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0,分34页显示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下一页
无所有处定
无所有菩萨经
无性有情
无法有法空
无觉有观三昧
圣根本说一切有部
业有
极七有
极七返有
有脚经笥
群有
寿命无有量
境界有对
障碍有对
佛类词典(续上)
无所有处地无所有处定
无所有菩萨经
无性有情
无法有法空
无觉有观三昧
圣根本说一切有部
业有
极七有
极七返有
有脚经笥
群有
寿命无有量
境界有对
障碍有对
无所有处地
【佛学大辞典】
(界名)无所有处为三界九地之一、故名地。
【三藏法数】
无所有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三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识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定。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界名)无所有处为三界九地之一、故名地。
【三藏法数】
无所有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三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识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定。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无所有处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生无所有处之禅定也。(参见:无所有处)
【佛学次第统编】
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證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馀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證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
【三藏法数】
谓行者复厌心识无边,缘多则散,能坏于定,唯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名安隐,如是知已,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心与无所有法相应,是名无所有处定。
(术语)为生无所有处之禅定也。(参见:无所有处)
【佛学次第统编】
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證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馀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證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
【三藏法数】
谓行者复厌心识无边,缘多则散,能坏于定,唯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名安隐,如是知已,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心与无所有法相应,是名无所有处定。
无所有菩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卷,隋阇那崛多译。无所有菩萨于佛前隐身不现,种种问法,使怨信佛之神通。次为女现身,使得成男。佛为波斯匿王说此菩萨之大方便力。
(经名)四卷,隋阇那崛多译。无所有菩萨于佛前隐身不现,种种问法,使怨信佛之神通。次为女现身,使得成男。佛为波斯匿王说此菩萨之大方便力。
无性有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具人天有漏种子,无有三乘无漏种子之有情也,故永沈沦于六道而不能出离,法相宗所立五性各别之第五无性种姓也。
(术语)唯具人天有漏种子,无有三乘无漏种子之有情也,故永沈沦于六道而不能出离,法相宗所立五性各别之第五无性种姓也。
无法有法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八空之一。
【三藏法数】
谓无法有法相不可得,名无法有法空。又谓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法,皆不可得,亦名无法有法空。
(术语)十八空之一。
【三藏法数】
谓无法有法相不可得,名无法有法空。又谓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法,皆不可得,亦名无法有法空。
无觉有观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云无寻有伺三摩地。三三昧之一。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中间禅之禅定也。(参见:三三昧)
【三藏法数】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术语)新云无寻有伺三摩地。三三昧之一。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中间禅之禅定也。(参见:三三昧)
【三藏法数】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圣根本说一切有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与说一切有部同。
(流派)与说一切有部同。
业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有之一。又名行有。业之体用不亡,谓为有。
【佛学常见辞汇】
七有之一。(参见:七有)
【三藏法数】
(亦名行有),业者,谓身口意所作善恶之业因,能招未来善恶之业果,因果不亡,故名业有。
(术语)七有之一。又名行有。业之体用不亡,谓为有。
【佛学常见辞汇】
七有之一。(参见:七有)
【三藏法数】
(亦名行有),业者,谓身口意所作善恶之业因,能招未来善恶之业果,因果不亡,故名业有。
七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七生。人界之七生与欲天之七生,合而云七有。故开之则为十四生,而各有中有生有,故为二十八有。预流果之圣者,欲界九品之修惑祇润生七有即二十八生,更不受第八有(即二十九有),(参见:润生)。【又】一地狱有。二傍生有。即畜生也。三饿鬼有。四天有。五人有。六业有。七中有。是数五趣之果(初分)与其因(第六)及五趣之方便也。见长阿含十报法经。
【佛学常见辞汇】
地狱有、畜生有、饿鬼有、天有、人有、业有、中有。
【三藏法数】
(出长阿含十报法经)
因果不亡曰有,谓由身口意所作善恶之因,能招六趣生死之果。因果相续,故名七有。(六趣者,天趣、人趣、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一、地狱有〕(亦名不可有),地狱者,此狱在地之下也。谓众生由过去恶逆之因,感现在地狱之果,因果不亡,故名地狱有。
〔二、畜生有〕,畜生者,禽兽之类也。谓众生由过去愚痴之因,感现在畜生之果,因果不亡,故名畜生有。
〔三、饿鬼有〕,饿鬼者,常受饥饿也。谓众生由过去悭吝之因,感现在饥饿之果,因果不亡,故名饿鬼有。
〔四、天有〕,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也。谓众生由过去戒定之因,感现在快乐之果,因果不亡,故名天有。
〔五、人有〕,人者,忍也。于世违之境能安忍故。谓众生由过去戒善之因,感现在人伦之果,因果不亡,故名人有。
〔六、业有〕(亦名行有),业者,谓身口意所作善恶之业因,能招未来善恶之业果,因果不亡,故名业有。
〔七、中有〕,中有,亦名中阴。谓诸众生此身死后,识未托胎,现在所作善恶业因,必取当来善恶诸趣之果,因果不亡,故名中有。
(名数)又云七生。人界之七生与欲天之七生,合而云七有。故开之则为十四生,而各有中有生有,故为二十八有。预流果之圣者,欲界九品之修惑祇润生七有即二十八生,更不受第八有(即二十九有),(参见:润生)。【又】一地狱有。二傍生有。即畜生也。三饿鬼有。四天有。五人有。六业有。七中有。是数五趣之果(初分)与其因(第六)及五趣之方便也。见长阿含十报法经。
【佛学常见辞汇】
地狱有、畜生有、饿鬼有、天有、人有、业有、中有。
【三藏法数】
(出长阿含十报法经)
因果不亡曰有,谓由身口意所作善恶之因,能招六趣生死之果。因果相续,故名七有。(六趣者,天趣、人趣、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一、地狱有〕(亦名不可有),地狱者,此狱在地之下也。谓众生由过去恶逆之因,感现在地狱之果,因果不亡,故名地狱有。
〔二、畜生有〕,畜生者,禽兽之类也。谓众生由过去愚痴之因,感现在畜生之果,因果不亡,故名畜生有。
〔三、饿鬼有〕,饿鬼者,常受饥饿也。谓众生由过去悭吝之因,感现在饥饿之果,因果不亡,故名饿鬼有。
〔四、天有〕,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也。谓众生由过去戒定之因,感现在快乐之果,因果不亡,故名天有。
〔五、人有〕,人者,忍也。于世违之境能安忍故。谓众生由过去戒善之因,感现在人伦之果,因果不亡,故名人有。
〔六、业有〕(亦名行有),业者,谓身口意所作善恶之业因,能招未来善恶之业果,因果不亡,故名业有。
〔七、中有〕,中有,亦名中阴。谓诸众生此身死后,识未托胎,现在所作善恶业因,必取当来善恶诸趣之果,因果不亡,故名中有。
极七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极七返同。
(术语)与极七返同。
极七返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极七返同。(参见:极七返)。
(术语)与极七返同。(参见:极七返)。
有脚经笥
【佛学大辞典】
(人名)宋僧传十六曰:「后唐贞峻,时称有脚经笥。听俱舍论,随讲诵颂,八品六百行。」
(人名)宋僧传十六曰:「后唐贞峻,时称有脚经笥。听俱舍论,随讲诵颂,八品六百行。」
群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有,九有,二十五有等。众生之果报名为有。业疏一上曰:「唯此僧宝,下济群有。」济缘记一上曰:「下济群有,六道福田故。言群有者:正报即四生,依报则三界,开为九有二十五有。」
【佛学常见辞汇】
许多的有。众生的果报叫做有,有有三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的分别。
(术语)三有,九有,二十五有等。众生之果报名为有。业疏一上曰:「唯此僧宝,下济群有。」济缘记一上曰:「下济群有,六道福田故。言群有者:正报即四生,依报则三界,开为九有二十五有。」
【佛学常见辞汇】
许多的有。众生的果报叫做有,有有三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的分别。
寿命无有量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与寿命无数劫同。法华经人记品曰:「佛有大威德,名闻满十方。寿命无有量,以悯众生故。正法倍寿命,像法亦如是。」
(杂语)与寿命无数劫同。法华经人记品曰:「佛有大威德,名闻满十方。寿命无有量,以悯众生故。正法倍寿命,像法亦如是。」
境界有对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有对之一。(参见:有对)
(术语)三有对之一。(参见:有对)
障碍有对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有对之一。(参见:有对)
(术语)三有对之一。(参见: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