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观有无门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有无一时不可得,非一时亦不可得。如说:
「有无一时无  离无有亦无  不离无有有  有则应常无
有无性相违,一法中不应共有,如生时无死,死时无生,是事中论中已说。若谓离无有有无过者,是事不然。何以故?离无云何有有?如先说法生时通自体七法共生,如阿毗昙中说,有与无常共生,无常是灭相,故名无,是故离无有则不生。若不离无常有有生者,有则常无。若有常无者,初无有住,常是坏故,而实有住,是故有不常无。若离无常有有生者,是亦不然。何以故?离无常有实不生。」问曰:「有生时已有无常而未发,灭时乃发,坏是有。如是生住灭老,得皆待时而发。有起时,生为用。令有生,生灭中间,住为用。持是有,灭时无常为用。灭是有,老变生至住。变住至灭,无常则坏得常令四事得成。是故法虽与无常共生,有非常无。」答曰:「汝说无常是灭相,与有共生,生时有应坏,坏时有应生。复次生灭俱无。何以故?灭时不应有生,生时不应有灭,生灭相违故。复次汝法无常与住共生,有坏时应无住,若住则无坏。何以故?住坏相违故。老时无住,住时无老,是故汝说生住灭老无常,得本来共生,是则错乱。何以故?是有若与无常共生,无常是坏相,凡物生时无坏相,住时亦无坏相,尔时非是无无常相耶?如能识故名识,不能识则无识相。能受故名受,不能受则无受相。能念故名念,不能念则无念相。起是生相,不起则非生相。摄持是住相,不摄时则非住相。转变是老相,不转变则非老相。寿命灭是死相,寿命不灭则非死相。如是坏是无常相,离坏非无常相。若生住时,虽有无常,不能坏有。后能坏有者,何用共生为?如是应随有坏时,乃有无常。是故无常虽共生后乃坏有者,是事不然。如是有无共不成,不共亦不成,是故有无空。有无空故,一切有为空。一切有为空故,无为亦空。有为无为空故,众生亦空。」
三世有缘
【俗语佛源】
时间的迁流称为「世」。时间没有独立的自性,仅仅表现在事物的生灭变化中。在这个意义上佛教假立「三世」之说。如《大宝积经》所说:「三世,所谓过去、现在、未来。」事物已灭,称为「过去世」;事物已生未灭,称为「现在世」;事物未生,称为「未来世」。佛教的因果轮回之说是建立在「三世」的基础上的,谓之「三世因果」。有首著名的偈颂说:「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鲁迅《华盖集·题记》说「我知道伟大的人物能洞见三世,观照一切。」佛教认为,人际间的交往共事等,都是有缘份的,甚至还是宿世的缘份。后因称极有缘份者为「三世有缘」。宋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载:法师对前来帮助取经的行者说:「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
三生有幸
【俗语佛源】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景德传灯录》:「有一省郎,梦至碧严下一老僧前,烟穗极微,云:此是檀越结愿存香烟存而檀越已三生矣。第一生,明皇时剑南安抚退官。第二生,宪皇时西蜀书记。第三生,即今生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二折:「小生久闻老和尚清誉,欲来座下听讲,何期昨日不得相遇。今能一见,是小生三生有幸矣。」又如魏巍《东方》第一部第十二章:「你住在敝舍,就够我三生有幸了。」形容极难得的好运气。(无名氏)
有口皆碑
【俗语佛源】
形容对突出的好人好事,引起人们普遍赞美;众人的口,便成了座座无形的丰碑。《五灯会元》卷十七:「(师一日)上堂:……良久云:『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这里是指所有的人都讲说他的功德。《书斋夜话》有一联集句,上联是「娶妻不求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下联是「有名何必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可谓切对。又如《老残游记》三回:「老残道:『宫保的政声』有口皆碑,那是没得说的了。」(无名氏)
祗树有缘
【俗语佛源】
祗树,即祗树园,简称祗园,在古印度舍卫城,与王舍城的竹园同为释迦牟尼时代的两大精舍之一。释迦牟尼在祗园住了二十五年左右,宣讲了许多经典。可参见《大唐西域记》卷六。此外,「祗园」在诗文中又往往泛称佛寺。如唐·白居易《题东武丘寺六韵》诗:「香刹看未远,祗园入渐深。」又如清·姚鼎《鹫峰寺》诗:「寂寂清溪水,萧萧祗树园。」后俗语中用「祗树有缘」指与佛法有缘份,多指入寺为僧。如明·陈汝元《金莲记·郊遇》:「自家叫做佛印,生来有些灵性,只为了悟一心,因此削光两鬓。漫言祗树有缘,落得浮萍无定。」(李明权)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俗语佛源】
众生要得道度化,出离生死苦海,必须要同佛法「有缘」,才能「感应道交」。这个「缘」,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和勇猛精进的精神等。什么人同佛法「无缘」呢?这就是经上常说的「八难」。「八难」可以分作四类:一是苦障之难,包括地狱、饿鬼、畜生和盲聋喑哑。二是乐障之难,包括北洲和长寿天。该二处的众生寿长多乐,但缺乏智慧,甚至误以为已入「涅槃」。三是恶增之难,即「世智辨聪」,自以为是,妄执坚固。四是善微之难,即生在「佛前佛后」,不知佛法。值此「八难」者,便于佛法无缘。灵丹妙药,只能医治命不该绝的病症;同样,佛法广大,只能度化有缘的人。这就是俗语「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的含义。如《醒世恒言》第十回:「先生,常言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你且不要拘泥古法,尽著自家意思,大了胆医去,或者他命不该绝,就好了也未可知。」(李明权)
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
【俗语佛源】
谓在烧香、拜佛等佛事活动中相逢的人,都是有缘分的。也泛指相会的人都有缘分。如元·杨暹《西游记》第六本第二一出:「要经文,准备的贝叶全新,著东土开发群迷度万民,不枉了孙行者驱弛受窘,猪八戒奔波逃遁。恁既来佛会下,则恁这班儿都是有缘人。」又如《西游记》第三六回:「你不济事。但是和尚,即与我们一般。常言道: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你且坐,等我进去看看。」(李明权)
得未曾有
【俗语佛源】
佛教指甚为稀有难遇的盛事,即前所未有。原是经中常见的套语,如《楞严经》卷一:「法筵请众,得未曾有。」唐·万齐融《阿育王寺常住田碑》:「何宝塔之庄严,得未曾有。」也作「得未尝有」,宋·苏轼《与郭功甫书》之一:「昨辱宠临,久不闻语,殊出意表,盖所谓得未尝有也。」(纯一)
冤有头,债有主
【俗语佛源】
语出禅宗。《五灯会元·法云本禅师法嗣》:「上堂,众集定,喝一喝曰:『冤有头,债有主』。」原意当为找准目标,对机。后谓报仇、讨债要找准冤家、债主,不累及他人。如曹禺《日出》第四幕:「谁叫你跟他们说好话?冤有头,债有主。我自己没求过他们,要你去求?」也写作「冤各有头,债各有主」。如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五:「是呀,你们冤各有头,债各有主,各算各的,不就结了?」这句俗语还反映出佛家「因果报应」的说教。佛家认为,前世造恶「欠债」,今生就会碰上冤家对头来「讨债」。(李明权)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俗语佛源】
佛教不承认有主宰一切的神或降祸赐福的「造物主」。佛教认为:众生的贫富寿夭及其处境,都是自己的「业力」造成的。「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楞严经》卷八)依据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的道理,经中又提出:善果从善因生,恶果从恶因生。(《菩萨本业经》卷下)简单地说: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等属于「善因」,「人天福报」等属于「善果」;布施、持戒等属于「善因」,「彼岸」属于「善果」……反之,则为「恶因」,引生「恶果」。俗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如元曲《来生债》第一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李明权)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俗语佛源】
谓行善得乐报,作恶得苦报,不会没有报应,只是报应有快有慢而已。佛教说「三是因果报应」。依善恶业力的大小,或现世受报,称为「现报」;或来生受报,称为:「生报」;或隔二生以上才受报,称为「后报」。这就是所谓「来早」或「来迟」的不同。如元·无名氏《砂担》第二折:「休将奸狡昧神,祸福如同烛影随;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句俗语的变式较多,且举数例。如明·张景《飞丸记》第十六出:「善恶终有报,只争早与迟。自家押解的便是。世藩丈夫相权,善作威福,缙绅切齿,台谏舌缩。不意天意昭昭,祸来忽倏。」又如《飞龙全传》第八回:「可怜二魏平日千般凶恶,万种强梁,今日双双俱遭郑恩之手,了命归阴。正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善恶必报,迟速有期。」也省为「善恶到头终有报」。如峻青《写在百花重放的时候》:「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善恶到头终有报」。(李明权)
一心约教有异
【三藏法数】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谓贤首祖师一宗判教有五,盖小教,假四谛而说,心得悟解。始教,约第八识心,了一切缘生之法皆空,各无自性,而受异熟之果。终教,言恒沙一切性妙功德,具于如来藏心。顿教,即于一念不生之心,无染无净,顿显理性。圆教,主伴圆融,法法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卷舒自在,总该万有。然教虽有五,而不出一心;是名一心约教有异。(第八识即藏识也。异熟果者,如以前世善恶之业为因,而感今世善恶之果,以其异生而熟,故名异熟也。)
二义──空有各具二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真空二义〕,一谓真空能灭幻有,若幻有不灭,即非真空。二谓真空能成幻有,幻有若碍,亦非真空,是名真空二义。(幻有者,以迷真空之理,而成幻有之事,虚假不实,故名幻有。)
〔二、幻有二义〕,一谓幻有必覆真空,幻有若现,真空则隐;二谓幻有不碍真空,真空若显,幻有自灭,是名幻有二义。
二执──空有二执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情有理无〕,情有理无者,即空观对遣有执也。谓观遍计所执,于情则有,于理则无,唯虚妄起,都无体用,正应除遣也。
〔二、理有情无〕,理有情无者,即有观对遣空执也。谓观依他圆成之法,于理则有,于情则无,理本是实,有体有用,正应存留也。
二论──论有二种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论即辩明之义。谓造论者,或发明佛说大小二乘诸经之奥义;或发明自宗之道,辩證他宗之非,故曰论也。
〔一、立自宗〕,立自宗者,立自家之本宗也。谓如善说法者,立善说法宗;恶说法者,立恶说法宗;应理论者,立应理论宗;分别论者,立分别论宗也。
〔二、遮他宗〕,遮他宗者,遮止他家所立之宗也。谓如善说法者,遮恶说法宗;恶说法者,遮善说法宗;应理论者,遮分别论宗;分别论者,遮应理论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