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起栗
见“起慄”。
《漢語大詞典》:起慄
发抖;害怕。 冰心 《南归》:“这句话如同兴奋剂似的,父亲眉头一皱,那惨肃的神宇,使我起慄。”
分類:发抖害怕
《漢語大詞典》:恐栗
见“恐慄”。
《漢語大詞典》:恐慄
亦作“ 恐栗 ”。 恐惧战慄。 汉 张衡 《同声歌》:“情好新交接,恐慄若探汤。” 唐 柳宗元 《童区寄传》:“ 寄 伪儿啼,恐慄为儿恒状。” 宋 苏舜钦 《与欧阳公书》:“二相恐栗畏缩,自保其位,心知非是,口不肯言。” 清 刘大櫆 《游黄山记》:“潭既受水,渊渟滉漾,其深不测,睇观既久,咸生恐慄。”
分類:恐惧战慄
《骈字类编》:栗条(栗条)
唐 贾岛 寄乔侍郎 晓出爬船寺,手擎紫栗条。
《高级汉语词典》:栗木  拼音:lì mù
栗树的轻而纹理粗的木材
《骈字类编》:栗末
隋书靺鞨传靺鞨在高丽之北邑落俱有酋长不相总一凡有七种其一号栗末部其二曰伯咄部在栗末之北其三曰安车骨部在伯咄东北其四曰拂涅部在伯咄东其五曰号室部在拂涅东其六曰黑水部在安车骨西北其七曰白山部在栗末东南
《漢語大詞典》:栗密
谨严,缜密。 唐 皇甫湜 《韩文公墓铭》:“及其酬放,豪曲快字,凌纸恠发,鲸鏗春丽,惊耀天下;然而栗密窈眇,章妥句适,精能之至,入神出天。” 宋 曾巩 《寄王介甫》诗:“其餘书牘背,栗密缕机织。”
分類:谨严缜密
《漢語大詞典》:懔栗(懍栗,懍慄)
亦作“懔慄”。
(1).寒战貌。 唐 杜甫《北征》:“那无囊中帛,救汝寒懔慄。”一本作“ 凛慄 ”。
(2).恐惧貌。 清 黄景仁《雨中入山访曹以南》诗之一:“懍慄穷畏途,相将搴幽幔。”《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国外代表请愿书》:“大臣咨嗟於上,人民叹息於下,一年现象,即已如此,推之九年,能无懍栗?” 冯至 《伍子胥》:“人们走着黄昏时崎岖的窄路,箫声婉婉转转地随着游离的鬼火去寻索死者的灵魂,人人的心里都感到几分懔慄。”
(3).肃敬貌。 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威德入人心:“今人道及 关壮繆 、 岳忠武 之名,则自然懍慄,威之在人心者远也。”
《漢語大詞典》:憭栗
见“ 憭慄 ”。
《漢語大詞典》:憭慄
亦作“ 憭栗 ”。 凄凉貌。《楚辞·九辩》:“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洪兴祖 补注:“憭慄,犹悽愴也。” 宋 文同 《哭仲蒙·临高》:“憯憭栗兮临清秋,坌憒兮纷予忧。”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章阿端:“家人益惧,劝生他徙。生不听,而块然无偶,憭慄自伤。” 郑泽 《嘤求草题词》:“秋士每多悲,憭慄动哀响。”
分類:凄凉
《漢語大詞典》:水栗
菱角。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草篇:“芰,一名水栗,一名薢茩。” 宋 王质 《林泉结契·菱角》:“花黄白,子外緑中白,四角或两角。紫者皮薄而肌厚,尤佳。又号水栗。”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异名》:“菱曰水栗。《武夷记》曰:‘两角曰菱,三角、四角曰芰,通曰水栗。’”
分類:菱角
《漢語大詞典》:畏栗
见“畏慄”。
《漢語大詞典》:畏慄
畏惧战栗。后汉书·左雄传:“ 济阴 太守 胡广 等十餘人皆坐谬举免黜……自是牧守畏慄,莫敢轻举。”
分類:畏惧战栗
《骈字类编》:楂栗(楂栗)
山海经中山经纶山其木多梓楠多桃枝多楂栗多橘櫾
又见橘櫾下
《漢語大詞典》:寒栗栗(寒慄慄)
形容寒气袭人。 宋 王禹偁 《和冯中允炉边偶作》诗:“春日雨丝暖融融,人日雪花寒慄慄。”
《漢語大詞典》:和栗
谓和顺而严正。《易纬乾凿度》卷上:“五纬顺轨,四时和栗。” 宋均 注:“和栗,气和而严正。”参阅文选·张衡〈思玄赋〉“二纪五纬之绸繆遹皇” 李善 注。
分類:和顺严正
《漢語大詞典》:惭栗
见“慚慄”。
《漢語大詞典》:惭慄(慚慄)
羞愧惶恐。太平广记卷三○九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蒋琛:“唐突盛筵,益增惭慄。” 宋 苏轼 《谢雪祝文》:“牲酒匪报,维以告絜,神食无愧,吏则惭慄。”
《國語辭典》:板栗  拼音:bǎn lì
植物名。壳斗科板栗属,落叶乔木。叶互生,卵状椭圆形,针状锯齿缘。花单性,雌雄同株,花序长九至二十公分,被绒毛。果实也称为「板栗」,球形。壳斗具尖刺,成熟后,变为深棕色,开裂成四瓣,内有坚果二、三粒,味美可食用。也称为「栗子」、「大栗」、「毛板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