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9—843 【介绍】: 唐范阳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自称碣石山人。初为僧,名无本。工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郊岛”。尝于京师骑驴苦吟,炼“推”“敲”二字未定,引手作势,不觉冲京兆尹韩愈舆。愈诘之,岛以实对。愈驻久之,言“敲”字佳,遂并辔论诗,因教以为文。后岛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为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武宗会昌中,以普州司仓参军迁司户,未受命卒。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9—843 字浪仙,一作阆仙,自称碣石山人,范阳(今北京西南)人。先世名爵不详。早年曾为僧,法名无本。宪宗元和年间在洛阳以诗文投谒韩愈,后随愈入长安,返俗应举,然终生未第(按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谓其先应举后为僧,或误)。文宗开成二年(837),坐飞谤责授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西)主簿,世称贾长江。3年秩满,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卒于任所。生平概见苏绛《贾司仓墓志铭》、何光远《鉴戒录》卷八及《新唐书》本传。今人李嘉言有《贾岛年谱》。贾岛诗以苦吟著名,曾有吟诗冲犯韩愈之“推敲”故事流传。其五古宗法韩、孟,喜为咏怀述志,刻琢穷苦之言(如《古意》、《剑客》、《朝饥》、《客喜》)。生新瘦硬,后人有“郊塞岛瘦”之称(苏轼《祭柳子玉文》)。元和后则专攻五律,独树一帜,上承大历诸子而变格入僻,多吟咏情性,刻画景物之作,尤喜写“萤火”、“蚁穴”、“行蛇”、“怪禽”等狭小暗僻之事物,诗风清奇僻苦,峭直刻深,如《送无可上人》、《暮过山村》、《题李凝幽居》等篇,尤见其格。苏绛称其“孤绝之句,记在人口”。贾岛诗杰出于贞元、元和诗歌极盛之后,且开晚唐尖新狭僻一派之诗风,然贾诗以寄情偏僻,铸字炼句取胜,故往往缺乏情思,有句无篇,后人之褒贬亦大多著眼于此,如唐司空图称其“时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与李生论诗书》)。晚唐诗人则多有效其体者,南宋四灵等更奉之为“唐宗”(见严羽《沧浪诗话》)。清许印芳论贾岛之诗歌创作曰:“生李杜之后,避千门万户之广衢,走羊肠鸟道之仄径,志在独开生面,遂成僻涩一体。”(《诗法萃编》卷六)贾诗通行者,有四部丛刊本《长江集》,今人李嘉言《长江集新校》。注本有今人陈延杰《贾岛诗注》,齐文榜《贾岛集校注》。《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14。
唐诗汇评
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元和中,南游京洛,投谒名公,累举进士不第。长庆中,因以《病蝉》诗讥刺公卿,与平曾等被并称“举场十恶”。开成初,坐飞谤贬授遂州长江主簿。秩满,迁普州司仓参军。会昌三年,改司户参军,未受命而卒。人称贾长江。岛工诗,长于五律,与韩愈、孟郊、张籍、王建、姚合、无可等交游酬唱,为著名苦吟诗人。有《长江集》十卷、《小集》三卷。今有《贾长江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黄鹤楼志·人物篇
贾岛(779—843) 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初为僧,法号无本,后还俗。屡应进士试不中,做过遂州长江县主簿等小官,世称“贾长江”。为唐代著名苦吟诗人,与孟郊并称“郊岛”。曾写七律《黄鹤楼》诗一首,诗中无一个“愁”字,而字字见愁。
全唐诗补逸
贾岛字浪仙,范阳人。初为僧,法名无本。韩愈重其才,劝之还俗。文宗时为长江(属剑南道遂州)主簿,后改普州(亦属剑南道)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七月卒,年六十四(据苏绛撰《唐故司仓参军贾公墓志铭》)。补诗一首。

作品评论

苏绛《贾司仓墓志铭》
妙之尤者,属思五言,孤绝之句,泛在人口……所著之篇,不以新句倚靡为意,淡然蹑陶、谢之踪。片云独鹤,高步尘表。
诗人主客图
清奇雅正主:李益……升堂七人:方干、马戴、任蕃、贾岛、厉玄、项斯。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亦为体之不备也。
唐摭言
元和中,元、白尚轻浅,岛独变格入僻,以矫浮艳,虽行坐寝食,吟味不辍。
吕居仁《书长江集后》
岛之诗,约而覃,明而深,杰健而闲易,故为不可多得。韩退之称岛为文“身大不及胆”,又云“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者,予考于集,信然。
诗林广记
欧阳公云:岛尝为衲子,故枯寂气味,形之于诗句中。
方岳《深雪偶谈》
贾阆仙,燕人,生寒苦地,故立心亦然。诚不欲以才力气势,掩夺情性,特于事物理态,毫忽体认。深者寂入仙源,峻者迥出灵岳。古今人口数联,固于劫灰之上泠然独存矣。至以其全集,经岁逾纪咀绎,如芊葱佳气,瘦隐啸吟,徐露其妙,令人首肯,无一可以厌致。
瀛奎律髓
贾浪仙五言诗律高古,平生用力之至者;七言律诗不逮也。
诗镜总论
贾岛衲气终身不除,语虽佳,其气韵自枯寂耳。
《骚坛秘语》
炼景情真,太拘声病。
《批点唐音》
浪仙诗清新沉实,自足为一家,但少从容敦厚耳。温飞卿辈同伦,当侪之长吉、元、白间可也。
《诗源辨体》
贾岛与孟郊齐名,故称“郊岛”,郊称五言古,岛称五言律……岛五言律气味清苦,声韵峭急,在唐体尚为小偏,而句多奇僻,在元和则为大变。东坡云“郊寒岛瘦”,唐人诗论气象,此正言气象耳。
《唐诗归折衷》
自有诗以来,无如浪仙之刻削者,宜其自苦吟得之也……特其守气过矜,取途太逼,故止长于五律,而长篇散体病未遑焉。
《唐诗鼓吹笺注》
先生诗亦只是寻常律格,只为揣摩心苦,不肯轻易下笔,读去自觉别出尖新。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浪仙诗无七古,其五古、五七言律以及绝句,皆生峭险僻,锤炼之功不遗馀力。……尤好为五言律,存遗二百涂篇,较别体为多,东野所谓燕本越淡,五言宝刀也。沿流而下,李洞之外,又有周贺、曹松、喻凫,皆宗派之可考者。其他诸贤,虽古无闻,体格不殊,可推而得之。……尊为“清奇僻苦主”,与张水部分坛领袖。
《东目馆诗见》
贾长江刻意无凡语,五律尤妙。
三唐诗品
不知其源所出,却是后来黄山谷、陈无己诸家所祖。精于用意,拙在修词,佳处能戛然独造,一空浮响。浮筋害体,无蕴藉之容,虽与东野齐名,然固不逮也。
许印芳《诗法萃编》
浪仙在元和中,元、白诗体尚轻浅,乃独变格入僻,以矫艳俗,较诸颓靡波流者相去远矣……孙仅叙少陵诗云:“郊得其气焰,岛得其奇僻。”可谓知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范阳人,其先奚族。轻薄无行。穆宗长庆末与薛浑游,得幸于襄阳公主。后公主幽于禁中,元本杖六十,流泉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福建人。文宗时,萧太后寻访失散之弟,其真弟孱弱不能自达,本就其家得族属名讳。开成元年,由宦官仇士良保任上闻,證萧洪诈伪之罪。历卫尉少卿、左金吾将军。二年,有泉州晋江人萧弘复称为太后亲弟,本诈伪事发,逐归本贯。四年,诏按其狱,除名长流爱州。
龙复本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无目,善听声揣骨言休咎。凡有象简竹笏,以手捻之,必知官禄年寿。传说文宗开成时,达官缙绅之士,多往试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武宗会昌时人。据包谞《会昌解颐录》载,此女为妖物所魅,每自称高侍郎,一日忽吟诗一首云。(见《太平广记》卷四五四)《全唐诗》收此诗,又误收于高适、高侍郎名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7—869 【介绍】: 唐僧。诸暨人。俗姓俞。幼年出家。宣宗大中末,行禅法于新丰山。后住豫章高安洞山,世称“洞山良价”。倡五位君臣说。卒谥悟本禅师。有《大乘经要》。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7—869 俗姓俞,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人。幼年出家,从五泄灵默披剃,21岁受具足戒,历参南泉普愿、沩山灵祐,后至湖南醴陵攸县参云岩昙晟,受其心印。宣宗大中末在新丰山大行禅法。后住豫章高安之洞山,世称洞山和尚。懿宗咸通十年(869)卒,敕谥悟本禅师。良价倡五位君臣说,得其弟子曹山本寂发挥,创立曹洞宗。《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五有传。良价纂有《大乘经要》1卷。其语录收入《大正藏》。良价喜以诗偈阐扬佛理,撰《宝镜三昧歌》、《玄中路》、《新丰吟》、《纲要偈》等。其语录及《祖堂集》、《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等书中,存其诗偈36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会稽诸暨俞氏子。稚岁即从师于五泄山。逮二十一年。方获薙染。往嵩山受具戒。未几见南泉愿禅师。值马祖讳辰。南泉脩斋次。泉问众云。未审马大师还来否。众无对。价出云。有伴即来。泉指价谓众云。此后生甚堪雕琢。价云。和尚莫压良为贱。到沩山问云。忠国师无情说法话。闻之久矣。未究其微。请和尚今日与良价道。沩云。父母所生口。终不为汝道。价云。还有与和尚同道者否。沩云。此去有云岩道人。汝若见之。必为汝道。既到云岩。便问。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岩云。无情说法。无情得闻。价云。和尚闻否。岩云。我若闻。汝即不闻我说法。价云。若恁么。良价果不闻和尚说法也。岩云。我说法汝尚不闻。何况无情说法。价述偈云。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遂辞岩。岩云。什么处去。价云。未卜所止。岩云。莫湖南去。价云无。岩云。莫归乡去。价云无。岩云。早晚来也。价云。待和尚有住处即来。岩云。此去难得相见。价云。难得不相见。又问。和尚百年后。忽有人问还貌得真否。如何秪对。岩云。但向伊道只者是。价良久。岩云。价阇梨。承当个事。大须子细。价犹未肯。后因过水睹影。乃有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他日因供养云岩真。有僧问云。先师道只者是。莫便是否。价云是。僧云。意旨如何。价云。当时几错会先师语。僧云。未审先师还知有也无。价云。若不知有。争解恁么道。若知有。争肯恁么道。大中末。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价问僧云。世间何处最苦。僧云。地狱最苦。价云不然。僧云。什么最苦。价云。袈裟下不明大事最苦。 价有疾。僧问云。还有不病者么。价云有。僧云不病者还看和尚否。价云。老僧看他有分。僧云。和尚争得看他。价云。老僧看时即不见有病。僧无对。 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剃发搭僧伽梨。命鸣钟。奄然逝。时弟子众悲号莫能已。价忽开目。喻众曰。夫出家之人。心不依物。是真脩行。劳生息死。于悲何有。召主事僧曰。营斋。斋毕吾其逝矣。于是众情慕恋。乃持迟其斋。至于七日。而后告备。价亦随众。且谓其斋为愚痴斋。盖以其无般若气分也。及僧唱随意。则曰。临行之际。大率不可喧动。此斋所以示戒也。明日浴讫跏趺而逝。春秋六十三。戒腊四十二。后诏谥悟本。塔号慧觉。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良价。俗姓俞氏。会稽诸暨人也。少孺从师于五泄山寺。年至二十一。方往嵩山具戒焉。登即游方见南泉禅师。深领玄契。续造云岩疑滞顿寝。大中末于斯丰山大行禅法。后盛化豫章高安洞山。今筠州也。价以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旦。命剃发披衣令鸣钟奄然而往。时弟子辈悲号。价忽开目而起曰。夫出家之人心不依物。是真修行。劳生息死于悲何有。沦丧于情太粗著乎。召主事僧令营斋。斋毕吾其逝矣。然众心恋慕从延其日。至于七辰食具方备。价亦随斋。谓众曰。此斋名愚痴也。盖责其无般若欤及僧唱随意曰。僧家勿事。太率临行之际喧动如斯。至八日浴讫端坐而绝。春秋六十三。法腊四十二。敕谥禅师曰悟本。塔号慧觉矣。 系曰。其却留累日古亦有之。如价之来去自由者。近世一人而已。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会稽人。幼岁从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师骇然异之。指谒南泉。值马祖讳辰修斋。泉问众曰。来日设马祖斋。未审马祖还来否。众皆无对。师出对曰。待有伴即来。泉曰。此子虽后生。甚堪雕琢。师曰。和尚莫压良为贱。次参沩山。问南阳忠国师无情说法话。沩竖拂子。曰会么。师曰不会。请和尚说。沩曰。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师曰。还有与师同时慕道者否。沩指造云岩。举前无情说法。甚么人得得岩曰。无情得闻。师曰。和尚闻否。岩曰。我若闻汝即。不闻吾说法也。师问为甚么不闻。岩竖起拂子。曰还闻么。师曰不闻。岩曰。我说法。汝尚不闻。况无情说法乎。师曰。无情说法。彰何典教。岩曰。岂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师于此有省。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时。方始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0—901 【介绍】: 唐僧。泉州莆田人。俗姓黄。少习儒,性乐释典,十九岁出家福州云名山。后居临川曹山,前来参问者常满堂。有《注对寒山子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0—901 又名耽章。俗姓黄,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19岁出家,入福州云名山。懿宗咸通初,从洞山良价学禅,得其印可。后住临川曹山,大振洞山雄风,开曹洞一宗,世称曹山本寂。昭宗光化四年(901)卒。敕谥元證大师。《祖堂集》卷八、《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均有传。后人辑有《抚州曹山元證禅师语录》,收入《大正藏》。本寂兼善诗,著有《对寒山子诗》7卷,已佚。其语录及《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等书中录存本寂诗偈1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全唐诗》收录其诗1首,题名耽章,实为大梅法常作。
禅林僧宝传·卷第一
禅师讳耽章。泉州莆田黄氏子。幼而奇逸。为书生不甘处俗。年十九弃家。入福州灵石山。六年乃剃发受具。咸通初。至高安。谒悟本禅师价公。依止十馀年。价以为类己。堪任大法。于是名冠丛林。将辞去。价曰。三更当来。授汝曲折。时矮师叔者知之。蒲伏绳床下。价不知也。中夜授章。先云岩所付宝镜三昧。五位显诀。三种渗漏毕。再拜趋出。矮师叔引颈呼曰。洞山禅入我手矣。价大惊曰。盗法倒屙无及矣。后皆如所言。宝镜三昧。其词曰。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其善保护。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必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涂。挟带挟路。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趣极。真常流注。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如虎之缺。如马之馵。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黧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直。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儿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若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五位君臣偈。其词曰。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昔日嫌。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更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正中来。无中有路出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偏中至。两刃交锋要回避。好手还同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气。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终归炭里坐。三种渗漏。其词曰。一见渗漏。谓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情渗漏。谓智常向背。见处偏枯。三语渗漏。谓体妙失宗。机昧终始。学者浊智流转。不出此三种。纲要偈三首。其一名敲倡俱行。偈曰。金针双锁备。挟路隐全该。宝印当空妙。重重锦缝开。其二名金锁玄路。偈曰。交互明中暗。功齐转觉难。力穷寻进退。金锁网鞔鞔。其三名理事不涉。偈曰。理事俱不涉。回照绝幽微。背风无巧拙。电火烁难追。黎明章出山。造曹溪礼祖塔。自螺川还止临川。有佳山水。因定居焉。以志慕六祖。乃名山为曹。示众曰。僧家在此等衣线下。理须会通向上事。莫作等闲。若也承当处分明。即转他诸圣。向自己背后。方得自由。若也转不得。直饶学得十成。却须向他背后叉手。说什么大话。若转得自己。则一切粗重境来。皆作得主宰。假如泥里倒地。亦作得主宰。如有僧问药山曰。三乘教中。还有祖意也无。答曰有。曰既有。达磨又来作么。答曰。只为有。所以来。岂非作得主宰。转得归自己乎。如经曰。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言。劫者滞也。谓之十成。亦曰断渗漏也。只是十道头绝矣。不忘大果。故云守住耽著。名为取次承当。不分贵贱。我常见丛林。好论一般两般。还能成立得事么。此等但是说向去事路布。汝不见南泉曰。饶汝十成。犹较王老师。一线道也。大难。事到此。直须子细始得。明白自在。不论天堂地狱。饿鬼畜生。但是一切处不移易。元是旧时人。只是不行旧时路。若有忻心。还成滞著。若脱得。拣什么。古德云。只恐不得轮回。汝道作么生。只如今人。说个净洁处。爱说向去事。此病最难治。若是世间粗重事。却是轻。净洁病为重。只如佛味祖味。尽为滞著。先师曰。拟心是犯戒。若也得味是破斋。且唤什么作味。只是佛味祖味。才有忻心。便是犯戒。若也如今说破斋破戒。即今三羯磨时。早破了也。若是粗重贪瞋痴。虽难断却是轻。若也无为无事净洁。此乃重。无以加也。祖师出世。亦只为这个。亦不独为汝。今时莫作等闲。黧奴白牯修行却快。不是有禅有道。如汝种种驰求。觅佛觅祖。乃至菩提涅槃。几时休歇成办乎。皆是生灭心。所以不如黧奴白牯。兀兀无知。不知佛。不知祖。乃至菩提涅槃。及以善恶因果。但饥来吃草。渴来饮水。若能恁么。不愁不成办。不见道计较不成。是以知有。乃能披毛戴角。牵犁拽耒。得此便宜。始较些子。不见弥勒阿閦。及诸妙喜等世界。被他向上人唤作无惭愧。懈怠菩萨。亦曰变易生死。尚恐是小懈怠。在本分事。合作么生。大须子细始得。人人有一坐具地。佛出世慢他不得。恁么体会修行。莫趁快利。欲知此事。饶今成佛成祖去。也只这是。便堕三涂地狱六道去。也只这是。虽然没用处。要且离他不得。须与他作主宰始得。若作得主宰。即是不变易。若作主宰不得。便是变易也。不见永嘉云。莽莽荡荡招殃祸。问如何是莽莽荡荡招殃祸。曰只这个总是。问曰如何免得。曰知有即得。用免作么。但是菩提涅槃。烦恼无明等。总是不要免。乃至世间粗重之事。但知有便得。不要免免。即同变易去也。乃至成佛成祖。菩提涅槃。此等殃祸。为不小。因什么如此。只为变易。若不变易。直须触处自由始得。香严闲禅师会中有僧。问如何是道。闲曰枯木里龙吟。又问如何是道中人。闲曰髑髅里眼睛。其僧不领。辞至石霜。问诸禅师曰。如何是枯木里龙吟。诸曰犹带喜在。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诸曰犹带识在。又不领。乃问章曰。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章曰血脉不断。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章曰乾不尽。又问有得闻者否。章曰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又问未审是何章句。章曰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乃作偈曰。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有僧以纸为衣。号为纸衣道者。自洞山来。章问如何是纸衣下事。僧曰。一裘才挂体。万事悉皆如。又问如何是纸衣下用。其僧前而拱立。曰诺即脱去。章笑曰。汝但解恁么去。不解恁么来。僧忽开眼曰。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章曰未是妙。僧曰如何是妙。章曰不借借。其僧退坐于堂中而化。章作偈曰。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异便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情分万法沉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若向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僧问五位君臣旨诀。章曰。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形像。偏中至者。舍事入理。正中来者背理就事。兼带者冥应众缘。不随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要当审详辨明。君为正位。臣是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问如何是君。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问如何是臣。曰灵机宏圣道。真智利群生。问如何是臣向君。曰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问如何是君视臣。曰妙容虽不动。光烛不无偏。问如何是君臣道合。曰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之宗要。作偈曰。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出语直教烧不著。潜行须与古人同。无身有事超岐路。无事无身落始终。又曰。凡情圣见是金锁玄路。直须回互。夫取正命食者。须具三种堕。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断声色。三者不受食。有稠布衲者。问曰。披毛戴角是什么堕。章曰是类堕。问不断声色是什么堕。曰是随堕。问不受食是什么堕。曰是尊贵堕。夫冥合初心。而知有是类堕。知有而不碍六尘是随堕。维摩曰。外道六师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食者正命食也。食者亦是就六根门头。见觉闻知。只不被他染污。将为堕。且不是同也。章读杜顺傅大士所作。法身偈曰。我意不欲与么道。门弟子请别作之。既作偈。又注释之。其词曰。渠本不是我(非我)。我本不是渠(非渠)。渠无我即死(仰汝取活)。我无渠即余(不别有)。渠如我是佛(要且不是佛)。我如渠即驴(二俱不立)。不食空王俸(若遇御饭。直须吐却)。何假雁传书(不通信)。我说横身唱(为信唱)。君看背上毛(不与你相似)。乍如谣白雪(将谓是白雪)。犹恐是巴歌。南州帅南平钟王。雅闻章有道。尽礼致之不赴。但书偈付使者曰。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见之犹不采。郢人何事苦搜寻。天复辛酉夏夜。问知事。今日是几何日月。对曰六月十五。章曰曹山平生行脚。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明日辰时吾行脚去。及时焚香。宴坐而化。阅世六十有二。坐三十有七夏。门弟子葬全身于山之西阿。塔曰福圆。 赞曰。宝镜三昧其词要妙。云岩以受洞山。疑药山所作也。先德惧属流布。多珍秘之。但五位偈。三种渗漏之语。见于禅书。大观二年冬。显谟阁待制朱彦世英。赴官钱塘。过信州白华岩。得于老僧。明年持其先公服。予往慰之。出以授予曰。子当为发扬之。因疏其沟封。以付同学。使法中龙象。神而明之。尽微细法执。兴洞上之宗。亦世英护法之志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黄氏。泉之蒲田人。年十九。即出家于福州之云名山。年二十二。而受具。举措老成。识者知其为法器。成通初。禅学方盛。会悟本价禅师。住洞山。寂往来请益。洞山问云。阇梨名什么。寂云本寂。洞云向上更道。寂云不道。洞云为什么不道。寂云向上不名本寂。洞深器之。寂辞洞山。山问云什么处去。寂云不变异处去。洞云不变异岂有去耶。寂云去亦不变异。 后受请。出世抚之曹山。徙荷玉山。二处法席俱盛。 僧问眉与目还相识也无。寂云不相识。僧云为什么不相识。寂云只为同在一处。僧云恁么即不分也。寂云眉且不是目。僧云如何是目。寂云端的。僧云如何是眉。寂云曹山却疑。僧云和尚为什么却疑。寂云若不疑即端的去也。 问承教有言。大海不宿死尸。如何是海。寂云。包含万有。曰为什么不宿死尸。寂云绝气者不著。曰既是包含万有。为什么绝气者不著。寂云。万有非其功。绝气有其德。曰向上还有事也无。寂云。道有道无即得。争柰龙王按剑何。训应之暇。又出君臣五位之说。以诠其妙。复著对寒山子诗。行世。文辞雅丽可观。寻示疾终。寿六十二。腊三十七。弟子树塔以窆。南岳玄泰追撰塔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本寂。姓黄氏。泉州蒲田人也。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侨寓儒风振起。号小稷下焉。寂少染鲁风率多强学。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年惟十九二亲始听出家。入福州云名山。年二十五登于戒足。凡诸举措若老苾刍。咸通之初禅宗兴盛。风起于大沩也。至如石头药山其名寝顿。会洞山悯物高其石头。往来请益学同洙泗。寂处众如愚发言若讷。后被请住临川曹山。参问之者堂盈室满其所詶对邀射匪停。特为毳客标准。故排五位以铨量区域。无不尽其分齐也。复注对寒山子诗流行寓内。盖以寂素修举业之优也文辞遒丽号富有法才焉。寻示疾终于山。春秋六十二僧腊三十七。弟子奉龛窆而树塔。后南岳玄泰著塔铭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益州人。僖宗中和年寓居蜀城。工画佛像人物及龙王神鬼,尤喜画火。千姿百态,曲尽其妙,时称大手笔。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禅僧。嗣云居道膺,又曾参夹山善会、径山洪諲。后归浙中,住杭州(一作越州)佛日寺,世称佛日和尚。《祖堂集》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二〇、《五灯会元》卷一三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杨崇本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1 【介绍】: 五代时人。幼为李茂贞养子,改姓名李继徽。唐昭宗光化中,茂贞表为邠州节度使。天复元年冬,朱温北伐攻城,惧而请降。温复置之,令复其本姓名,迁其家于河中。其妻有美色,温往来河中,尝私之。崇本怒,复叛温归茂贞。后为己子杨彦鲁毒死。
李嗣本 朝代:唐末至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6 【介绍】: 唐末五代时雁门人。本姓张。李克用养为子,改姓名。从击居庸关,以功迁义儿军使。又从破王行瑜,迁威远军使。后累以战功迁代州刺史,振武节度使,号威信可汗。嗣本性刚烈,有节义,善战多谋;然治郡民,颇伤苛急。后契丹入代北,攻蔚州,战殁。
王宗本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本名谢从本。初事陈敬瑄为资、简都制置应援使。王建攻成都,从本来降。及敬瑄平,建改其姓名,录为假子。后擢渝州刺史,无何,罢归成都。唐昭宗天复中为开道都指挥使,出兵荆南,定四州,迁武泰军留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舒州宿松人。少孤贫,有勇力。为杨行密牙将,勇冠三军。天祐中,大破抚州军,擒危全讽,江西始定。后唐庄宗召为雄武统军,拜太尉,封西平郡王。徐知诰将受吴禅,本子宏祚惧祸,代署表劝进。本愧恨卒,年七十七,谥恭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太祖述律后之弟,字撒本。太祖即位,与兄萧敌鲁总腹心部。太祖弟剌葛作乱,述律后军黑山,阻险自固。帝命阿古只统百骑往卫之。与敌鲁追擒刺葛于榆河。神册三年,拜北府宰相,世其职。太祖西征,悉委以南面边事。后从攻渤海,破忽汗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台州丹丘人,俗姓徐。性严毅,寡与人交。住金华白华山,奖训初学。著《简正记》二十卷,日价益高。吴越钱镠召住临安竹林寺。天成二年,请于北塔寺临坛。终住杭州真身宝塔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生丹丘之徐氏。始依表公听涉及守言阇梨敷演于乡里。又慕而从之。资性刚介。狷急少容忍。人故寡与之合。然貌殊陋劣。而气颇悍。纳戒后。即奖训初学于金华之东白山。时有江西徽猷律师。方自负所业著。所谓龟鉴录者。行世偶领徒到寺。而适值霄讲持犯篇默聆其说而叹赏久之。名由是而愈重矣。作简正记二十卷。以辟邪妄。武肃王钱氏。召主临安竹林寺。天成二年。临坛于北塔院。后竟终于南。真身宝塔寺葬大慈山谥本受塔号清凉。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景霄。俗姓徐氏。丹丘人也。初之听涉在表公门。后慕守言阇黎义集敷演于丹丘。执性严毅寡与人交。狷急自持。多事凌轥形器恶弱。后纳请往金华东白山奖训初学。时有江西徽猷律匠。出义记曰龟鉴录多学彭亨领徒到霄寺。正值讲次。当持犯篇再三叹赏。自此声溢价高。每晨滴茶一旦化为乳焉。著记二十卷号简正。言以思择力故。去邪说而简取正义也。武肃王钱氏。召于临安故乡宰任竹林寺。未几命赴北塔寺临坛。天成二年也。次命住南真身宝塔寺终焉。迁葬于大慈山坞。以本受师号塔曰清凉是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