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68,分72页显示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68 69 70 71 下一页
解脱服
莲华服
薜服
应法妙服
离染服
离尘服
释门章服仪
折服
衣服垢秽
外道服水论师
晋成侯( 姬服人 )
师服
子服何( 景伯 )
佛类词典(续上)
道服解脱服
莲华服
薜服
应法妙服
离染服
离尘服
释门章服仪
折服
衣服垢秽
外道服水论师
其它辞典
伯服晋成侯( 姬服人 )
师服
子服何( 景伯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周时人。幽王子。宠姬褒姒所生。幽王废太子宜臼而立伯服为太子。
人物简介
简介
晋成侯,姬姓,名服人,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四任统治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晋国人。大夫。晋穆侯名太子曰仇,次子曰成师。师服以为命名预示晋将动乱。穆侯卒,晋乱,如所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鲁国人。大夫。季康子欲攻邾,谋诸大夫。子服何以为小国所以事大国者信,大国所以保小国者仁;背大国者不信,攻小国者不仁。卒谥景伯。
道服
【佛学大辞典】
(衣服)袈裟之别名。为道人所服者,故名。六物图曰:「或名袈裟,或名道服,或名出世服,或名法衣。」是法衣之总名也。
(衣服)袈裟之别名。为道人所服者,故名。六物图曰:「或名袈裟,或名道服,或名出世服,或名法衣。」是法衣之总名也。
解脱服
【佛学大辞典】
(衣服)又曰解脱幢衣,解脱幢相衣。袈裟之异名。言袈裟为求出离解脱之人之服。法苑珠林二十二曰:「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广度诸众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解脱衣、解脱幢衣、解脱幢相衣等,是袈裟的别名,因袈裟是志求解脱的人所穿的衣服。
(衣服)又曰解脱幢衣,解脱幢相衣。袈裟之异名。言袈裟为求出离解脱之人之服。法苑珠林二十二曰:「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广度诸众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解脱衣、解脱幢衣、解脱幢相衣等,是袈裟的别名,因袈裟是志求解脱的人所穿的衣服。
莲华服
【佛学大辞典】
(衣服)又曰莲华衣。袈裟之德名。六物图曰:「或名莲华服,离染著故。」
(衣服)又曰莲华衣。袈裟之德名。六物图曰:「或名莲华服,离染著故。」
薜服
【佛学大辞典】
(衣服)薜萝之服,喻僧衣之陋劣也。
(衣服)薜萝之服,喻僧衣之陋劣也。
应法妙服
【佛学大辞典】
(杂名)如法之三衣,即袈裟也。无量寿经上曰:「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
(杂名)如法之三衣,即袈裟也。无量寿经上曰:「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
离染服
【佛学大辞典】
(衣服)袈裟之异名。释氏要觉上曰:「大集经云:袈裟名离染服。」
【佛学常见辞汇】
袈裟的别名。
(衣服)袈裟之异名。释氏要觉上曰:「大集经云:袈裟名离染服。」
【佛学常见辞汇】
袈裟的别名。
离尘服
【佛学大辞典】
(衣服)袈裟之异名。远离六尘之义也。六物图曰:「通名者总括经律,或名袈裟,或名道服,(中略)或名离尘服。」
【佛学常见辞汇】
袈裟的别名。
(衣服)袈裟之异名。远离六尘之义也。六物图曰:「通名者总括经律,或名袈裟,或名道服,(中略)或名离尘服。」
【佛学常见辞汇】
袈裟的别名。
释门章服仪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道宣著。旧律宗比丘之章服,依此而可知。元照有释门章服仪应法记一卷。
(书名)一卷,唐道宣著。旧律宗比丘之章服,依此而可知。元照有释门章服仪应法记一卷。
折服
【俗语佛源】
意制伏,谓使之屈伏。佛教的降魔,就是制伏魔军,使其不能为害。《楞严经》卷一中阿难被摩登伽女的娑毗迦罗咒迷惑,几乎毁坏戒体的故事,就是因为阿难不能折伏摩登伽女。佛教讲折伏,无非是两种办法:一是显神通(包括定力)来制伏对方。但佛陀告诫弟子们非不得已,不要轻易显神通。二是通过辩论来制伏对方。在佛教史上,这是常用的形式。古代印度,许多论师如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都是通过学术辩论制伏对方,为佛教赢得社会地位的。我国唐代伟大的翻译家玄奘在印度留学时,亦以辩才驰名,在公开场合与当时各学派的著名论师辩论,制伏了所有对手,荣获「大乘天」的称号。我国藏语系佛教学者,更是以辩论为主要的学习方法。他们称之为「辨经」,即就佛经中的道理进行辩论。佛教除讲「折伏」外,还讲「摄受」。《胜经》说:「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摄受故,令法久住。」这里不仅说明了度生的两种方法,而且说明了两种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令法久住。所以折伏并非将对方一棒打死,而是令其「回头是岸」「止恶向善」;摄受则更是「不舍众生」的慈悲行为。如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盖无赖之民,不畏杖责,故设此事以折伏之。」(无名氏)
意制伏,谓使之屈伏。佛教的降魔,就是制伏魔军,使其不能为害。《楞严经》卷一中阿难被摩登伽女的娑毗迦罗咒迷惑,几乎毁坏戒体的故事,就是因为阿难不能折伏摩登伽女。佛教讲折伏,无非是两种办法:一是显神通(包括定力)来制伏对方。但佛陀告诫弟子们非不得已,不要轻易显神通。二是通过辩论来制伏对方。在佛教史上,这是常用的形式。古代印度,许多论师如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都是通过学术辩论制伏对方,为佛教赢得社会地位的。我国唐代伟大的翻译家玄奘在印度留学时,亦以辩才驰名,在公开场合与当时各学派的著名论师辩论,制伏了所有对手,荣获「大乘天」的称号。我国藏语系佛教学者,更是以辩论为主要的学习方法。他们称之为「辨经」,即就佛经中的道理进行辩论。佛教除讲「折伏」外,还讲「摄受」。《胜经》说:「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摄受故,令法久住。」这里不仅说明了度生的两种方法,而且说明了两种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令法久住。所以折伏并非将对方一棒打死,而是令其「回头是岸」「止恶向善」;摄受则更是「不舍众生」的慈悲行为。如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盖无赖之民,不畏杖责,故设此事以折伏之。」(无名氏)
衣服垢秽
【三藏法数】
谓诸天众铢衣妙服,光洁常鲜。福尽寿终之时,自生垢秽,是为大衰相也。(铢衣者,十黍重曰铢。诸天之衣,重六铢,故名铢衣。)
谓诸天众铢衣妙服,光洁常鲜。福尽寿终之时,自生垢秽,是为大衰相也。(铢衣者,十黍重曰铢。诸天之衣,重六铢,故名铢衣。)
外道服水论师
【三藏法数】
此外道师,说水是万物根本,水能生天地,生有命无命一切物,乃至水能生物,能坏物,名为涅槃。
此外道师,说水是万物根本,水能生天地,生有命无命一切物,乃至水能生物,能坏物,名为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