十二章经:“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法华经·化城喻品》:“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大智度论卷二七:“问曰:一切众生皆求智慧,云何独佛一人得一切智?答曰:佛於一切众生中第一故,独得一切智。”(2)三智之一,相对于“一切种智”而言。一切智指对总相(即现象的共性,亦称空性、真如)的认识,是声闻、缘觉修行所得的智。大智度论卷二七:“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十八:“知一切如名一切智。”如,指真如。
《国语辞典》:魔罗(魔罗)  拼音:mó luó
夺命、障碍善事者。为梵语māra的音译。魔罗有三种:一指能夺人的生命、障碍善法的天界众生。二指障碍修行的果报。三指修行者因修行方法不正确,而构成的幻境。
《漢語大詞典》:杖林
梵语“洩瑟知林”的义译。据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佛陀伐那山及杖林载:“﹝ 洩瑟知林 ﹞林竹修劲,被山弥谷。其先有婆罗门,闻 释迦佛 身长丈六,常怀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於杖端出过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穷实。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后即成林,称“洩瑟知林”,即杖林。
分類:梵语
《漢語大詞典》:僧伽梨
亦作“ 僧迦梨 ”。亦作“ 僧伽棃 ”。 梵语的译音。僧佛大衣名。为比丘所服“三衣”之一种。长阿含经·游行经中:“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脇,如 师子王 累足而卧。”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惠生使西域:“初, 如来 在 乌塲国 行化,龙王瞋怒,兴大风雨,佛僧迦梨表里通湿。” 周祖谟 校释:“僧迦梨者,沙门之法服,即复衣也。由肩至膝束於腰间。《西域记》南海寄归内法传作‘僧迦胝’,同。”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復告 迦叶 ,吾将金缕僧迦棃衣,传付於汝。”
《漢語大詞典》:随蓝(隨藍)
(1).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 杨倞 注:“以喻学则才过其本性也。”后以“随蓝”指从师学习。 唐 张鷟 《龙筋凤髓判》卷二:“随蓝改质,实藉招擕,题竹书名,良资教授。”
(2).亦作“ 随嵐 ”。梵语。谓风之迅猛。《如来三昧经》卷上:“譬如随蓝风一起时,诸树名大树而不能自制。”翻译名义集·什物:“毗嵐:亦云随蓝,此云迅猛风。《大论》云:八方风不能动 须弥山 ,随嵐风至,碎如腐草。”
《漢語大詞典》:尼乾
亦作“ 尼犍 ”。 梵语nirgrantha的省音译。佛教所说的外道之一,即露形外道。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国王事尼乾道,铸金银人像大十围。”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三摩呾吒国:“天祠百所,异道杂居,露形尼乾,其徒特盛。”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天主教论:“《西域记》云: 鉢罗那迦天 祠,人露形,旦上高柱,一手执柱端,一手躡旁杙,一手一足,虚悬向外,视日影,求出生死,所谓裸形求仙,是尼犍法。”
分類:梵语音译
《漢語大詞典》:折声(折聲)
(1).放低声音。 汉 贾谊 新书·容经:“屏气折声,军旅之言也。言若不足,丧纪之言也。”
(2).梵语的发音方法之一。
《漢語大詞典》:僧祛
梵语的音译。意译“数论”。古代 印度 哲学的一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自性”,其中包含互相矛盾配合的三“德”,因而转变为二十三谛;此外还有绝对的“神我”,以上合共二十五谛,即宇宙的一切。经典《数论颂》有 真谛 汉 译本,名金七十论。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僧佉,此语讹也。应言僧企耶。此云数也,其论以二十五根为宗,旧云二十五諦也。” 章炳麟 《无神论》:“僧佉(译曰数论)之説,建立神我,以神我为自性三德所缠缚,而生二十三諦,此所谓惟我论也。”
《漢語大詞典》:毗富
亦作“毘富”。 梵语。 毗富罗山 的省称。在今 印度 比哈尔邦 南部。佛经中常以形容广大无际。《涅槃经》卷二三:“一一众生,一刼之中,所积白骨如 王舍城 毗富罗山 。” 唐 寒山 《诗》之二三○:“罪业如 毘富 ,岂得免灾毒。”
分類:梵语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