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8—1885 【介绍】: 清安徽全椒人,字慰农,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人。咸丰三年进士,授嘉兴知县,官至杭州知府。太平军起,参李鸿章军幕,以招抚流亡振兴文教为任。去官后,主讲崇文尊经、惜芳等书院,从游者甚众。有《藤香馆诗删》、《词删》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四
薛时雨,字慰农,一字澍生,全椒人。咸丰癸丑进士,历官杭州知府候选道。有《藤香馆诗删存》。
词学图录
薛时雨(1818-1885) 字慰农,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农。安徽全椒人。咸丰三年(1853)进士。授嘉兴知县。以事免职。旋署嘉善知县。太平军起,先后入曾国藩、李鸿章幕。授杭州知府。托疾乞归。主崇文、尊经、惜阴书院讲席。工诗,骎骎入老杜室。亦工词。有《藤香馆诗钞》、《藤香馆词》。
《漢語大詞典》:桑根
(1).桑树的根。可作中药。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桑:“古《本草》言桑根见地上者名马额,有毒杀人;旁行出土者,名伏蛇,亦有毒,而治心痛。”
(2).蜻蛉的别名。尔雅·释虫“虰蛵负劳” 清 郝懿行 义疏:“蛉,蜻蛉也,一名桑根。”
(3).蛇名。参见“ 桑根蛇 ”。
《漢語大詞典》:桑根蛇
赤练蛇的别称。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黄颔蛇:“黄喉蛇俗名赤楝蛇,一名桑根蛇。頷,喉下也。以色名赤楝,桑根象形。”
《漢語大詞典》:桑根车(桑根車)
即山车。纬书传说帝王有德,天下太平,则山车出现,为祥瑞之一。后亦指帝王所乘之车。礼记·明堂位“鸞车” 汉 郑玄 注:“ 汉 祭天,乘 殷 之路也。今谓之桑根车也。”宋书·礼志五:“ 殷 有山车之瑞,谓桑根车, 殷 人制为大路。”宋书·礼志五:“古曰桑根车, 秦 曰金根车也。”隋书·礼仪志五:“昔 成汤 用而郊祀,因有山车之瑞,亦谓桑根车。”参见“ 山车 ”。
《漢語大詞典》:山车(山車)
(1).传说帝王有德,天下太平,则山车出现,古代以为祥瑞之物。《礼记·礼运》“山出器车” 孔颖达 疏引《礼纬斗威仪》:“‘其政大平,山车垂鉤。’注云:‘山车,自然之车;垂鉤,不揉治而自圆曲。’”太平御览卷七七三引《孝经援神契》:“ 虞舜 德盛於山陵,故山车出。山者,自然之物也,山藏之精。”《后汉书·舆服志上》:“ 秦 并天下,閲三代之礼,或曰 殷 瑞山车,金根之色。” 刘昭 注:“ 殷 人以为大路,於是 始皇 作金根之车。 殷 曰(乘)﹝桑﹞根, 秦 改曰金根。” 晋 王嘉 拾遗记·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 ﹞泛河沉璧,有泽马羣鸣,山车满野。”宋书·符瑞志下:“山车者,山藏之精也。不藏金玉,山泽以时,通山海之饶,以给天下,则山成其车。”隋书·礼仪志五:“玉輅,禋祀所用……昔 成汤 用而郊祀,因有山车之瑞,亦谓桑根车。”
(2).一种有棚的车。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年:“初,上皇每酺宴,先设太常雅乐坐部、立部,继以鼓吹、胡乐、教坊、府县散乐、杂戏,又以山车、陆船载乐往来。” 胡三省 注:“山车者,车上施棚阁,加以綵繒,为山林之状。”宋史·礼志十六:“是岁,东封 泰山 ,所过州府,上御子城门楼,设山车、綵船载乐,从臣侍坐,本州父老、进奉使、蕃客悉预。”
《漢語大詞典》:桑根蛇
赤练蛇的别称。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黄颔蛇:“黄喉蛇俗名赤楝蛇,一名桑根蛇。頷,喉下也。以色名赤楝,桑根象形。”
《漢語大詞典》:桑根线(桑根線)
用桑根皮长纤维制成的线。古时作外科缝合手术用线。 宋 张师正 括异志·赃滥处斩:“ 韩元卿 为 峡州 推官,忽挥刃自剄,喉虽断而未死……﹝ 祖择之 ﹞命取桑根线缝其创, 元卿 以手褫去,遂卒。”
《漢語大詞典》:桑根纸(桑根紙)
用桑树根皮为原料制成的纸。质地坚韧,耐用。 宋 苏易简 文房四谱·纸谱:“ 雷孔璋 曾孙 穆之 犹有 张华 与其祖书,所书乃桑根纸也。”
《漢語大詞典》:桑土
宜于植桑的土地。书·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孔颖达 疏:“宜桑之土既得桑养蚕矣。”史记·夏本纪:“九河既道, 雷夏 既泽, 雍 沮 会同,桑土既蚕,於是民得下丘居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泿水:“高则桑土,下则沃衍,林麓鸟兽,于何不有。”
指桑根皮。参见“ 桑土绸繆 ”。
《漢語大詞典》:桑土绸缪(桑土綢繆)
《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繆牖户。” 朱熹 集传:“土,音杜。桑土,桑根皮也……我及天未阴雨之时,而往取桑根以缠绵巢之隙穴,使之坚固,以备阴雨之患。”后遂以“桑土绸繆”喻勤于经营,防患未然。 宋 叶适 《除知建康到任谢表》:“诵桑土绸繆之句,尤在恩勤。” 明 张居正 《门生为师相高公六十寿序》:“虽桑土绸繆,不劬如此矣。”
分類:经营
《漢語大詞典》:包桑
(1).苞桑。丛生的桑根。语出《易·否》《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十年》:“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 胡三省 注:“包桑多根,植桑至於根多,民安其居之验。”
(2).比喻根基稳固。后汉书·吴盖陈臧传论:“ 光武 审《黄石》,存包桑,闭 玉门 以谢 西域 之质,卑词币以礼 匈奴 之使。” 李贤 注:“包,本也。繫於桑本,言其固也。” 宋 黄庭坚 《和谢公定征南谣》:“谋臣异时坐致寇,守臣今日愧包桑。”
(3).比喻不牢固;倾危。 唐 陆贽 《收河中后请罢兵状》:“邦国之杌陧艰屯,绵绵联联,若包桑缀旒,幸而不殊者屡矣。” 明 杨慎 丹铅总录·花木·包桑:“包桑岂固结之物乎?盖古人朽索、六马、虎尾、春冰之类也。”参见“ 苞桑 ”。
《國語辭典》:苞桑  拼音:bāo sāng
桑树的根。比喻根深柢固。《易经。否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漢語大詞典》:马领(馬領)
桑根露出地面者。传说能毒死人。 宋 吴淑 事类赋·草木二·桑:“復有马领杀人,伏蛇疗疾。”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桑:“古《本草》言桑根见地上者名马领,有毒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