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柳陟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东解县人,字尧卿。尚宣宗许昌庄肃公主。懿宗咸通中,官至户部郎中。僖宗光启二年,帝幸兴元,邠守节度使朱玫劫襄王煴,奉为帝,遣使十余人分谕天下。以陟为户部侍郎,往江淮宣谕。
柳韬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东解县人,字藏用。柳璟子。登进士第。僖宗乾符四年,官右谏议大夫。时禹骈议与南诏和亲,韬上言不可,其议遂寝。迁给事中。六年,授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以赃贿免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7 【介绍】: 唐京兆华原人,字炤之。柳公绰族孙。少孤贫,好学。昭宗光化进士。累擢翰林学士。崔胤死,以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由布衣起至此无四年。朱温图篡弑,璨曲事之。温后疑璨有贰,流璨崖州,寻斩之。有《柳氏释史》等。
全唐文·卷八百三十
璨字炤之。公绰族孙。颜荛判史馆。引为直学士。迁左拾遗。擢翰林学士。寻以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中书侍郎。判户部。封河东县男。朱全忠加九锡。璨进拜司空。为册礼使。已为全忠所恶。除名流崖州。斩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华原人。柳仲郢子。以明经补秘书正字,由书判拔萃转左补阙。高湜再镇昭义,皆表为副。湜贬,玭三疏申理。僖宗文德元年以吏部侍郎修国史,拜御史大夫。为人清直,昭宗欲倚以为相,为宦官所谗而止。后坐事贬泸州刺史。有《续贞陵遗事》。
全唐文·卷八百十六
玭。天平节度使仲郢子。以明经补秘书正字。由书判拔萃累转左补阙。擢刑部员外郎。出为岭南节度副使。黄巢陷交广逃还。再迁御史中丞。文德元年以吏部侍郎拜御史大夫。贬泸州刺史卒。光化初诏复官爵。
柳承翰 朝代:

人物简介

简介
乾德二年(964)任监察御史。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柳直,宋初人。官赞善大夫(《甘竹胡氏十修族谱》)。

人物简介

简介
太平兴国五年(980)任永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7—1000 【介绍】: 宋大名人,原名肩愈,字绍先,后更名开,字仲涂,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太祖开宝六年进士。补宋州司寇参军。太宗征北汉,随同督运楚、泗八州军粮。选知常、润二州,拜监察御史,复迁殿中侍御史。后历知宁边军、全州、桂州、邠州等。真宗即位,命知代州,上书建议加强对西夏之防务,及省职官、减虚费。咸平二年辽军攻宋,上疏请真宗亲征。逾年徙沧州,道病卒。性倜傥重义,有胆识。慕韩愈、柳宗元之文,以复兴古道、述作经典自任,为宋代倡导古文之第一人。有《河东先生集》。
全宋诗
柳开(九四七~一○○○),字仲涂,曾名肩愈,字绍元,自号东郊野夫,又号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太祖开宝六年(九七三)进士,任宋州录事参军,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九七九),擢赞善大夫。历知常、润二州,拜监察御史。雍熙二年(九八五),坐事贬上蔡令。三年,复授殿中侍御史。后为崇仪使,知宁边军、全州、桂州。真宗即位,加如京使,知代州、忻州。咸平三年徒沧州,道病卒,年五十四。有《河东先生集》。《宋史》卷四四○有传。 柳开诗,《河东先生集》中仅存五首,另从他书辑得三首。
全宋文·卷一一九
柳开(九四七——一○○○),字仲涂,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少慕韩愈、柳宗元文,因名肩愈,字绍先,号东郊野夫。既效王通述作经典,乃以「开圣道之涂」自命,遂更今名今字,号补亡先生。开宝六年登进士第,补宋州司寇参军,迁录事参军。太宗朝历知常州、润州、贝州、宁边军、全州、桂州、环州、邠州、曹州、邢州等军州事,官至殿中侍御史、崇仪使。真宗即位,加如京使,知代州,徙知忻州。咸平三年徙沧州,病卒于道,年五十四。著《河东先生集》十五卷。宋之古文,实自开始,然其体艰涩。事迹详其门人张景所撰《柳开行状》,《宋史》卷四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后族。字徒门。能文。膂力绝人。圣宗统和中为侍卫。攻宋,中流矢,裹创而战。为北女真详稳,政济宽猛,部民畏爱。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柳伯达,汝宁(今河南汝南)人(清康熙《汝宁府志》卷一四)。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柳富,字润卿,汴京(今河南开封)人。曾与衡州妓王幼玉相爱,事见《青琐高议》前集卷一○。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柳桂孙,号月涧,为陈世崇师辈。事见《随隐漫录》卷三。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柳耆,生平未详。应月泉吟社徵诗(《月泉吟社诗》)。
柳淇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善书,学颜书《中兴颂》,笔力虽未绝劲,而间架已方严。书有《袁州学记》及《杭州放生池记》,刻于石。
柳申锡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潼川人,字彦养。隐居不仕,潜心穷究阴阳五行、星历气候。所著《先天太极》,自一岁一月一日一身,皆有图说。又作《三易图说》,以探羲文、孔氏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