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六十二种有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唯识枢要上本曰:「六十二种有情颂曰:五四三三四,三二及三七,十九四四一,故有情名诸。」释之曰:「一、五趣为五。二、四姓为四。三、男与女及非男非女为三。四、劣与中及妙为三。五、在家与出家苦行与非苦行为四(是第一句)。六、律仪与不律仪及非不律仪为三。七、离欲(阿罗汉)与未离欲(不还果已下)为二。八、邪性定(堕于三恶)与正性定(决于得道者)及不定聚定(二者之中间)为三,出家五众与近事男及近事女(在家法二众)为七(第二句)。习断者与习诵者、净施人、宿长、中年、小年、轨范师、亲教师、共住近住弟子、宾客、营僧事者、贪利养恭敬者、厌舍者、多闻者、大福智者、法随法行者、持经者、持律者、持论者、为十九。异生(凡夫),见谛(圣者),有学(前三果),无学(罗汉)为四。声闻、独觉、菩萨、如来、为四。轮王为一(第三句)。合名六十二种有情(第四句)。」
中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有之一。生死之果报有而非无,谓之有,现生与当生中间之果报谓之中有,又称中阴。中有者为灭当来之生之业所引生者,故中有之形如其所趣本有之形。欲界中有之量,如小儿年五六岁,然诸根明利。又色界中有之量,圆满如本有,衣服与体俱生,以惭愧之心增盛故也。其他欲界之中有,则以增长之无惭愧故而无衣。且欲界之中有,以香为食,因而称之为乾闼婆。又天之中有仰头人,鬼畜生之三者,横而如人,地狱之中有,头下足上。俱舍论九详说之。此中有有有无之论。(参见:中阴)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中阴。(参见:中阴身)
【三藏法数】
即中阴也。谓已死之后,未生之前,于其中间识未托胎,是名中有。
【三藏法数】
中有,亦名中阴。谓诸众生此身死后,识未托胎,现在所作善恶业因,必取当来善恶诸趣之果,因果不亡,故名中有。
中有五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意成,以为由意而生之身,非精血等外缘所成故。二求生,以常喜寻求畜生之处故。三食香,为以资香食而往生处故。四中有,以为二趣中间所有之蕴故。五起,以对向当生而起于暂时故。见俱舍论十。
中有生缘
【佛学大辞典】
(杂语)欲界之胎卵二生,成中有之当有者,一依于倒心。虽住远方,然由业力所起之眼根,能见生处父母之交会,而起倒心。若为男,则缘母而起男欲,若为女,则缘父而起女欲。翻此缘二俱起瞋心(男于父起瞋,女于母起瞋),时健达婆(谓中有),由起此二种倒见,便谓己身与所爱合,所憎之人不净泄,至胎时,谓是己有,便生喜慰。从兹中有没而生有便生也。见俱舍论九。
中有之旅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中有之身,彷徨而求生缘,譬如旅客也。往生十因曰:「形无常住,只有守尸之鬼。神无常家,独跰中有之旅。悲哉冥冥独逝,一人不从。」
幻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假幻之无事实以显法之假有也。法华玄义二下曰:「幻有为俗,即幻有空为真。」
【佛学常见辞汇】
虚幻的有,亦即假有的意思。
四未曾有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阿难具四种之未曾有法。又出于增一阿含经八难品。
四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有,本有,死有,中有也。(参见: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生有,于诸趣结生之一刹那也。二本有,除生有之一刹那,死有一刹那前之馀位也。三死有,为最后之一刹那,而中有之前也。四中有,死有与生有中间生起之身心也。欲界色界之有情皆具四有。见俱舍论九。
【佛学常见辞汇】
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生有是指于诸趣中投生的一刹那;本有是在一生的过程中,除去生时一刹那,死时一刹那之外,中间的寿命;死有是指死时的一刹那,其时间仅限于中有未生之前;中有是指在今世已死,后世未生中间的中阴身。以上四有,是欲界色界的众生,在一度生死中,所有的四种有。
【佛学次第统编】
有情生死,俱有四有,谓生有、本有、死有、中有。有生死之果报曰有。
一、生有 于诸趣中结生之一刹那也。
二、本有 生有与死有之间也。
三、死有 最后之一刹那,居中有之前者也。
四、中有 死后未至生有中间之所有也。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因果不亡曰有。谓众生作业感果,果必由因,因果相酬,则有生死,既有生死,必有色身,既有色身,必经中阴,轮转不息,则成四有。(中阴者,谓人初死之后,未曾托生,故名中阴。)
〔一、生有〕,谓从中阴来托母胎,一念识心相续,五蕴由此生起,是名生有。(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本有〕,谓已生之后,未死之前,于其中间,所有五蕴色身,是业报之本,是名本有。
〔三、死有〕,谓本有之后,中有之前,五蕴业果色身一时坏灭,是名死有。
〔四、中有〕,即中阴也。谓已死之后,未生之前,于其中间识未托胎,是名中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对于无或空而言。此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三世实有者,实有也。因缘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圆成实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缘之一。为造可牵当来果之业之位,即业能有当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约于分位之十二因缘,则当于壮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义。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无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执之,以为解脱,故遮遣之而特谓之有。有者生死相续之义,显非真灭之意也。上二界之贪,谓之有贪,上二界之漏,谓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佛学常见辞汇】
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
【三藏法数】
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四有为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也。(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之四者,此有二种。一一期四相。法之初有名生,生已而相似相异名住,此相续之转变名异,后无名灭。二刹那生灭。谓一刹那中具四相也。此有大小乘之别,大乘法相宗谓色心之法体,自有生住异灭四相之变化。即言四相者,以其变化分位而名之假法也。本无今有之位名生。生位暂停之位名住。住别前后之位名异。无位名灭。此中前三者为有,故同在现在。一为无,故在过去(唯识述记二末),小乘有部立色心之法体为恒有,故其生灭之变化随用而说,不据于体。且离法体别有四相之实性,以使彼心身之作用,生住异灭。故色心之法名为所相,四相名为能相。使先无之色心作用为今有,名为生相。使其作用暂时安住,引其自果,名为住相。使引其自果之作用衰变,名为异相。使其作用遂灭坏,名为灭相,而此生等四相既是有为法,则必别有生等四相。若果有之,则以彼亦应有其馀之四相,而有无穷之失。因之四相有本相随相之二者,随相以生本相,本相有八能,随相有一能,互为能生所生,故随相之外更无随相,即无无穷之失。如色法之生,有九法俱起。一是本法,色之自体作用也,使此色之自体作用生之法为本生相,使色之自体作用住之法为本住相,使色之自体作用异之法为本异相,使色之自体作用灭之法为本灭相(此为四本相亦曰四大相),合为五法,本生相不能自生,更有随生相生本生相,乃至本灭相不能自灭,更有随灭相灭本灭相(此为四有相亦曰四大有相),合为九法,此九法中本生相除自而生馀八法。乃至本灭相除自而灭馀八法。又随生相唯生本生相,而不能生自馀之八法(自与他之七法),乃至有灭相但灭本灭相,而不能灭自馀之八(自与他之七法),此之谓于八一有能。即四本相各对八法有能,四随相各于一法有能,互为能生所生,故更无无穷之失。俱舍论五曰:「此有生等,于八一有能。」
未曾有
【佛学大辞典】
(杂语)梵名阿浮陀Adbhuta,译言希有,未曾有。总以名意外之事。法华经序品曰:「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
未曾有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部经之一。梵名阿浮陀达磨Adbhutadharma记佛菩萨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之经文也。华严疏钞二十一曰:「阿浮陀达磨,此云未曾有,亦云希法。」四分饰宗记三本曰:「阿浮陀达磨,此云希法,旧名未曾有。」法华玄义曰:「佛现种种神力,众怪未曾有。」【又】(经名)一卷,失译。说造佛之功德,未曾有。
未曾有正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宋法天译。是阿阇世王经之新译。
去来实有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计过去未来亦如现在实有之外道一派也。法苑义林章第一所谓:「去来实有宗者,有去来世,犹如现在,实有非假」是也。为胜论及时计外道之所计者。又小乘佛教中,如说一切有部宗亦为此说。
可见有对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有见有对色。色法有眼等五根,色等五境及无表色之十一种,此中色境之一为可见有对色,眼等五根与声等四境为不可见有对色。无表色为不可见无对色。眼可见者曰可见,由极微组织而有障碍者曰有对。智度论二十曰:「佛说三种色:有色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无对。」
【三藏法数】
可见有对色者,即一切色尘也。谓世间之色,眼则可见,有对于眼故也。
古来实有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谓过去及未来为实有而非假。胜论,时计之二外道也。义林章一曰:「去来实有宗,谓胜论外道及时计外道等,亦作此计。有去来世,犹如现在,实有非假,虽通小乘,今取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