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蹛林
(1). 匈奴 秋社之处。 匈奴 土俗,秋社绕林木而会祭,故称。史记·匈奴列传:“秋,马肥,大会 蹛林 ,课校人畜计。” 司马贞 索隐引 服虔 曰:“ 匈奴 秋社八月中皆会祭处。” 张守节 正义引 颜师古 曰:“蹛者,﹝遶也,言﹞遶林木而祭也。 鲜卑 之俗,自古相传,秋祭无林木者,尚竖柳枝,众骑驰遶三周乃止,此其遗法也。” 元 柳贯 《次伯长待制韵送王继学修撰马伯庸应奉扈从上京》:“蹕道云开朝采正,蹛林风定雪花乾。”
(2).借指 匈奴 。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徵调曲六》:“无劳凿空於大夏,不待蹶角於蹛林。”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喜唐公自契丹归》:“ 燕 人候望空甌脱,胡马追随出蹛林。” 清 唐孙华 《题〈文姬入塞图〉》诗:“一朝沸脣动天地,蹛林毳幙长流离。”
(3).古州名。 唐 有 蹛林州 。属 陇右道 。初隶北庭都护府,后隶 凉州 都督府。在今 甘肃省 秦安县 东北。见新唐书·地理志七下
《漢語大詞典》:林会(林會)
如林木般会聚。极言其盛多。诗·大雅·大明:“ 殷商 之旅,其会如林。” 孔颖达 疏:“ 殷商 之兵众,其会聚之时如林木之盛也。” 唐 王维 《裴朴射济州遗爱碑》:“士卒林会,马牛谷量。” 唐 王起 《元日观上公献寿赋》:“玉帛林会,簪裾櫛比。”
《漢語大詞典》:林沼
林木与池沼。 北周 庾信 《卭竹杖赋》:“摘芳林沼,行乐轩除,间尊卑之垂帨,随上下之游紆。”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僧诃补罗国:“百果具繁,同荣异色,林沼交映,诚可游玩。”新唐书·杜亚传:“既泛 九曲池 ,曳绣为颿,诧曰:‘要当称是林沼。’”
分類:林木池沼
《漢語大詞典》:神丛(神叢)
神灵依托的群树。以茂密林木多立神祠而名。战国策·秦策三:“ 应侯 谓 昭王 曰:亦闻 恒思 有神丛与? 恒思 有悍少年,请与丛博,曰:‘吾胜丛,丛籍我神三日;不胜丛,丛困我。’乃左手为丛投,右手自为投,胜丛。丛籍其神,三日,丛往求之,遂弗归。五日而丛枯,七日而丛亡。今国者,王之丛;势者,王之神。籍人以此,得无危乎?” 鲍彪 注:“灌木中有神灵託之。” 吴师道 补正:“墨子:‘建国少择木之修茂者,以为丛位。’《史》:‘丛祠。’《索隐》云:‘ 高诱 注云:神,祠;丛,树也。’”后用以比喻仗势的权臣。明史·黄道周传:“内廷诸臣敢誑陛下者,必不在锥刀泉布之微,而在阿炳神丛之大。” 清 魏源 《明代食兵二政录叙》:“使非四方税榷太监扰其下,主兵太监掣其外,司礼太监神丛阿柄倒其上,则虽有大兵大役之加派,民不致乱也,虽有北 韃 南 倭 之侵軼,兵不致亡也。”
《國語辭典》:黝黝  拼音:yǒu yǒu
阴暗的样子。《文选。左思。魏都赋》:「黝黝桑柘,油油麻纻。」南朝梁。任昉〈落日泛舟东溪〉诗:「黝黝桑柘繁,芃芃麻麦盛。」
《漢語大詞典》:森阴(森陰)
谓林木幽深茂密。《宣和遗事》前集:“屋三楹,时落成於八月,而高竹崇檜已森阴蓊鬱。” 清 黄景仁 《念奴娇·京口重访僧寺》词:“ 蒜峯 西路,记昔年、曾入森阴古寺。”
《國語辭典》:株林  拼音:zhū lín
《诗经。陈风》的篇名。共二章。根据〈诗序〉:「株林,刺灵公也。」首章二句为:「胡为乎株林?从夏南。」
《国语辞典》:林荫(林荫)  拼音:lín yìn
林木下的阴凉处。如:「一到夏天,老人家都会聚集在林荫下乘凉。」
分类:林木阴凉
《國語辭典》:林地  拼音:lín dì
林木所生长的土地。如:「我们应该做好林地的水土保持工作。」
《漢語大詞典》:林岸
生长着林木的水岸。 南朝 梁 沈约 《循役朱方道路》诗:“江移林岸微,巖深烟岫复。” 唐 李峤 《和杜学士旅次淮口阻风》:“淼漫烟波濶,参差林岸遥。”
《国语辞典》:林相  拼音:lín xiàng
由构成树种、林冠组成、林木年龄、生育情形等所表现的森林状态。
《漢語大詞典》:黑林
黑沉沉的林木。 宋 蔡襄 《圆山庙》诗:“絶顶黑林长带雨,曲崖飞磴不留尘。”
分類:林木
《漢語大詞典》:洗伐
(1).清除。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近科的文章本也华靡过甚,我们既奉命来此,若不趁此着实的洗伐一番,伊于胡底?”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三》:“所以虽是我们读书人,自以为胜西崽远甚,而洗伐未净,说话一多,也常常会露出尾巴来的。”
(2).指采伐林木时把大小树木一律伐掉。《解放日报》1944.9.25:“不论炭厂、木厂,伐木只准间伐,不准洗伐。”
《漢語大詞典》:珍林
珍贵的林木。 汉 马融 《广成颂》:“珍林嘉树,建木丛生。” 晋 王嘉 拾遗记·昆仑山:“北有珍林别出,折枝相扣,音声和韵。” 元 陈樵 《八咏楼赋》:“珍林建木,蔚蔚漫漫。”
分類:珍贵林木
《漢語大詞典》:岑郁
形容林木茂密。欝,同“ 鬱 ”。 明 唐顺之 《游盘山赋》:“何藂木之岑欝,无一鸟之孤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