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0,分34页显示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下一页
实有
谈空说有
诸行有为经
诸有
诸有海
龙有三苦
转有经
难有
饶益有情戒
饶益有情发心
心所有法
五蕴非有
有为法
妙有真空
佛类词典(续上)
说一切有部实有
谈空说有
诸行有为经
诸有
诸有海
龙有三苦
转有经
难有
饶益有情戒
饶益有情发心
心所有法
五蕴非有
有为法
妙有真空
说一切有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略名有部。梵名萨婆多部Sarva%stiva%da%h!,别名说因部。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三百年初,自根本之上座部别立者。立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之实有,且一一说明其因由为宗,故称说一切有部。又曰说因部。发智六足等诸论,皆属此宗。小乘部中最极旺盛。宗轮论述记:「说一切有者,一切有二:一有为,二无为。有为三世,无为离世。其体皆有,名一切有。因言所以,此部说义皆出所以广分别之,从所立为名。」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有部,别名说因部,为小乘二十部之一。
(流派)略名有部。梵名萨婆多部Sarva%stiva%da%h!,别名说因部。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三百年初,自根本之上座部别立者。立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之实有,且一一说明其因由为宗,故称说一切有部。又曰说因部。发智六足等诸论,皆属此宗。小乘部中最极旺盛。宗轮论述记:「说一切有者,一切有二:一有为,二无为。有为三世,无为离世。其体皆有,名一切有。因言所以,此部说义皆出所以广分别之,从所立为名。」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有部,别名说因部,为小乘二十部之一。
实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非虚妄而为事实之义。凡夫不知一切诸法为因缘生,无其实性,执之为实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实在的有。世人不了知一切诸法都是缘生的,无有实性,因而妄执它为实有。
(术语)非虚妄而为事实之义。凡夫不知一切诸法为因缘生,无其实性,执之为实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实在的有。世人不了知一切诸法都是缘生的,无有实性,因而妄执它为实有。
谈空说有
【佛学大辞典】
(杂语)佛教有空有二宗。说法者各执其一以相竞也。苏轼诗曰:「谁似龙丘居士贤,谈空说有夜不眠。」
(杂语)佛教有空有二宗。说法者各执其一以相竞也。苏轼诗曰:「谁似龙丘居士贤,谈空说有夜不眠。」
诸行有为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法天译。佛在给孤独园说一切行之迁流乃至佛亦不免舍此身。
(经名)一卷,宋法天译。佛在给孤独园说一切行之迁流乃至佛亦不免舍此身。
诸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生之果报,有因有果,故谓之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之别,故总谓之诸有。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仁王经中曰:「永无分段超诸有。」大乘义章八曰:「生死果报,是有不无,故名为有。」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之有。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的分别。
(术语)众生之果报,有因有果,故谓之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之别,故总谓之诸有。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仁王经中曰:「永无分段超诸有。」大乘义章八曰:「生死果报,是有不无,故名为有。」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之有。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的分别。
诸有海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有乃至二十五有,为凡夫浮沈之生死海,故曰诸有海。教行信證信卷曰:「回于诸有海。」
(术语)三有乃至二十五有,为凡夫浮沈之生死海,故曰诸有海。教行信證信卷曰:「回于诸有海。」
龙有三苦
【佛学大辞典】
(传说)又曰三热,(参见:三热)
(传说)又曰三热,(参见:三热)
转有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译。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之异译前出。
(经名)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译。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之异译前出。
难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希有同。大庄严论六曰:「汝今除痴心,能作难有事。(中略)我今日见知,斯事实难有。」
(术语)与希有同。大庄严论六曰:「汝今除痴心,能作难有事。(中略)我今日见知,斯事实难有。」
饶益有情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净戒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三聚净戒之一。(参见:三聚戒)
(术语)三聚净戒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三聚净戒之一。(参见:三聚戒)
三聚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净戒之略,(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璎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三者积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三聚戒等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别。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为出家,三聚戒。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萨无论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萨,凡受此三聚以为心者,谓之通受。出家之菩萨,其初别受摄律仪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摄律仪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别受。次乃总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种:一者从他得,唯对于师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识论九曰:「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證应修證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
【三藏法数】
(出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术语)三聚净戒之略,(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璎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三者积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三聚戒等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别。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为出家,三聚戒。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萨无论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萨,凡受此三聚以为心者,谓之通受。出家之菩萨,其初别受摄律仪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摄律仪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别受。次乃总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种:一者从他得,唯对于师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识论九曰:「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證应修證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
【三藏法数】
(出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饶益有情发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发心)
【三藏法数】
有情即众生也。谓人起慈悲心,悯念世间一切众生受生死苦,即发心修行,愿拔其苦而与其乐,是名饶益有情发心。
(术语)(参见:三发心)
【三藏法数】
有情即众生也。谓人起慈悲心,悯念世间一切众生受生死苦,即发心修行,愿拔其苦而与其乐,是名饶益有情发心。
心所有法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心所)
【佛学次第统编】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谓心所有法者,亦名心数,与心相应,如臣随王,如仆随主,故名心所也。此应甚多,今略明六位五十一者,举相用之最著者言耳。
(参见:心所)
【佛学次第统编】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谓心所有法者,亦名心数,与心相应,如臣随王,如仆随主,故名心所也。此应甚多,今略明六位五十一者,举相用之最著者言耳。
心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所有法之略。为心王之所有,而有贪瞋等别作用之心法也。小乘俱舍有四十四法。大乘唯识有五十一法。(参见:五位)
【佛学常见辞汇】
心所有法的简称,也就是为心所有的各种思想现象,共有五十一法,即遍行五,别境五,善心所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
┌遍行(触、作意、受、想、思)────────────────五┐
│别境(欲、胜解、念、定、慧)────────────────五│
心 │善心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 │
所─┤ 行舍、不害)───────────────────十一├五
法 │随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六│十
│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 │一
│ 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廿│
└不定(睡眠、恶作、寻、伺)─────────────────四┘
(术语)心所有法之略。为心王之所有,而有贪瞋等别作用之心法也。小乘俱舍有四十四法。大乘唯识有五十一法。(参见:五位)
【佛学常见辞汇】
心所有法的简称,也就是为心所有的各种思想现象,共有五十一法,即遍行五,别境五,善心所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
┌遍行(触、作意、受、想、思)────────────────五┐
│别境(欲、胜解、念、定、慧)────────────────五│
心 │善心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 │
所─┤ 行舍、不害)───────────────────十一├五
法 │随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六│十
│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 │一
│ 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廿│
└不定(睡眠、恶作、寻、伺)─────────────────四┘
五蕴非有
【佛学常见辞汇】
谓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构成的人身是虚妄不实的,因为当五蕴分散时,人身也就没有了,所以说五蕴非有。
谓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构成的人身是虚妄不实的,因为当五蕴分散时,人身也就没有了,所以说五蕴非有。
有为法
【佛学常见辞汇】
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妙有真空
【佛学常见辞汇】
妙有者,不有之有;真空者,非空之空。
妙有者,不有之有;真空者,非空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