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2,分1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五种善根发相
六根
六根净
六根互用
六根功德
六根清净
六根忏悔
六根清净位
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
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
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王品
中根
少善根
心平等根
佛类词典(续上)
五根本五种善根发相
六根
六根净
六根互用
六根功德
六根清净
六根忏悔
六根清净位
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
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
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王品
中根
少善根
心平等根
五根本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大烦恼中除见之一,馀贪瞋痴慢疑为五大烦恼。大日经疏二曰:「由有无明故生五根本烦恼心。谓贪瞋痴慢疑。」
【佛学常见辞汇】
五根本烦恼,即贪、瞋、痴、慢、疑。
(名数)六大烦恼中除见之一,馀贪瞋痴慢疑为五大烦恼。大日经疏二曰:「由有无明故生五根本烦恼心。谓贪瞋痴慢疑。」
【佛学常见辞汇】
五根本烦恼,即贪、瞋、痴、慢、疑。
五种善根发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息道善根发相。数息观成,入定时,自心安悦,而发善根也。二、不净观善根发相。定中起不净观,舍爱著之所而发善根也。三、慈心善根发相。于定中起慈悲心,入深定,起清净之善根也。四、因缘观善根发相。于定中起正见,离断常之邪见,得法喜而起善根也。五、念佛善根发相。于定中念诸佛之功德相好等,发清净善根也。见坐禅法要。
【三藏法数】
(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一、息道善根发相〕,谓修禅之人,由先数息而修止观,故得身心调适,妄念皆止,因是自觉渐渐入定,泯然空寂。或经一日、二日,乃至一月、二月,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而发痛痒冷煖等触,触相发时,身心安定,悦豫清净,不可为喻,是为息道善根发相。
〔二、不净观善根发相〕,谓修禅之人,于其定中,身心虚寂,忽然见他男女身死,死已坏烂,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厌患所爱,是为不净观善根发相。
〔三、慈心善根发相〕,谓修禅之人,于其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缘亲人,或缘怨人,乃至五道众生,得乐之相,即发深定,悦乐清净,不可为喻,是为慈心善根发相。(五道者,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四、因缘观善根发相〕,谓修禅之人,于其定中,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不见人我之相,即离断常,破诸邪见,得定安隐,解慧开发,心生法喜,是为因缘观善根发相。(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无明、行者,即十二因缘中之二名也。断常者,即断常二见也。)
〔五、念佛善根发相〕,谓修禅之人,于其定中,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及神通变化,无碍说法,悉皆不可思议;作是念时,敬爱心生,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隐,无诸恶相,是为念佛善根发相。
(名数)一、息道善根发相。数息观成,入定时,自心安悦,而发善根也。二、不净观善根发相。定中起不净观,舍爱著之所而发善根也。三、慈心善根发相。于定中起慈悲心,入深定,起清净之善根也。四、因缘观善根发相。于定中起正见,离断常之邪见,得法喜而起善根也。五、念佛善根发相。于定中念诸佛之功德相好等,发清净善根也。见坐禅法要。
【三藏法数】
(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一、息道善根发相〕,谓修禅之人,由先数息而修止观,故得身心调适,妄念皆止,因是自觉渐渐入定,泯然空寂。或经一日、二日,乃至一月、二月,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而发痛痒冷煖等触,触相发时,身心安定,悦豫清净,不可为喻,是为息道善根发相。
〔二、不净观善根发相〕,谓修禅之人,于其定中,身心虚寂,忽然见他男女身死,死已坏烂,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厌患所爱,是为不净观善根发相。
〔三、慈心善根发相〕,谓修禅之人,于其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缘亲人,或缘怨人,乃至五道众生,得乐之相,即发深定,悦乐清净,不可为喻,是为慈心善根发相。(五道者,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四、因缘观善根发相〕,谓修禅之人,于其定中,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不见人我之相,即离断常,破诸邪见,得定安隐,解慧开发,心生法喜,是为因缘观善根发相。(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无明、行者,即十二因缘中之二名也。断常者,即断常二见也。)
〔五、念佛善根发相〕,谓修禅之人,于其定中,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及神通变化,无碍说法,悉皆不可思议;作是念时,敬爱心生,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隐,无诸恶相,是为念佛善根发相。
六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眼等之五根,加意根也。据大乘,则第七之末那识名为意根。据小乘,则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此六法有能生六识而使各别缘六境之胜用,故立为六根。俱舍论三曰:「颂曰: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论曰:了自境者,谓六识身眼等五根,于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
【佛学常见辞汇】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馀可类推。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
一、眼 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 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 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 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 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 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此之六根,尚有其他六受、六入、六处等名义,另详他章,兹不细及,以免繁絮。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经)
根,即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
〔一、眼根〕,谓眼能于色境尽见诸色。瑜伽论云:能观众色。是也。
〔二、耳根〕,谓耳能听闻众声。瑜伽论云:数由此故,声至能闻。是也。
〔三、鼻根〕,谓鼻能嗅闻香气。瑜伽论云:数由此故,能嗅于香。是也。
〔四、舌根〕,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
〔五、身根〕,谓身为诸根之所依止。瑜伽论云:诸根积聚。是也。
〔六、意根〕,谓意于五尘境界,若好若恶,悉能分别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眼等之五根,加意根也。据大乘,则第七之末那识名为意根。据小乘,则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此六法有能生六识而使各别缘六境之胜用,故立为六根。俱舍论三曰:「颂曰: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论曰:了自境者,谓六识身眼等五根,于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
【佛学常见辞汇】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馀可类推。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
一、眼 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 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 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 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 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 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此之六根,尚有其他六受、六入、六处等名义,另详他章,兹不细及,以免繁絮。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经)
根,即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
〔一、眼根〕,谓眼能于色境尽见诸色。瑜伽论云:能观众色。是也。
〔二、耳根〕,谓耳能听闻众声。瑜伽论云:数由此故,声至能闻。是也。
〔三、鼻根〕,谓鼻能嗅闻香气。瑜伽论云:数由此故,能嗅于香。是也。
〔四、舌根〕,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
〔五、身根〕,谓身为诸根之所依止。瑜伽论云:诸根积聚。是也。
〔六、意根〕,谓意于五尘境界,若好若恶,悉能分别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六根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根清净之略。
(术语)六根清净之略。
六根互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断六根之垢惑而使之清净,则六根一一具他根之用也。涅槃经曰:「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知法,一根现尔,馀根亦然。」是真六根互用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说菩萨在六根清净之位,六根互用之德。法华论曰:「又六根清净者,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等,诸根互用应知。」是相似之六根互用也。又楞严经四说声闻之六根互用。曰:「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河神女非鼻而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亦是相似之互用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六根互用者,谓眼等六根更互而有其用也。如涅槃经云: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一根既尔,馀根亦然。此真六根互用也。若据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中所明,谓人以持经力故,得胜根用,虽未入初地,亦能一根具五根用,此相似六根互用也。若此言阿那律陀,无目而见等,为六根互用者。经云: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是也。(明不循根者,谓真妙觉明,不循根境,即不逐缘生;不因境起,了然自觉也。寄根明发者,谓真妙觉明,不依根尘,而始显发,特寄于根尘,而显发耳。由此寄故,互相为用也。)
〔一、阿那律陀,无目而见〕,梵语阿那律陀,华言如意。谓其于过去世,以一食施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受如意乐。增一阿含经云:佛在给孤独园为众说法,那律于中眠睡,佛以偈呵曰:咄咄何为睡,螺狮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那律闻已,达晓不眠,遂失眼根,获天眼通。观三千世界,犹如掌果。故云:无目而见。(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掌果者,掌中之果也。)
〔二、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梵语跋难陀,华言善欢喜。谓其能护国土,雨泽以时,瓶沙王年为一会以报之,百姓闻皆欢喜故也。以其无耳能听,故云无耳而听。(梵语瓶沙,又云频婆娑罗,华言模实,以身模充实也。)
〔三、殑伽神女,非鼻闻香〕,梵语殑伽,华言天堂来,河名。谓此河源自雪山顶,无热恼池流出故也。此女即主河之神,遂以为名。以其无鼻能闻,故云非鼻闻香。
〔四、憍梵钵提,异舌知味〕,梵语憍梵钵提,华言牛呞。法华文句云: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后,常事虚噍。盖其馀报未除,舌尝味时,亦事虚噍,故人称为牛呞。以其异舌而能尝味,故云异舌知味。
〔五、舜若多神,无身觉触〕,梵语舜若多,华言虚空。即主空神也。纂要云:但无粗相之身,亦有微妙之色。经云:如来光中,映令暂现,其质如风,以其无身,而能知触。故云:无身觉触。
〔六、摩诃迦叶,圆明了知,不因心念〕,梵语摩诃迦叶,华言大饮光。谓其修灭尽定,意根已灭,虽灭意根,而能了知一切诸法。故云:圆明了知,不因心念。(灭尽定者,受想心灭,身證此定也。)
(术语)断六根之垢惑而使之清净,则六根一一具他根之用也。涅槃经曰:「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知法,一根现尔,馀根亦然。」是真六根互用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说菩萨在六根清净之位,六根互用之德。法华论曰:「又六根清净者,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等,诸根互用应知。」是相似之六根互用也。又楞严经四说声闻之六根互用。曰:「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河神女非鼻而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亦是相似之互用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六根互用者,谓眼等六根更互而有其用也。如涅槃经云: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一根既尔,馀根亦然。此真六根互用也。若据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中所明,谓人以持经力故,得胜根用,虽未入初地,亦能一根具五根用,此相似六根互用也。若此言阿那律陀,无目而见等,为六根互用者。经云: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是也。(明不循根者,谓真妙觉明,不循根境,即不逐缘生;不因境起,了然自觉也。寄根明发者,谓真妙觉明,不依根尘,而始显发,特寄于根尘,而显发耳。由此寄故,互相为用也。)
〔一、阿那律陀,无目而见〕,梵语阿那律陀,华言如意。谓其于过去世,以一食施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受如意乐。增一阿含经云:佛在给孤独园为众说法,那律于中眠睡,佛以偈呵曰:咄咄何为睡,螺狮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那律闻已,达晓不眠,遂失眼根,获天眼通。观三千世界,犹如掌果。故云:无目而见。(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掌果者,掌中之果也。)
〔二、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梵语跋难陀,华言善欢喜。谓其能护国土,雨泽以时,瓶沙王年为一会以报之,百姓闻皆欢喜故也。以其无耳能听,故云无耳而听。(梵语瓶沙,又云频婆娑罗,华言模实,以身模充实也。)
〔三、殑伽神女,非鼻闻香〕,梵语殑伽,华言天堂来,河名。谓此河源自雪山顶,无热恼池流出故也。此女即主河之神,遂以为名。以其无鼻能闻,故云非鼻闻香。
〔四、憍梵钵提,异舌知味〕,梵语憍梵钵提,华言牛呞。法华文句云: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后,常事虚噍。盖其馀报未除,舌尝味时,亦事虚噍,故人称为牛呞。以其异舌而能尝味,故云异舌知味。
〔五、舜若多神,无身觉触〕,梵语舜若多,华言虚空。即主空神也。纂要云:但无粗相之身,亦有微妙之色。经云:如来光中,映令暂现,其质如风,以其无身,而能知触。故云:无身觉触。
〔六、摩诃迦叶,圆明了知,不因心念〕,梵语摩诃迦叶,华言大饮光。谓其修灭尽定,意根已灭,虽灭意根,而能了知一切诸法。故云:圆明了知,不因心念。(灭尽定者,受想心灭,身證此定也。)
六根功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得于六根清净之位之功德也。依根而数量有增减。(参见:六根清净)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经)
六根功德者,六根所具之功德也。而此功德,虽具于六根之内,而涉乎世界而成。故有一千二百之数量,所谓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三世四方,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是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四方者,东西南北也。宛转十二者,以四方涉三世,三世涉四方,而成十二也。流变三叠,一十百千者,乃以三世迁流变易之数,而成三叠也。初从三世涉于四方,叠成十二之数,一叠也。又以此十二之数,变一为十,则叠成一百二十,二叠也。复以此一百二十之数,变十为百,则叠成一千二百,三叠也。故云流变三叠,一十百千也。)以此方世一千二百之数,而成乎六根。功德者,盖由众生六根,织妄相成,世界相涉,而所缘境量,不出三世四方故也。然此六根功德,以体具言之,则各有一千二百;以了别功用言之,则优劣全缺不同,是故眼、鼻、身三根,惟有八百功德。耳、舌、意三根,则具有一千二百也。(织妄者,根尘相织,妄有诸相也。)
〔一、眼根八百功德〕,谓众生一身方位,具前后左右四方,若以一千二百功德定其数量,则四方各具三百之数,共成一千二百。今眼根惟八百者,以眼但能见前方三百,左右各二百五十,共成八百之数也。所谓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故知眼根惟八百功德。
〔二、耳根千二百功德〕,谓耳能周听,随彼声之动处,虽则有近有远,耳若静听,则十方无遗,故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三、鼻根八百功德〕,谓鼻能嗅闻,通出入息,息出则能取香,息入则能闻香,出入之中无能,故曰而阙中交,所谓三分言功,而缺中交一分之德,故知鼻根惟八百功德。
〔四、舌根千二百功德〕,谓舌能宣扬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言说虽有限量,其理则无穷尽,此但论其言说,不论尝味,以其尝味之功劣,言说之德胜,故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五、身根八百功德〕,谓身能觉触了知逆顺苦乐之境,以其与物合时,则有知觉;与物相离,则不知觉,所谓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故知身根惟八百功德。
〔六、意根千二百功德〕,谓意根静默,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无不包容,故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世间法,即人天所修之法。出世间法,即三乘人所修之法。)
(术语)得于六根清净之位之功德也。依根而数量有增减。(参见:六根清净)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经)
六根功德者,六根所具之功德也。而此功德,虽具于六根之内,而涉乎世界而成。故有一千二百之数量,所谓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三世四方,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是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四方者,东西南北也。宛转十二者,以四方涉三世,三世涉四方,而成十二也。流变三叠,一十百千者,乃以三世迁流变易之数,而成三叠也。初从三世涉于四方,叠成十二之数,一叠也。又以此十二之数,变一为十,则叠成一百二十,二叠也。复以此一百二十之数,变十为百,则叠成一千二百,三叠也。故云流变三叠,一十百千也。)以此方世一千二百之数,而成乎六根。功德者,盖由众生六根,织妄相成,世界相涉,而所缘境量,不出三世四方故也。然此六根功德,以体具言之,则各有一千二百;以了别功用言之,则优劣全缺不同,是故眼、鼻、身三根,惟有八百功德。耳、舌、意三根,则具有一千二百也。(织妄者,根尘相织,妄有诸相也。)
〔一、眼根八百功德〕,谓众生一身方位,具前后左右四方,若以一千二百功德定其数量,则四方各具三百之数,共成一千二百。今眼根惟八百者,以眼但能见前方三百,左右各二百五十,共成八百之数也。所谓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故知眼根惟八百功德。
〔二、耳根千二百功德〕,谓耳能周听,随彼声之动处,虽则有近有远,耳若静听,则十方无遗,故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三、鼻根八百功德〕,谓鼻能嗅闻,通出入息,息出则能取香,息入则能闻香,出入之中无能,故曰而阙中交,所谓三分言功,而缺中交一分之德,故知鼻根惟八百功德。
〔四、舌根千二百功德〕,谓舌能宣扬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言说虽有限量,其理则无穷尽,此但论其言说,不论尝味,以其尝味之功劣,言说之德胜,故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五、身根八百功德〕,谓身能觉触了知逆顺苦乐之境,以其与物合时,则有知觉;与物相离,则不知觉,所谓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故知身根惟八百功德。
〔六、意根千二百功德〕,谓意根静默,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无不包容,故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世间法,即人天所修之法。出世间法,即三乘人所修之法。)
六根清净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之罪垢,以无量之功德庄严之,使之清净洁白也。由此清净之功德而六根各发无碍之妙用,且得六根互用之自在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中略)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中略)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经中具说六根,今举初后之二根)。普贤观经曰:「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圆觉经曰:「心清净,眼根清净,耳根清净,鼻舌身意复如是。」知度论十一曰:「布施时,六根清净善欲心生。」
【俗语佛源】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眼根与色境相对,能生眼识,乃至意根与法境相对,能生意识。由能生之义而称之为「根」。《法华经·功德品》说,菩萨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罪垢,以无量功德庄严,使之清净洁白。由此清净功德而六根各发「无碍妙用」。清净眼根「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乃至清净意根「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且得六根互用自在,「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又《大智度论》卷十一说:「布施时六根清净,善欲心生;善欲心生故,内心清净……得一心故,实智慧生,如是等诸善法悉皆得。」后借用表示内心清净,不受外境干扰。如《水浒传》第四回:「寸草不留,六根清净,与汝剃了,免得争竟。」又有「耳根清净」,形容不受嘈杂声或是非之语的干扰,安静自在。《水浒传》第七回「智深也乘著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杨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元·李文蔚《燕青搏鱼》第一折:「我出的这门来,燕顺也离了家中,可也耳根清净。」(禹振声)
(术语)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之罪垢,以无量之功德庄严之,使之清净洁白也。由此清净之功德而六根各发无碍之妙用,且得六根互用之自在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中略)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中略)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经中具说六根,今举初后之二根)。普贤观经曰:「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圆觉经曰:「心清净,眼根清净,耳根清净,鼻舌身意复如是。」知度论十一曰:「布施时,六根清净善欲心生。」
【俗语佛源】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眼根与色境相对,能生眼识,乃至意根与法境相对,能生意识。由能生之义而称之为「根」。《法华经·功德品》说,菩萨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罪垢,以无量功德庄严,使之清净洁白。由此清净功德而六根各发「无碍妙用」。清净眼根「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乃至清净意根「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且得六根互用自在,「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又《大智度论》卷十一说:「布施时六根清净,善欲心生;善欲心生故,内心清净……得一心故,实智慧生,如是等诸善法悉皆得。」后借用表示内心清净,不受外境干扰。如《水浒传》第四回:「寸草不留,六根清净,与汝剃了,免得争竟。」又有「耳根清净」,形容不受嘈杂声或是非之语的干扰,安静自在。《水浒传》第七回「智深也乘著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杨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元·李文蔚《燕青搏鱼》第一折:「我出的这门来,燕顺也离了家中,可也耳根清净。」(禹振声)
六根忏悔
【佛学大辞典】
(修法)忏悔六根之罪障也。法华忏法记其作法。
(修法)忏悔六根之罪障也。法华忏法记其作法。
六根清净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天台所立别教五十二位之阶位,十信之位也,于圆教六即之阶位,相似即之位也。断见修二惑得六根之清净,与藏通二教之佛相齐。四教仪曰:「六根清净位,即是十信也。」辅行四曰:「能修四安乐行,一生得入六根净。极大迟者不出三生,若为名闻利养,累劫不得。」
(术语)于天台所立别教五十二位之阶位,十信之位也,于圆教六即之阶位,相似即之位也。断见修二惑得六根之清净,与藏通二教之佛相齐。四教仪曰:「六根清净位,即是十信也。」辅行四曰:「能修四安乐行,一生得入六根净。极大迟者不出三生,若为名闻利养,累劫不得。」
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二十卷,赵宋天息灾译。略云文殊仪轨。
(经名)具名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二十卷,赵宋天息灾译。略云文殊仪轨。
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一卷,唐宝思惟译,与义净译之一字咒王经同本,是一字文殊法之本经也。
(经名)具名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一卷,唐宝思惟译,与义净译之一字咒王经同本,是一字文殊法之本经也。
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王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佛在净居天,金翅鸟王对文殊说真言密行。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佛在净居天,金翅鸟王对文殊说真言密行。
中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根之利钝,有上中下三者,有非利非钝之六根者,谓之中根。
(术语)六根之利钝,有上中下三者,有非利非钝之六根者,谓之中根。
少善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少分之善根。阿弥陀经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术语)少分之善根。阿弥陀经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心平等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数论二十五谛之一。与心根同。(参见:教论)
【三藏法数】
心乃肉团心,即意根也。谓之平等者,以此根能遍一切根境而生分别也。此亦五大所成,故云从五大生平等根。并前五知,五作业,共为十一根也。
(术语)数论二十五谛之一。与心根同。(参见:教论)
【三藏法数】
心乃肉团心,即意根也。谓之平等者,以此根能遍一切根境而生分别也。此亦五大所成,故云从五大生平等根。并前五知,五作业,共为十一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