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有作为有造作之一切因缘所生者。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有作为有生灭的因缘所生法。
(术语)谓有作为有造作之一切因缘所生者。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有作为有生灭的因缘所生法。
一切有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具名说一切有部。梵名萨婆多。小乘宗之名。二十部之一。(参见:说一切有部)
【佛学常见辞汇】
说一切有部的简称,小乘宗之名。
(流派)具名说一切有部。梵名萨婆多。小乘宗之名。二十部之一。(参见:说一切有部)
【佛学常见辞汇】
说一切有部的简称,小乘宗之名。
一切有情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一切众生同。旧译为众生,新译为有情。大般若经五百七十八曰:「一切有情如来藏。」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术语)与一切众生同。旧译为众生,新译为有情。大般若经五百七十八曰:「一切有情如来藏。」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一法若有
【佛学大辞典】
(公案)「僧问古德: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体界;去此二途,请师速道。」见会元十七,葛藤集下。
(公案)「僧问古德: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体界;去此二途,请师速道。」见会元十七,葛藤集下。
二十八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二十八生。谓欲惑九品润二十八生也。(参见: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二十八生。欲界九品润二十八性之谓也。
(名数)又名二十八生。谓欲惑九品润二十八生也。(参见: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二十八生。欲界九品润二十八性之谓也。
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对于无或空而言。此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三世实有者,实有也。因缘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圆成实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缘之一。为造可牵当来果之业之位,即业能有当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约于分位之十二因缘,则当于壮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义。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无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执之,以为解脱,故遮遣之而特谓之有。有者生死相续之义,显非真灭之意也。上二界之贪,谓之有贪,上二界之漏,谓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佛学常见辞汇】
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
【三藏法数】
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术语)(一)对于无或空而言。此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三世实有者,实有也。因缘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圆成实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缘之一。为造可牵当来果之业之位,即业能有当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约于分位之十二因缘,则当于壮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义。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无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执之,以为解脱,故遮遣之而特谓之有。有者生死相续之义,显非真灭之意也。上二界之贪,谓之有贪,上二界之漏,谓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佛学常见辞汇】
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
【三藏法数】
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二十五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有字)。涅槃经二十五曰:「被无明枷,系生死桎。达二十五有,不能得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三界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恶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中之净居天与无想天也。无色界有四有,四空处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报,名二十五有。辅行二曰:「二十五有,总为颂曰:四域(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王,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舍(即净居天)。」涅槃经四曰:「二十五有,如首楞严经中广说。」
【佛学常见辞汇】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佛学次第统编】
二十五有者,总言六道生死,别言二十五有也。因果不忘,故名为有。略云三有:谓欲、色、无色也。或云九有,三界分九地故。若二十五有者,乃四恶趣为四有;四洲六欲天共成十有;初禅两天为一有;大梵虽在初禅,自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禅三天为一有;三禅三天为一有;四禅前三天为一有;无想虽在四禅,自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还天,虽亦在四禅中,自为一有,以唯是那含圣人所寄居也。四空即为四有,钝根乐定那含,寄四空处,无别处所,即属四空处摄,故此色无色天,祇十一有。四有、十有、十一有,共成二十五有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谓也。然梵王天、无想天、及五那含天总在四禅天中,而别出其名者,以外道计梵王天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天以无心为涅槃,计五那含天为真解脱,所以经教特立此三天为三有,以对破外道之计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四洲为四有〕,谓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阎浮提、北郁单越也。(梵语弗于逮,华言胜。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
〔二、四恶趣为四有〕,谓六道中,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者,皆由愚痴贪欲造诸恶业,故感斯趣也。
〔三、六欲天为六有〕,谓欲界六天也。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梵语夜摩,亦云须燄摩,华言善时分。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四、梵天为一有〕,谓初禅中大梵王天,乃三千世界之主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五、无想天为一有〕,谓四禅中之无想天,此天以无心想为果故也。
〔六、五那含天为一有〕,那含,梵语具云阿那含,华言不还。谓四禅中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净居天,此之五天,名位虽别,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为一有也。(第三果,即声闻阿那含果也。)
〔七、四禅天为四有〕,谓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八、四空处天为四有〕,谓无色界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
(名数)(参见:有字)。涅槃经二十五曰:「被无明枷,系生死桎。达二十五有,不能得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三界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恶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中之净居天与无想天也。无色界有四有,四空处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报,名二十五有。辅行二曰:「二十五有,总为颂曰:四域(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王,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舍(即净居天)。」涅槃经四曰:「二十五有,如首楞严经中广说。」
【佛学常见辞汇】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佛学次第统编】
二十五有者,总言六道生死,别言二十五有也。因果不忘,故名为有。略云三有:谓欲、色、无色也。或云九有,三界分九地故。若二十五有者,乃四恶趣为四有;四洲六欲天共成十有;初禅两天为一有;大梵虽在初禅,自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禅三天为一有;三禅三天为一有;四禅前三天为一有;无想虽在四禅,自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还天,虽亦在四禅中,自为一有,以唯是那含圣人所寄居也。四空即为四有,钝根乐定那含,寄四空处,无别处所,即属四空处摄,故此色无色天,祇十一有。四有、十有、十一有,共成二十五有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谓也。然梵王天、无想天、及五那含天总在四禅天中,而别出其名者,以外道计梵王天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天以无心为涅槃,计五那含天为真解脱,所以经教特立此三天为三有,以对破外道之计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四洲为四有〕,谓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阎浮提、北郁单越也。(梵语弗于逮,华言胜。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
〔二、四恶趣为四有〕,谓六道中,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者,皆由愚痴贪欲造诸恶业,故感斯趣也。
〔三、六欲天为六有〕,谓欲界六天也。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梵语夜摩,亦云须燄摩,华言善时分。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四、梵天为一有〕,谓初禅中大梵王天,乃三千世界之主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五、无想天为一有〕,谓四禅中之无想天,此天以无心想为果故也。
〔六、五那含天为一有〕,那含,梵语具云阿那含,华言不还。谓四禅中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净居天,此之五天,名位虽别,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为一有也。(第三果,即声闻阿那含果也。)
〔七、四禅天为四有〕,谓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八、四空处天为四有〕,谓无色界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
二十九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二十九生也。(参见:有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言六阴十三入十九界,谓事物之绝无也。初果圣者以二十八有为极度,无第二十九有。十住毗婆沙论一曰:「人得须陀洹道(即初果),善闭三恶道门。见法入法得法,住坚牢法不可倾动。究竟至涅槃,断见谛所断法故心大欢喜,设使睡眠懒惰不至二十九有。」
(名数)二十九生也。(参见:有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言六阴十三入十九界,谓事物之绝无也。初果圣者以二十八有为极度,无第二十九有。十住毗婆沙论一曰:「人得须陀洹道(即初果),善闭三恶道门。见法入法得法,住坚牢法不可倾动。究竟至涅槃,断见谛所断法故心大欢喜,设使睡眠懒惰不至二十九有。」
七有依福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依他苦而行施,以成福业,有七种,名曰七有依福业:一施于客人,二施于行人,三施于病人,四施于侍病之人,五以园林施于诸寺等,六以常食施于众僧,七应寒风热等之时,施随时之饮食衣服等。见俱舍论十八。
(名数)依他苦而行施,以成福业,有七种,名曰七有依福业:一施于客人,二施于行人,三施于病人,四施于侍病之人,五以园林施于诸寺等,六以常食施于众僧,七应寒风热等之时,施随时之饮食衣服等。见俱舍论十八。
八一有能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俱舍论之法相也。一切之有为法,有四本相与四随相之八相。此八相有八与一之功能,以其互为能生所生,故谓之八一有能。(参见:有为)
(术语)俱舍论之法相也。一切之有为法,有四本相与四随相之八相。此八相有八与一之功能,以其互为能生所生,故谓之八一有能。(参见:有为)
八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八生。(参见: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欲界之第八有也,如云后之二十九有。是于预流果以上之人无法也。正理论六十一曰:「有谓第八有。」(参见:七有)
(名数)又曰八生。(参见: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欲界之第八有也,如云后之二十九有。是于预流果以上之人无法也。正理论六十一曰:「有谓第八有。」(参见:七有)
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对于无或空而言。此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三世实有者,实有也。因缘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圆成实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缘之一。为造可牵当来果之业之位,即业能有当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约于分位之十二因缘,则当于壮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义。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无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执之,以为解脱,故遮遣之而特谓之有。有者生死相续之义,显非真灭之意也。上二界之贪,谓之有贪,上二界之漏,谓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佛学常见辞汇】
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
【三藏法数】
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术语)(一)对于无或空而言。此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三世实有者,实有也。因缘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圆成实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缘之一。为造可牵当来果之业之位,即业能有当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约于分位之十二因缘,则当于壮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义。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无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执之,以为解脱,故遮遣之而特谓之有。有者生死相续之义,显非真灭之意也。上二界之贪,谓之有贪,上二界之漏,谓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佛学常见辞汇】
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
【三藏法数】
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七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七生。人界之七生与欲天之七生,合而云七有。故开之则为十四生,而各有中有生有,故为二十八有。预流果之圣者,欲界九品之修惑祇润生七有即二十八生,更不受第八有(即二十九有),(参见:润生)。【又】一地狱有。二傍生有。即畜生也。三饿鬼有。四天有。五人有。六业有。七中有。是数五趣之果(初分)与其因(第六)及五趣之方便也。见长阿含十报法经。
【佛学常见辞汇】
地狱有、畜生有、饿鬼有、天有、人有、业有、中有。
【三藏法数】
(出长阿含十报法经)
因果不亡曰有,谓由身口意所作善恶之因,能招六趣生死之果。因果相续,故名七有。(六趣者,天趣、人趣、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一、地狱有〕(亦名不可有),地狱者,此狱在地之下也。谓众生由过去恶逆之因,感现在地狱之果,因果不亡,故名地狱有。
〔二、畜生有〕,畜生者,禽兽之类也。谓众生由过去愚痴之因,感现在畜生之果,因果不亡,故名畜生有。
〔三、饿鬼有〕,饿鬼者,常受饥饿也。谓众生由过去悭吝之因,感现在饥饿之果,因果不亡,故名饿鬼有。
〔四、天有〕,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也。谓众生由过去戒定之因,感现在快乐之果,因果不亡,故名天有。
〔五、人有〕,人者,忍也。于世违之境能安忍故。谓众生由过去戒善之因,感现在人伦之果,因果不亡,故名人有。
〔六、业有〕(亦名行有),业者,谓身口意所作善恶之业因,能招未来善恶之业果,因果不亡,故名业有。
〔七、中有〕,中有,亦名中阴。谓诸众生此身死后,识未托胎,现在所作善恶业因,必取当来善恶诸趣之果,因果不亡,故名中有。
(名数)又云七生。人界之七生与欲天之七生,合而云七有。故开之则为十四生,而各有中有生有,故为二十八有。预流果之圣者,欲界九品之修惑祇润生七有即二十八生,更不受第八有(即二十九有),(参见:润生)。【又】一地狱有。二傍生有。即畜生也。三饿鬼有。四天有。五人有。六业有。七中有。是数五趣之果(初分)与其因(第六)及五趣之方便也。见长阿含十报法经。
【佛学常见辞汇】
地狱有、畜生有、饿鬼有、天有、人有、业有、中有。
【三藏法数】
(出长阿含十报法经)
因果不亡曰有,谓由身口意所作善恶之因,能招六趣生死之果。因果相续,故名七有。(六趣者,天趣、人趣、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一、地狱有〕(亦名不可有),地狱者,此狱在地之下也。谓众生由过去恶逆之因,感现在地狱之果,因果不亡,故名地狱有。
〔二、畜生有〕,畜生者,禽兽之类也。谓众生由过去愚痴之因,感现在畜生之果,因果不亡,故名畜生有。
〔三、饿鬼有〕,饿鬼者,常受饥饿也。谓众生由过去悭吝之因,感现在饥饿之果,因果不亡,故名饿鬼有。
〔四、天有〕,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也。谓众生由过去戒定之因,感现在快乐之果,因果不亡,故名天有。
〔五、人有〕,人者,忍也。于世违之境能安忍故。谓众生由过去戒善之因,感现在人伦之果,因果不亡,故名人有。
〔六、业有〕(亦名行有),业者,谓身口意所作善恶之业因,能招未来善恶之业果,因果不亡,故名业有。
〔七、中有〕,中有,亦名中阴。谓诸众生此身死后,识未托胎,现在所作善恶业因,必取当来善恶诸趣之果,因果不亡,故名中有。
八无暇有暇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说八难处之有无者。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说八难处之有无者。
九有情居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情乐住之处有九种也。又曰九众生居,亦曰九居:一欲界之人天,二梵众天,三极光净天,四遍净天,五无想天,六空无边处,七识无边处,八无所有处,九非想非非想处。长阿含经九曰:「云何九觉法?谓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或有众生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复有众生识处住,是七众生居。复有众生不用处住,是八众生居。复有众生有想无想处住,是九众生居。」此于七识住,加无想天与非想非非想处也。俱舍论八曰:「诸有情类唯于此九欣乐住故,立有情居。馀处皆非,不乐住故。言馀处者,谓诸恶处,非有情类自乐居中。恶业罗刹,逼之令住故。彼如牢狱,不立有情居。第四静虑,除无想天,馀非有情居。」又大乘义章八末,谓「九众生居如经中所说。何故说之?则以破外道之总计故也。有诸外道,总计以众生为神我,择善而居。佛为破之,故说斯九。是众生之居,非我之居也。」诸经说此者甚多。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中有情乐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众生居,简称九有,或九居,即欲界之人与六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中之无想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名数)有情乐住之处有九种也。又曰九众生居,亦曰九居:一欲界之人天,二梵众天,三极光净天,四遍净天,五无想天,六空无边处,七识无边处,八无所有处,九非想非非想处。长阿含经九曰:「云何九觉法?谓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或有众生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复有众生识处住,是七众生居。复有众生不用处住,是八众生居。复有众生有想无想处住,是九众生居。」此于七识住,加无想天与非想非非想处也。俱舍论八曰:「诸有情类唯于此九欣乐住故,立有情居。馀处皆非,不乐住故。言馀处者,谓诸恶处,非有情类自乐居中。恶业罗刹,逼之令住故。彼如牢狱,不立有情居。第四静虑,除无想天,馀非有情居。」又大乘义章八末,谓「九众生居如经中所说。何故说之?则以破外道之总计故也。有诸外道,总计以众生为神我,择善而居。佛为破之,故说斯九。是众生之居,非我之居也。」诸经说此者甚多。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中有情乐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众生居,简称九有,或九居,即欲界之人与六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中之无想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十二有支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二因缘)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因缘的别名。有即世间所有,支即支分,谓所有生死流转,皆不出此十二支分。
(术语)(参见:十二因缘)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因缘的别名。有即世间所有,支即支分,谓所有生死流转,皆不出此十二支分。
十八有学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有学)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三说:(一)成实论之说。于见道前立二人,一随信行,二随法行。是钝利之二根也。大果经中,见道前分为二,与此同。是俱舍七圣中之前二也。三无相行。前二人入于见道,空观相续而无相之间在者,(本宗如俱舍宗不别观四谛之行相),此三为须陀洹行(新作向),四须陀洹果,五斯陀含行,六斯陀含果,七阿那含行。又加十一不还为十八有学。见大乘义章十一。(二)中阿含福田经。于见谛上阿那含果立十八有学:一信行,二法行,三信解,四见到,五自證,六家家,七一种(新作一间),此二者俱舍七圣中之第三第四也。八须陀洹向,九须陀洹果,十斯陀含向,十一斯陀含果,十二阿那含向,十三阿那含果,此六者即三向三果也,于此再加五种不还而为十八。(三)俱舍家之说。正理论六十五,举佛说而列次十八有学,九无学,前之九者同于福田经,以随信随法之二行为须陀洹向,中即见谛上之差别,相异者,福田经加身證不迷,除阿罗汉向,俱舍反之。俱舍除身證者,以彼所得之灭尽定为有漏法故也。论曰:「谓世尊告给孤独言:长者当知,福田有二:一者有学,二者无学。有学十八,何等名为有学十八?谓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家家、一间、中生、有行、无行、上流,是名十八。」
(名数)(参见:有学)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三说:(一)成实论之说。于见道前立二人,一随信行,二随法行。是钝利之二根也。大果经中,见道前分为二,与此同。是俱舍七圣中之前二也。三无相行。前二人入于见道,空观相续而无相之间在者,(本宗如俱舍宗不别观四谛之行相),此三为须陀洹行(新作向),四须陀洹果,五斯陀含行,六斯陀含果,七阿那含行。又加十一不还为十八有学。见大乘义章十一。(二)中阿含福田经。于见谛上阿那含果立十八有学:一信行,二法行,三信解,四见到,五自證,六家家,七一种(新作一间),此二者俱舍七圣中之第三第四也。八须陀洹向,九须陀洹果,十斯陀含向,十一斯陀含果,十二阿那含向,十三阿那含果,此六者即三向三果也,于此再加五种不还而为十八。(三)俱舍家之说。正理论六十五,举佛说而列次十八有学,九无学,前之九者同于福田经,以随信随法之二行为须陀洹向,中即见谛上之差别,相异者,福田经加身證不迷,除阿罗汉向,俱舍反之。俱舍除身證者,以彼所得之灭尽定为有漏法故也。论曰:「谓世尊告给孤独言:长者当知,福田有二:一者有学,二者无学。有学十八,何等名为有学十八?谓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家家、一间、中生、有行、无行、上流,是名十八。」
十种有依行轮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依行者,有可凭依之行业也,轮者摧破之义,众生依此行业,而修菩提,则能摧破一切烦恼惑业,故曰轮。一具足净信、二具足惭愧、三安住律仪、四安住慈心、五安住悲心、六安住喜心、七安住舍心、八具正归依、九具足精进、十常乐寂静。见地藏十轮经六。
【佛学常见辞汇】
有依行是有可以依凭的行业的意思,轮是摧破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众生可以依凭这十种的行业去修习菩提,最终能够摧破一切的烦恼惑业。即具足净信,具足惭愧,安住律仪,安住慈心,安住悲心,安住喜心,安住舍心,具正皈依,具足精进,常住寂静。
【三藏法数】
(出地藏十轮经)
有依行者,有可凭依之行业也。轮以摧碾为义。佛谓众生依此行业,而修菩提,则能摧破一切烦恼惑业,故曰轮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具足净信〕,谓众生具足清净信心,则于一切善恶业缘受报因果,皆无所疑,此为有依行也。
〔二、具足惭愧〕,谓众生具足惭愧之心,凡有所作,身口过非,而能内自羞耻,发露向人,悉不覆藏,此为有依行也。
〔三、安住律仪〕,谓众生若能摄身口意业,安住净戒,则于杀盗淫妄等诸律仪,悉无毁犯,此为有依行也。
〔四、安住慈心〕,谓众生若能安住平等慈爱之心,则于一切有情,悉与其乐,不加恼害,此为有依行也。
〔五、安住悲心〕,谓众生若能安住平等悲悯之心,则于一切有情,见其受苦,普为救拔,令其安隐,此为有依行也。
〔六、安住喜心〕,谓众生若能安住欢喜之心,见诸有情,离苦得乐,了无憎嫉之意,此为有依行也。
〔七、安住舍心〕,谓众生若能安住舍离之心,则于一切有情,冤亲平等,无憎无爱,此为有依行也。
〔八、具正归依〕,谓众生发心修行之初,必须归向依止佛法僧宝,则所修所證,有所凭据,而不惑于外道邪魔之见,此为有依行也。
〔九、具足精进〕,谓众生于如来一切善法,若能随顺修学,勇猛精勤,始终不懈,此为有依行也。
〔十、常乐寂静〕,谓众生修习禅定,当远离愦闹,寂默一心,如理思惟,绝诸妄想,此为有依行也。
(名数)有依行者,有可凭依之行业也,轮者摧破之义,众生依此行业,而修菩提,则能摧破一切烦恼惑业,故曰轮。一具足净信、二具足惭愧、三安住律仪、四安住慈心、五安住悲心、六安住喜心、七安住舍心、八具正归依、九具足精进、十常乐寂静。见地藏十轮经六。
【佛学常见辞汇】
有依行是有可以依凭的行业的意思,轮是摧破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众生可以依凭这十种的行业去修习菩提,最终能够摧破一切的烦恼惑业。即具足净信,具足惭愧,安住律仪,安住慈心,安住悲心,安住喜心,安住舍心,具正皈依,具足精进,常住寂静。
【三藏法数】
(出地藏十轮经)
有依行者,有可凭依之行业也。轮以摧碾为义。佛谓众生依此行业,而修菩提,则能摧破一切烦恼惑业,故曰轮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具足净信〕,谓众生具足清净信心,则于一切善恶业缘受报因果,皆无所疑,此为有依行也。
〔二、具足惭愧〕,谓众生具足惭愧之心,凡有所作,身口过非,而能内自羞耻,发露向人,悉不覆藏,此为有依行也。
〔三、安住律仪〕,谓众生若能摄身口意业,安住净戒,则于杀盗淫妄等诸律仪,悉无毁犯,此为有依行也。
〔四、安住慈心〕,谓众生若能安住平等慈爱之心,则于一切有情,悉与其乐,不加恼害,此为有依行也。
〔五、安住悲心〕,谓众生若能安住平等悲悯之心,则于一切有情,见其受苦,普为救拔,令其安隐,此为有依行也。
〔六、安住喜心〕,谓众生若能安住欢喜之心,见诸有情,离苦得乐,了无憎嫉之意,此为有依行也。
〔七、安住舍心〕,谓众生若能安住舍离之心,则于一切有情,冤亲平等,无憎无爱,此为有依行也。
〔八、具正归依〕,谓众生发心修行之初,必须归向依止佛法僧宝,则所修所證,有所凭据,而不惑于外道邪魔之见,此为有依行也。
〔九、具足精进〕,谓众生于如来一切善法,若能随顺修学,勇猛精勤,始终不懈,此为有依行也。
〔十、常乐寂静〕,谓众生修习禅定,当远离愦闹,寂默一心,如理思惟,绝诸妄想,此为有依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