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91,分27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枯槁
荣枯
枯木
枯树
枯肠
枯枝
枯禅
枯藤
枯骨
枯鱼
草枯
焦枯
枯朽
枯桑
枯桐
《國語辭典》:枯槁  拼音:kū gǎo
1.乾枯、乾燥。《诗经。大雅。召旻》汉。郑玄。笺:「天下之人,如旱岁之草,皆枯槁无润泽。」唐。李白〈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诗:「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水长枯槁。」
2.形容憔悴。《战国策。秦策一》:「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國語辭典》:荣枯(榮枯)  拼音:róng kū
1.草木的茂盛与枯萎。南朝宋。颜延之〈秋胡行〉九首之四:「孰知寒暑积,僶俛见荣枯。」唐。温庭筠 题端正树诗:「草木荣枯似人事,绿阴寂寞汉陵秋。」
2.比喻人事的兴衰、穷通。《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轶本与萧王首谋造汉,结死生之约,同荣枯之计。」《红楼梦》第九二回:「人世的荣枯,仕途的得失,终属难定。」
《國語辭典》:枯木  拼音:kū mù
乾枯的树木。《管子。度地》:「伐枯木而去之,则夏旱至矣。」《文选。曹植。七启》:「夫辩言之艳,能使穷泽生流,枯木发荣。」
《漢語大詞典》:枯树(枯樹)
凋枯之树。 汉 焦赣 《易林·小畜之蛊》:“寄生无根,如过浮云,立本不固,斯须落去,更为枯树。”晋书·王羲之传:“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五:“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颯颯枯树湿。” 元 虞集 《画枯木赋》:“夫谁画此枯树兮,临不食之散泉。” 明 刘基 《彭泽阻风》诗:“枯树掛崖眠復起,老藤牵石坠还留。” 杨朔 《蚁山》:“蚂蚁时常借着一段砍剩的枯树桩子做梁架,一点一点衔着土粒往上垒。”
分類:枯树
《國語辭典》:枯肠(枯腸)  拼音:kū cháng
1.肠内空枯,指饥饿。唐。郑嵎〈津阳门〉诗:「开垆引满相献酬,枯肠渴肺忘朝饥。」
2.比喻文思枯竭。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分類:枯竭文思
《漢語大詞典》:枯枝
无叶的干枝。 汉 焦赣 《易林·蒙之讼》:“老杨日衰,条多枯枝。” 晋 石崇 《思归叹》诗:“落叶飘兮枯枝竦,百草零兮覆畦壠。” 宋 范成大 《两木》诗:“芳意竟寂寞,枯枝谩槎牙。” 胡怀琛 《早春野行》诗:“絶爱静中有閒意,枯枝冻雀耐人看。”
《國語辭典》:枯禅(枯禪)  拼音:kū chán
放下一切,专心致意参禅。元。杨维桢〈花游曲〉:「宝山枯禅开茗碗,木鲸吼罢催花板。」
分類:老僧参禅
《漢語大詞典》:枯藤
(1).枯老的藤蔓。 宋 梅尧臣 《琅玡溪》诗:“枯藤垂溪水已消,溪水溅溅石间乱。” 元 马致远 《天净沙》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西游记》第二八回:“倒木横担深涧,枯藤结掛光峰。”
(2).称藤制的手杖。 宋 陆游 《丙辰上元前一日》诗:“自笑閒游本无定,兴阑随处倚枯藤。” 宋 戴复古 《辛丑岁暮》诗之三:“能扶双病脚,赖有一枯藤。”
分類:藤蔓手杖
《國語辭典》:枯骨  拼音:kū gǔ
尸体腐烂后留下的骨骸。《后汉书。卷一六。寇恂传》:「昔文王葬枯骨,公刘敦行苇,世称其仁。」《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又过火类坳,坳下下望,见坳上有一具枯骨。」
《國語辭典》:枯鱼(枯魚)  拼音:kū yú
乾鱼。《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枯鱼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饥色。」《文选。应璩。百一诗》:「田家无所有,酌醴焚枯鱼。」
《國語辭典》:枯鱼之肆(枯魚之肆)  拼音:kū yú zhī sì
卖乾鱼的市场。《庄子。外物》:「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比喻处于困境。唐。元稹《莺莺传〉:「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分類:困境绝境
《骈字类编》:草枯
宋 释道潜 次韵孔天瑞秀才见寄 木落草枯山自瘦,潦收沙白水偏明。
金 萧贡 按部道中二首 其二 寒城睥睨插山隅,秋半霜风塞草枯。
元 杨维桢 小万尸射虎行 边城秋气劲折胶,草枯燎发风萧萧。
分类:草枯
《國語辭典》:焦枯  拼音:jiāo kū
乾枯。如:「天气乾旱,田野一片焦枯。」
《國語辭典》:枯朽  拼音:kū xiǔ
乾枯腐朽。《文选。曹囧。六代论》:「夫伐深根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理势然也。」唐。韩愈 论佛骨表:「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漢語大詞典》:枯桑
老桑树。 汉 蔡邕 《饮马长城窟行》:“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北周 庾信 《枯树赋》:“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 唐 陆龟蒙 《杂讽》诗之一:“红蚕缘枯桑,青茧大如瓮。”云笈七籤卷三:“ 太上大道君 ……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 元始天尊 下降,授 道君 灵寳大乘之法十部妙经。”
分類:桑树
《漢語大詞典》:枯桐
(1).后汉书·蔡邕传:“ 吴 人有烧桐以爨者, 邕 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遂以“枯桐”为琴的别称。 唐 柳宗元 《初秋夜坐赠吴武陵》诗:“若人抱奇音,朱絃縆枯桐。” 明 魏大中 《次桐阴阁韵》之一:“无絃本是一枯桐,过耳皆如雨后风。”红楼梦第八九回:“ 黛玉 笑道:‘这张琴……虽不是焦尾枯桐,这鹤仙凤尾,还配得齐整;龙池雁足,高下还相宜。’”参见“ 焦尾琴 ”。
(2).晋书·张华传:“ 吴郡 临平 岸崩,出一石鼓,槌之无声。帝以问 华 , 华 曰:‘可取 蜀 中桐材,刻为鱼形,扣之则鸣矣。’於是如其言,果声闻数里。”后因以“枯桐”代指击钟的直长形木鱼。 宋 苏轼 《奉敕祭西太乙和韩川韵》之三:“梦蝶犹飞旅枕,粥鱼已响枯桐。” 宋 朱松 《秋怀》诗之六:“故山新稻香,粥鱼响枯桐。”
《國語辭典》:焦尾琴  拼音:jiāo wěi qín
东汉蔡邕以桐木制成的名琴。因桐木尾端有烧焦的痕迹,故称为「焦尾琴」。《后汉书。卷六○下。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七:「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挑焦尾琴?」也称为「焦桐」、「焦琴」、「焦尾」、「爨桐」。
分類:焦尾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