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4—549 【介绍】: 即梁武帝。南朝梁开国君主。南兰陵人,字叔达,小字练儿。仕齐为雍州刺史,镇守襄阳。齐末,皇室内乱,起兵入京,独揽政权,封梁王,旋废齐和帝自立,改国号梁。即位后,重儒兴学,改定“百家谱”,设谤木,断贡献,政甚可观。后重用士族,信奉佛教,大建寺院,并三次舍身同泰寺。中大同二年,接纳东魏叛将侯景归降,旋又许东魏求和,景疑作乱,京都陷,饥困而死。在位四十八年,庙号高祖。擅长文学,精乐律,善书法,著述甚多,已佚,明人辑有《梁武帝御制集》。
全梁文·卷一
帝姓萧讳衍字叔达,小名练南,兰陵武进中都里人,齐高帝族孙,永明初为巴陵王南中郎法曹行参军,历卫将军王俭东阁祭酒,随王镇西咨议参军,隆昌初为宁朔将军,镇寿春,除太子庶子给事黄门侍郎,明帝即位,封建阳男,历右军晋安王司马进陵太守,入为博士太子中庶子,领羽林监,镇石头,寻拜辅国将军雍州刺史,永元末进征东将军,和帝即位,为尚书左仆射,加征东大将军,假黄钺,进中书监、大司马、录尚书、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都督中外诸军事,封梁公,加九锡,位相国,进封梁王,以中兴二年四月受禅,改元七: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在位四十八年,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有《周易讲疏》三十五卷,《尚书大义》二十卷,又十一卷,《毛诗发题序义》一卷,《礼记大义》十卷、《钟律纬》六卷,《孝经义疏》十八卷,《孔子正言》二十卷,《通史》四百八十卷,《老子讲疏》六卷,《兵书钞》一卷,《兵书要钞》一卷,《金策》三十卷,《围棋品》一卷,《棋法》一卷,《集》三十二卷,《诗赋集》二十卷,《净业赋》三卷,《杂文集》九卷,《别集目录》二卷。
《漢語大詞典》:河中曲
《河中之水歌》。乐府杂歌谣辞名。为 南朝 梁武帝 所创。 清 钱谦益 《梅村宫相五十生子赋浴儿歌》之五:“兰闺自唱《河中曲》:‘十六生儿字 阿矦 。’”
《漢語大詞典》:稚钱(稚錢)
梁武帝 时官铸的小钱。通典·食货九·钱币下:“﹝ 梁武帝 乃铸钱﹞稚钱五銖,径一分半,重四銖,文曰五朱,源出於五銖,但狭小,东境谓之稚钱。五銖钱径七分半,重三銖半,文曰五朱,源出稚钱,但稍迁异以銖为朱耳。”
《漢語大詞典》:仪贤堂(儀賢堂)
南朝 梁武帝 礼贤讲学之处。梁书·武帝纪中:“﹝ 天监 六年九月﹞乙亥,改 閲武堂 为 德阳堂 , 听讼堂 为 仪贤堂 。”梁书·朱异传:“﹝ 大同 ﹞六年, 异 啟於 仪贤堂 ,奉述 高祖 《老子义》,敕许之。及就讲,朝士及道俗听者千餘人,为一时之盛。” 宋 张敦颐 六朝事迹编类·楼台门·仪贤堂:“ 梁武帝 谦恭待士。 大通 中,有四人来,年七十餘,鶉衣躡履,行丐经年,无人知者,帝召入 仪贤堂 ,给汤沐,解御服赐之。帝问三教九流及 汉 旧事,了如目前。”
《国语辞典》:梁皇宝忏(梁皇宝忏)  拼音:liáng huáng bǎo chàn
一种中国佛教的忏悔仪轨。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邀高僧将文宣王萧子良撰的《净住子》删繁去芜,采集诸经妙语,编成十卷忏悔文,总列四十品章。原名《慈悲道场忏法》,因是梁武帝的创修,故俗称为《梁皇宝忏》。是中国最通行的忏悔仪轨之一。
《国语辞典》:侯景之乱(侯景之乱)  拼音:hóu jǐng zhī luàn
南朝梁武帝大统十四年,魏降将侯景与宗室萧正德勾结,举兵叛变,攻破建康,陷台城,武帝被逼饿死。景遂立简文帝,复弑之,自立,称汉帝。后为王僧辩、陈霸先等所破。景逃亡时被部下杀死。史称为「侯景之乱」。见《梁书。卷五六。侯景传》。
《国语辞典》:文武兼资(文武兼资)  拼音:wén wǔ jiān zī
文才和武艺兼备。南朝梁。沈约〈梁武帝集序〉:「夫成天地之大功,膺乐推之宝运,未或不文武兼资,能事斯毕者也。」唐。韩愈〈举马总自代状〉:「前件官文武兼资,宽猛得所,屡更方镇皆有功,若以代臣实为至当。」也作「文武兼备」、「文武兼济」。
《国语辞典》:昭明太子  拼音:zhāo míng tài zǐ
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参见「萧统」条。
《国语辞典》:玉海金山  拼音:yù hǎi jīn shān
南朝梁武帝下诏徵求有特殊才艺之人,五经博士明山宾以「金山万丈,缘陟未登;玉海千寻,窥映不测」之语来表荐朱异。见《南史。卷六二。朱异传》。后以玉海金山形容人气度高超。
《国语辞典》:一苇渡江(一苇渡江)  拼音:yī wěi dù jiāng
南北朝时达摩至中国传扬佛法。梁武帝闻其名,迎入金陵,但观念不相契合,达摩悄然北上。途经北江,没有渡江的工具,遂将一束苇草置于江面,踏蹑而渡,至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幼学琼林。卷四。释道鬼神类》:「达摩一苇渡江,栾巴噀酒灭火。」
《漢語大詞典》:士林馆(士林館)
南朝 梁武帝 所立学馆名。梁书·武帝纪下:“丙辰,於宫城西立 士林馆 ,延集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