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校验(校驗)
核对查考;比较验证。 唐 李绰 尚书故实:“﹝汲冢书﹞竹简漆书科斗文字,杂写经史,与今本校验,多有异同。” 唐 司空图 《华夷图》:“煨烬所残,尚存 贾僕射 方域之志,披图校验,成败可知。” 克非 《春潮急》七:“买牛而要把犁头扛来当场校验,不仅在 踏水桥 ,即在全县四十八个乡镇的历史上也算得是空前之举。”
《漢語大詞典》:覆策
试策后,审核对策的内容。 唐 白居易 《论制科人状》:“ 裴垍 以覆策,又不退直言者,故免内职,除户部侍郎。” 唐 白居易 《谢赐设及匹帛状》:“以臣等在院覆策毕,特加慰问,并赐设及匹帛者。”
《漢語大詞典》:傅别
古代的券据。剖为二,双方执一以核对。周礼·天官·小宰:“四曰听称责以傅别。” 郑玄 注:“傅别,谓券书也……傅,傅著约束于文书;别,别为两,两家各得一也。” 孙诒让 正义:“傅别则为手书大字,中字而别其札,使各执其半字……傅别札字半别。”周礼·秋官·士师:“凡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约剂。” 郑玄 注:“傅别,中别手书也。” 王国维 《观堂集林·秦阳陵虎符跋》:“ 汉 符传世者,其文刻於脊上,合之而后可读,如《周官》傅别之制。”
《漢語大詞典》:较勘(較勘)
考校核对,以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元典章·户部·行用圆斛》:“付令工部造到圆斛一十隻,较勘相同。” 清 戴名世 《闽闱墨卷序》:“锁院之内,手披目览,往復较勘,惟恐失一士而衡量之有差也。” 廖仲恺 《〈全民政治论〉译本序》:“其关於立法原理之作,对於 英国 所行数种法律,以彼所立功利之标準,严为较勘,有不适合,指摘无遗,使知前人立法之不周,而个人自觉之足尚。”
《国语辞典》:勘检(勘检)  拼音:kān jiǎn
仔细核对检验。《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句下唐。孔颖达。正义:「时也、月也、日也,三者皆当勘检诸国,使齐一也。」
《漢語大詞典》:参核(參核,參覈)
参校核对。 清 夏燮 中西纪事·通番之始:“今参核明史及中外纪载之书,著其可考者於左。” 吴稚晖 《书〈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后》:“所谓一切名词,与其穿凿译义,徒为晦拙,不若译音,而参核西文,尚有对照之功用。”
參覈:考察审核。 宋 曾巩 《序越州鉴湖图》:“至於参覈之而图成,熟究之而书具,然后利害之实明。” 清 张岂之 《〈适可斋记言〉序》:“窃尝盱衡时局,参覈至计。”
《漢語大詞典》:比句
指核对检查(簿籍)。新唐书·裴延龄传:“ 延龄 不得逞,復奏 充 妄用京兆钱穀,愿下有司比句。”
《国语辞典》:对帐(对帐)  拼音:duì zhàng
核对帐目。如:「今天上级派人来对帐。」也作「对账」。
分类:核对帐目
《漢語大詞典》:核查
核对审查。例如:核查账目。
《國語辭典》:对證(對證)  拼音:duì zhèng
1.为證明事实而互相比对言词。《三国演义》第二三回:「操恐打死,无可对證,令狱卒揪去静处,权且将息。」《红楼梦》第八一回:「这老货已经问了罪,决不好叫他来对證。」
2.證据。《红楼梦》第六九回:「如此没有对證,只好由他去混说。」
《國語辭典》:复核(複核)  拼音:fù hé
复查审核。如:「请会计部把旅行所花费的金额,再复核一下。」
《國語辭典》:磨对(磨對)  拼音:mó dui
1.磋商。多用于商议价值。
2.对照比较。清。阮大铖《燕子笺》第一六出:「磨对明白,方才写名姓传胪。」
《漢語大詞典》:较对(較對)
竞争对抗。较,通“ 角 ”。《说唐》第七回:“﹝ 童环 ﹞遂大叫道:‘我来与你较对!’竟向石阶上来。 史大奈 见有人来交手,就立一个门户等候。”
校对,核对。 清 顾炎武 《与王山史手札》:“《昌平记》希付原稿较对。”
《國語辭典》:印鉴(印鑑)  拼音:yìn jiàn
为防假冒,登存于有关机关,以备核对鉴證的图章印样。
《漢語大詞典》:徵核
证验核对。 晋 袁宏 后汉纪·质帝纪:“若以 穆 轻愚,不信其言,可呼所亲识古今者,请徵核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