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乔装打扮(喬裝打扮)  拼音:qiáo zhuāng dǎ bàn
改变服装、面貌,以掩饰本来面目。《痛史》第二三回:「我并不出家修道,不过乔装打扮,掩人耳目,借著卖药为名,到处访求英雄,以图恢复中国。」也作「乔妆打扮」。
《漢語大詞典》:青裙缟袂(青裙縞袂)
青布裙、素色衣。谓贫妇的服饰。借指农妇,贫妇。 宋 苏轼 《次韵田国博部夫南京见寄二绝》之二:“火冷餳稀杏粥稠,青裙縞袂餉田头。” 清 龚自珍 《好事近·录言》词:“细语道家常,生小不矜珠翠。他日郎家消受,愿青裙縞袂。” 清 龚自珍 《后庭宴·周南唐人韵》词:“聘乏金钱,贮无金屋,嫁衣不用金泥簇。青裙縞袂话三生,个儂道是楼东 玉 。”
《漢語大詞典》:十三环金带(十三環金帶)
亦作“ 十三鐶金带 ”。 服饰之一。一种带钩的皮腰带。周书·李穆传:“﹝ 李穆 ﹞乃遣使謁 隋文帝 ,并上十三环金带,盖天子之服也,以微申其意。”
《漢語大詞典》:神仙中人
见"神仙中人"。
《漢語大詞典》:鼠腰兜
一种武士服饰。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紵丝袍,束腰衬体,鼠腰兜,奈口慢襠。”
《漢語大詞典》:兽补(獸補)
明 清 时武官服饰。在官服的前胸及后背绣有豹、狮、麒麟等兽形图案的补子。“兽补”是武官品级的标志。 明 唐顺之 《蒋云壑像赞》:“人望其高冠兽补,则以为武人之容。”参见“ 补服 ”。
《國語辭典》:补服(補服)  拼音:bǔ fú
明清时职官礼服的前胸与后背镶有用金线及彩丝绣成鸟兽等图样的绣章,文官绣鸟,武官绣兽,以表示官级。也称为「补子」。
《漢語大詞典》:三襕贴里(三襴貼裏)
明 代钦赏显贵内臣的一种服饰之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自逆 贤 ( 魏忠贤 )擅政,改蟒贴里,膝襴之下,又加一襴,名曰三襴贴里,最贵近者方蒙钦赏服之。”
《漢語大詞典》:襕带(襴帶)
穿襴衫,系革带。古代士大夫的服饰。元史·祭祀志五:“ 至元 十年三月,中书省命春秋释奠,执事官各公服如其品,陪位诸儒襴带唐巾行礼。”参见“ 襴衫 ”。
《國語辭典》:襕衫(襴衫)  拼音:lán shān
古代读书人的家常服饰。《宋史。卷一五三。舆服志五》:「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辟积。进士及国子生、州县生服之。」《土风录。卷三。襕衫》:「按纲目集览,马周以三代布深衣,因于其下著衫及裙,名曰襕衫。以为上士之服。……或云当为蓝衫。」也作「蓝衫」。
《漢語大詞典》:襕笏(襴笏)
穿襴袍,执手板。古代官吏朝会时的服饰。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供奉官紫衣入侍,后军容使 杨復恭 俾具襴笏,宣导自 復恭 改作也。”
《國語辭典》:荆钗布裙(荊釵布裙)  拼音:jīng chāi bù qún
用荆枝为钗,用粗布为裙。指贫穷或节俭妇女粗劣的服饰。南朝宋。虞通之〈为江教让尚公主表〉:「荆钗布裙,足得成礼。」《浮生六记。卷三。坎坷记愁》:「况锦衣玉食者,未必能安于荆钗布裙也。」也作「布裙荆钗」、「荆钗布袄」、「荆钗裙布」、「裙布荆钗」。
《国语辞典》:荆钗裙布(荆钗裙布)  拼音:jīng chāi qún bù
以荆枝为发钗,以粗布制裙。指妇女朴素的服饰。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妾身荆钗裙布,愿同甘苦。」明。无名氏《寻亲记》第二一出:「荆钗裙布,还有甚妖娆?」也作「荆钗布裙」。
《國語辭典》:金奴银婢(金奴銀婢)  拼音:jīn nú yín bì
服饰华丽的奴婢。《红楼梦》第六八回:「现在三茶六饭,金奴银婢的住在园内。」
《漢語大詞典》:蟒衣玉带(蟒衣玉帶)
古代贵官的服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一百回:“奉圣旨:征西大元帅 郑某 进二级,蟒衣玉带,仍掌司礼监事。”亦省作“ 蟒玉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教坊官一品服:“ 武宗 朝宠任伶人 臧贤 ,至赐一品服,然虽縈蟒玉,而承应如故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将军:“孝廉服其勇,资劝从军,后屡建奇勋,遂腰蟒玉。”
《國語辭典》:乱头粗服(亂頭粗服)  拼音:luàn tóu cū fú
比喻不刻意讲究章法而呈自然质朴之美的文艺作品。参见「粗服乱头」条。《清史稿。卷五○三。艺术传二。梁同书传》:「乱头粗服非字也,求逸则野,求旧则拙,此处不可有半点名心在。」
《漢語大詞典》:肋脦
犹邋遢。谓容貌服饰不整洁。集韵·入德:“肋脦,不正容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