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懦衿
文弱书生。衿,青衿。古时学子所穿的服装。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谒庙行香》:“如此,懦衿之屈忿当伸,而假公者亦不得遽逞其志矣。”
《國語辭典》:胖袄(胖襖)  拼音:pàng ǎo
1.传统戏剧中扮演花面的净角,在剧中角色须身材胖大,才有威严,因此在衣内衬厚棉背心,称为「胖袄」。
2.棉絮极多的短袄,军士上阵时用来防禦枪矢。
《漢語大詞典》:皮草行
粤 港 等地在冬季出售皮毛服装,在夏季出售草席等货物的商行,称皮草行。
《漢語大詞典》:试样(試樣)
(1).工业生产中为检验质量所采取的样品。
(2).裁缝在精做的服装基本定样时,为了检验其是否合身,请定做者试穿。
《漢語大詞典》:软包(軟包)
指包着供演出用的服装和道具等的布包。红楼梦第五四回:“婆子们抱着几个软包--因不及抬箱,料着 贾母 爱听的三五齣戏的彩衣包了来。”
《漢語大詞典》:软缎(軟緞)
质地柔软,光泽很强的缎纹丝织物。多用来做服装、被面、刺绣用料和装饰品等。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这时她已脱了那件值一百二十块的大衣,只穿一件薄薄的葱绿色软缎的紧身旗袍。”
《漢語大詞典》:少女装
一般指初中到高中低年级女生穿着的服装。包括上学装、家常衣、外出衣和内衣四类。款式随意、大方、纯洁、适体而富有个性。色彩一般选用稳定色调。采用套装形式。一般选用中档面料。
《漢語大詞典》:军便服(軍便服)
不同于一般便衣的非正式的军用服装。 老舍 《茶馆》第三幕:“ 沈处长 进来,穿军便服;高靴、带马刺;手执小鞭。”
《漢語大詞典》:袀玄
黑色(服装)。后汉书·舆服志下:“ 秦 以 战国 即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金史·舆服志中:“自 秦 灭弃礼法,先王之制,靡敝不存, 汉 初犹服袀玄以从大祀,歷代虽渐復古,终亦不纯而已。” 清 恽敬 《〈十二章图说〉序》:“古者,十二章之制,始於 轩辕 著於 有虞 ,垂於 夏 殷 ,详於 有周 ,盖二千有餘年。 东汉 考古定制,歷代损益,皆十二章,亦二千有餘年,可谓备矣。中间 秦王 水德,上下皆服袀玄, 西汉 仍之,隔二百有餘年。”
分類:黑色服装
《漢語大詞典》:靠牌子
传统戏剧服装。“靠子”的组成部分。详“ 靠子 ”。
分類:戏剧服装
《國語辭典》:靠子  拼音:kào zi
1.用来靠腰、背的东西。如:「车靠子」。
2.旧时戏剧中武将所披的冑甲。《儒林外史》第四二回:「那小戏子一个个戴了貂裘,簪了雉羽,穿极新鲜的靠子,跑上场来,串了一个五花八门。」
《漢語大詞典》:靠肚
传统戏剧服装。“靠子”的主要部分。详“ 靠子 ”。
分類:戏剧服装
《國語辭典》:靠子  拼音:kào zi
1.用来靠腰、背的东西。如:「车靠子」。
2.旧时戏剧中武将所披的冑甲。《儒林外史》第四二回:「那小戏子一个个戴了貂裘,簪了雉羽,穿极新鲜的靠子,跑上场来,串了一个五花八门。」
《國語辭典》:剪发披缁(剪髮披緇)  拼音:jiǎn fǎ pī zī
缁,僧尼穿的黑色袈裟。剪发披缁指出家为僧尼。唐。蒋防《霍小玉传》:「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于此足矣。」
《国语辞典》:接衫  拼音:jiē shān
一种旧时的服装。以大褂的下半截儿接在马褂的下摆上制成。既省钱又凉快。
《漢語大詞典》:列宁服(列寧服)
亦称“ 列寧装 ”。 建国前根据地、解放区干部经常穿着的一种服装,建国初期亦颇流行。 刘道生 《森林中的红军大学》:“我们红大的学员走在最前面,一律徒手,穿着硬梆梆的新咔叽布列宁服。”《花城》1981年第6期:“她今天穿一件紧身双排钮列宁装外套。”
《國語辭典》:绿女红男(綠女紅男)  拼音:lǜ nǚ hóng nán
穿著各色华丽服装的男男女女。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纪。万寿寺》:「每至四月,自初一日起,开庙半月。游人甚多,绿女红男,联蹁道路。」也作「红男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