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校对(校對)  拼音:jiào duì
1.根据原稿考查订正排印或缮写的错误。
2.负责校对工作的人。也称为「校对员」。
《國語辭典》:校对员(校對員)  拼音:jiào duì yuán
担任校对工作的人员。如:「通常一个有规模的报社,对校对员的要求都非常严格。」简称为「校对」。
《漢語大詞典》:对读(對讀)
犹校对。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却於每卷上打号头,三场共一号,方发往誊録所誊録卷子,依字号书写,对读无差,方纳入考试官各房考校。”《歧路灯》第一○二回:“誊録官送於对读所,谨飭不许一字差讹。对读一毕,由至公堂转於至明堂,分房閲卷。”
分類:对读校对
《國語辭典》:覆校  拼音:fù jiào
再行校对。晋。荀勖 让乐事表:「今覆校错误,十万馀卷书,不可仓卒。」唐。柳宗元 太尉逸事如右:「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漢語大詞典》:雠对(讎對)
亦作“讐对”。
(1).校对。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八:“ 唐 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者精於讐对,故往往皆有善本。” 鲁迅 《〈嵇康集〉序》:“更取 黄 本雠对,知二本根源实同,而互有讹夺。”
(2).敌对。《华严经·十行品》:“世间众生,不知恩报,更相讎对。”
(3).对答;驳难。隋书·经籍志一:“学不心解,专以浮华相尚,豫造杂难,拟为讎对,遂有芟角、反对、互从等诸翻竞之説。” 明 李贽 《与友人书》:“中极玲瓏,外极朴实,数十人羣聚喧杂,讐对各得,傍不得以其间斗之使乱。” 章炳麟 《訄书·原教上》:“彼野人未受教者,故不识造物何义,则多以消极之辞讎对,即其为无宗教一成矣。”
《漢語大詞典》:末校
(1).即清样。最后一次校正付印的校样。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萧红》:“但如要我做序,只要排印的末校寄给我看就好,我也许还可以顺便改正几个错字。”
(2).指最后一次的校对。
《漢語大詞典》:雠比(讎比)
校对。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得书熟诵乃録,讎比勤勤,朱黄不去手,所藏虽少,其精皆可传。” 清 鲍廷博 《〈清波杂志〉跋》:“未几再得 明 姚舜咨 写本,讎比一过,更就 姚 本补録《别志》三卷, 张贵謨 序一篇,益称完善。”
分類:校对
《國語辭典》:点勘(點勘)  拼音:diǎn kān
校勘核对。唐。韩愈秋怀〉诗一一首之七:「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
《國語辭典》:校正  拼音:jiào zhèng
考查改正。如:「户口校正」。
《國語辭典》:校人  拼音:jiào rén
职官名:(1)周代的马官之长。《左传。哀公三年》:「校人乘马,巾车脂辖。」(2)古代管池沼的小官。《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国语辞典》:发禁(发禁)  拼音:fǎ jìn
原指各学校对中学生发式所作的严格规定,今已解除。
《漢語大詞典》:对同(對同)
旧时公文用语。谓校对及纠正讹误,使副本与正本文字相同。《明律集解附例·吏律·公式》:“若行移文书,误将军马、钱粮、刑名重事紧关字样传写失错而洗补改正者,吏典笞三十;首领官失於对同,减一等。”
《漢語大詞典》:勘校
(1).审核校对。 宋 司马光 《论夏令公谥状》:“王公及职事官三品以上,皆録行状申省,考功勘校,下太常礼院拟諡讫,申省议定奏闻。” 元 刘埙 隐居通议·礼乐:“于是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 郭沫若 《西湖纪游》诗:“那几个肃静的西人,一心在勘校原稿哟!”
(2).特指对比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题。”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李浑事正文与目录年代不符》:“凡此皆当取正文与目録互为勘校,而正其舛譌者矣。”
《漢語大詞典》:初校
初步校理。 唐 元稹 《和乐天过秘阁书省旧厅》诗:“经排蠹简怜初校,芸长陈根识旧栽。”今称书刊排版后初次校对为初校。
《漢語大詞典》:原图
直接由实测而成的并据以派生其他地图的大比例尺原图
经设计、绘制、校对已最后确定的工程图样,通常为描绘底图的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