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木鱼
【佛学大辞典】
(物名)有二种:一为团圆之鱼鳞,读诵叩之;一为挺直之鱼形吊于库堂,粥饭击之,禅家呼曰梆。敕修清规法器章木鱼曰:「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释氏要览曰:「今寺院木鱼者,盖古人不可以木朴击之,故刻鱼象也。又必取张华相鱼之名,或取鲸鱼一击,蒱劳为之大鸣也。」摭言曰:「有一白衣问天竺长老云:僧舍皆悬木鱼,何也?答曰:用以警众。白衣曰:必刻鱼何因?长老不能答。以问悟卞师。师曰:鱼昼夜未尝合目,亦欲修行者昼夜忘寐,以至于道。」按此言召集僧侣等所用者。
【佛学常见辞汇】
以木制成的鱼,在读诵经文时叩击之。据说鱼类昼夜常醒不眠,今以木刻成鱼形而叩击之,目的在警惕众人不可昏沉懒惰,应该昼夜精勤修行佛法,直到成功为止。
【俗语佛源】
可供打击而发声的东西,印度人称为Ghanta (犍槌),意为声鸣、打木等。在寺院中,犍槌用于集众、报时等。晋代法显谓,他在于阗瞿摩帝大乘寺见「三千僧共犍槌食」(《佛国记》)。「木鱼」应是一种中国化的犍槌。《隋书》和《唐律疏议》中提到的「木鱼」是一种鱼形的木质符信,作用类似于虎符。唐·司空图《上陌梯寺怀旧僧》诗云:「松日明金像,山风向木鱼。」可见至迟在唐代,寺院中已普遍使用木鱼了。原先的木鱼是刻木为长条形的「直鱼」,又称「长版」或「梆」,悬于库堂之侧,用于集僧、报时。《敕修百丈清规》谓:「木鱼,斋粥之时长击二通」,又谓「木鱼,报更则随更次第击之」,即指「直鱼」而言。稍后又产生一种刻木中空的「团鱼」,唐人亦称为「鱼鼓」。相传鱼昼夜常醒。作鱼形,是为警觉信众,防止昏惰。「团鱼」形制较多,用于念佛诵经时调整音节,一般为深红色或涂金,还有龙形或双鱼形的。吃斋、敲木鱼念佛的形象,民间是熟悉的。如张天翼《儿女们》:「他瞟了那边一眼,瞥见五姨太太敲著木鱼念经。」后来,僧人亦有敲木鱼报晓或化缘的。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又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一日,有游僧乞食于塾外,木鱼琅琅,自辰逮午不肯息。」明代以后,木鱼又逐渐发展为戏曲、曲艺和民乐中的打击乐器之一。(李明权)
木蛇
【佛学大辞典】
(经名)木叉也,(参见:木叉)。朝野群载十二律师敕宣曰:「勤修香火,坚护木蛇。」
木叉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波罗提木叉Pratimoks!a之异称。译言别解脱,为戒律之一名。(参见:波罗提木叉)
木头
【佛学大辞典】
(譬喻)以木头比犯戒之人。梵网经下曰:「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
木槵子
【佛学大辞典】
(植物)又云无患子。木树能辟邪鬼,故名无患。其实可以为念珠,谓之木槵子。梵名阿梨瑟迦紫Aris!t!a,千手合药经曰:「若有行人欲降诸大力鬼神者,取阿梨瑟迦紫,咒三七遍,火中烧。」注曰:「阿梨瑟迦紫者,木槵子是也。」崔豹古今注曰:「一名无患,昔有神巫名宝眊,能符劾百鬼。得鬼,以此棒杀之,世人以此木为众鬼所畏,故名无患也。」
木槵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晋代失译之木槵子经一卷,在藏经小乘部中。更有不空译之木槵经。在藏经秘密部中。是同本重译也。
木槵子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附东晋录。波琉璃国王遣使,求佛法之要。佛使以木槵子百八称佛陀达磨僧伽之名,并分别功德之浅深。
木兰色
【佛学大辞典】
(杂种)三种如法色之一。以木兰树皮染成。其色赤而带黑。行事钞下一之一曰:「余于蜀都亲见木兰树皮,赤黑色鲜明,可以为染。微有香气,有用作香者。(中略)善见云:善来比丘,瓦钵贯左肩青色,袈娑赤色鲜明(准此木兰色也)。」
木曜
【佛学大辞典】
(天名)九曜之一。位于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南方。肉色,右手屈中指无名二指,馀指立,左手为拳当腰,坐于筵。
木栾子
【佛学大辞典】
(植物)木栾树之子,可以造数珠者。苏敬本草注云:「栾(鲁官反),其子堪为数珠者也。」
曲木
【佛学大辞典】
(物名)曲录木之略。云门录曰:「诸方老秃奴,曲木禅床上坐地,求名求利。」祖英集曰:「曲木据位,知几何?」
依草附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依草附叶。谓精灵之依附草木者。对人之精灵而云。无门关曰:「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灵精。」临济录曰:「十年五岁并无一人,皆是依草附叶,竹木精灵,野狐精魅。」
乳木
【佛学大辞典】
(物名)护摩所用之薪也,用有乳汁之木,故云乳木,欲火势之强故也。下置乾柴,上置乳木,其寸法格好,依法而有差异。大日经疏八曰:「护摩薪当用乳木,谓桑谷之类。或用牛膝茎,截之剂十二指量,皆须湿润新采者,取其条理端直。当观上下一向置之,以香水洒净,令根本向身。」
波罗提木叉
【佛学大辞典】
(术语)Pratimoks!a,又作婆罗提木叉,钵喇底木叉。戒律三名之一。译曰别解脱,又曰处处解脱。七众所受之戒律,各就解脱身口七支之恶之义而简别为定共戒道共戒,称之曰别解脱戒。又翻曰随顺解脱。以戒律随顺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之果故也。行事钞中之一曰:「波罗提木叉此云处处解脱。」戒本疏一上曰:「波罗提木叉,此翻别解脱也。」大乘义章一曰:「木叉者此名解脱。(中略)戒行名为解脱,有其两义:一者戒行能免业非,故名解脱。二能得彼解脱之果,故名解脱。」义林章三末曰:「别别防非名之为别,能防所防皆得别称。戒即解脱,解脱恶故。」华严探玄记三曰:「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此就因得名,然有二义:一拣异定道(定共戒与道共戒),名之为别。二三业七支各各防非,故名为别,亦翻为随顺解脱。此据果立名。随顺有为无为二种解脱故。」希麟音义八曰:「钵喇底木叉,旧云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即七众别解脱律仪也。」巴Pa%timukha,列记戒律项目之书也,普通呼为戒本。布萨之日,于僧众现前,读此各条,令比丘忏悔犯非也。
【三藏法数】
梵语波罗提木叉,华言解脱。谓能远离惑业系缚,而得自在也。
波罗提木叉僧祇戒本
【佛学大辞典】
(书名)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之异名。
音木
【佛学大辞典】
(物名)割笏也,读经时每句读打以调声规律缓急之具。如拍子木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