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有之一。
【三藏法数】
人者,忍也。于世违之境能安忍故。谓众生由过去戒善之因,感现在人伦之果,因果不亡,故名人有。
(术语)七有之一。
【三藏法数】
人者,忍也。于世违之境能安忍故。谓众生由过去戒善之因,感现在人伦之果,因果不亡,故名人有。
三千有门颂
【佛学大辞典】
(书名)宋陈瓘撰。明真觉有略解一卷。
(书名)宋陈瓘撰。明真觉有略解一卷。
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教中一切有部宗所立。三世实有谓时间的诸法体性实在也。法体恒有谓空间的诸法体性实有也。所见事物之生灭,惟为体上之作用,于自体非有生灭,故谓法体为恒有。(参见:三世)
(术语)小乘教中一切有部宗所立。三世实有谓时间的诸法体性实在也。法体恒有谓空间的诸法体性实有也。所见事物之生灭,惟为体上之作用,于自体非有生灭,故谓法体为恒有。(参见:三世)
三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也。世者迁流之义。有为之事物,一刹那之间,亦不止,生了直灭。因之谓来生为未来世,生了为现在世,灭了为过去世。此于事物迁流上,假立三种之世。离事物别无世之实体也。又三世有就时就法二种,若为时之经过之三世,则过去为前,未来为后,其次第为过现未。即十二缘起之次第也。若为法之生起之三世,则未来为前,过去为后。是为未现过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现)、后灭(过)之次第也。犹如未至名为前路,已往名为后路。生住异灭之四相是也。宝积经九十四曰:「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之世,向久远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谓三世。
【三藏法数】
(亦名三际,出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世即迁流之义,亦隔别之义也。
〔一、过去世〕,谓善恶诸行,已起、已生、已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变灭,过去所摄,是名过去世。
〔二、未来世〕,谓善恶诸行,未起、未生、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所摄,是名未来世。
〔三、现在世〕,谓善恶诸行,现起、现生、现聚集、现出现,未转、未谢、未灭,现在所摄,是名现在世。
(术语)又云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也。世者迁流之义。有为之事物,一刹那之间,亦不止,生了直灭。因之谓来生为未来世,生了为现在世,灭了为过去世。此于事物迁流上,假立三种之世。离事物别无世之实体也。又三世有就时就法二种,若为时之经过之三世,则过去为前,未来为后,其次第为过现未。即十二缘起之次第也。若为法之生起之三世,则未来为前,过去为后。是为未现过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现)、后灭(过)之次第也。犹如未至名为前路,已往名为后路。生住异灭之四相是也。宝积经九十四曰:「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之世,向久远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谓三世。
【三藏法数】
(亦名三际,出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世即迁流之义,亦隔别之义也。
〔一、过去世〕,谓善恶诸行,已起、已生、已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变灭,过去所摄,是名过去世。
〔二、未来世〕,谓善恶诸行,未起、未生、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所摄,是名未来世。
〔三、现在世〕,谓善恶诸行,现起、现生、现聚集、现出现,未转、未谢、未灭,现在所摄,是名现在世。
三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界之生死。(参见: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界之异名也。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谓之有。三有者,三界之生死也。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也。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也。三无色有。无色界之生死也。新译仁王经中曰:「三有业果,一切皆空。」智度论一曰:「三有爱著心。」颂疏界品一曰:「名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遁麟记一曰:「言三有者,即三界之异名。」【又】一本有,现生之身心。二当有,未来之身心。三中有,本有与当有中间所受之身心。欲界色界之生死,必有中有。
【佛学常见辞汇】
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2。本有、当有、中有。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当有指未来的身心;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三藏法数】
(出菩萨善戒经并大智度论)
三有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众生,各随所作善恶之业,即感善恶之报。因果不亡,故名为有。(六道者,天道、人道、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欲有〕,谓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故名欲有。
〔二、色有〕,谓色界四禅诸天,由昔脩习有漏禅定,报生此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故名色有。(四禅诸天者,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三、无色有〕,谓无色界四空诸天,由昔修习有漏禅定,报生此天,虽无色质为碍,而亦随其所作之因,受其果报,故名无色有。(四空诸天者,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
(术语)三界之生死。(参见: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界之异名也。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谓之有。三有者,三界之生死也。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也。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也。三无色有。无色界之生死也。新译仁王经中曰:「三有业果,一切皆空。」智度论一曰:「三有爱著心。」颂疏界品一曰:「名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遁麟记一曰:「言三有者,即三界之异名。」【又】一本有,现生之身心。二当有,未来之身心。三中有,本有与当有中间所受之身心。欲界色界之生死,必有中有。
【佛学常见辞汇】
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2。本有、当有、中有。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当有指未来的身心;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三藏法数】
(出菩萨善戒经并大智度论)
三有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众生,各随所作善恶之业,即感善恶之报。因果不亡,故名为有。(六道者,天道、人道、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欲有〕,谓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故名欲有。
〔二、色有〕,谓色界四禅诸天,由昔脩习有漏禅定,报生此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故名色有。(四禅诸天者,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三、无色有〕,谓无色界四空诸天,由昔修习有漏禅定,报生此天,虽无色质为碍,而亦随其所作之因,受其果报,故名无色有。(四空诸天者,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
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对于无或空而言。此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三世实有者,实有也。因缘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圆成实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缘之一。为造可牵当来果之业之位,即业能有当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约于分位之十二因缘,则当于壮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义。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无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执之,以为解脱,故遮遣之而特谓之有。有者生死相续之义,显非真灭之意也。上二界之贪,谓之有贪,上二界之漏,谓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佛学常见辞汇】
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
【三藏法数】
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术语)(一)对于无或空而言。此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三世实有者,实有也。因缘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圆成实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缘之一。为造可牵当来果之业之位,即业能有当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约于分位之十二因缘,则当于壮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义。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无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执之,以为解脱,故遮遣之而特谓之有。有者生死相续之义,显非真灭之意也。上二界之贪,谓之有贪,上二界之漏,谓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佛学常见辞汇】
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
【三藏法数】
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三有对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对为碍之义,有障碍之义者,谓之有对。一、障碍有对,如手碍手,石碍石,互碍而被碍者。二、境界有对,六根六识及诸心所,为五境及法境之一分境界所拘束,而取境之作用不得自在者。三、所缘有对,为六识及法境之一分所拘束,而缘虑之作用不得自在者。
(名数)对为碍之义,有障碍之义者,谓之有对。一、障碍有对,如手碍手,石碍石,互碍而被碍者。二、境界有对,六根六识及诸心所,为五境及法境之一分境界所拘束,而取境之作用不得自在者。三、所缘有对,为六识及法境之一分所拘束,而缘虑之作用不得自在者。
三有为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经中说四有为法,又说三有为相,三有为相者:一生相,二住异相,三灭相也。此中第二之住异相,俱舍论有二说:一者谓住者异之别名也,住必有异,故异相,谓之住异相,非住与异之二相。佛说生异灭之三相者,欲于三世迁流之相,使有情生厌畏也。生者引未来之法,使流入现在,异与灭者,使其衰异及坏灭而流入过去也。犹如见有三怨敌居于人之稠林。一自稠林牵出之,一使衰其力,一坏其命根。住相者于法安立,人不厌畏之,故于有为相中不说之。又无为法有自相之住,住相滥于彼,故不说之。二者谓住异相者,住相与异相,合之而说也,所以然者,住是有情之所爱处,欲使厌舍之,故与异合说,如说黑耳与吉祥俱也。见唯识述记二末,俱舍光记五。
(名数)(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经中说四有为法,又说三有为相,三有为相者:一生相,二住异相,三灭相也。此中第二之住异相,俱舍论有二说:一者谓住者异之别名也,住必有异,故异相,谓之住异相,非住与异之二相。佛说生异灭之三相者,欲于三世迁流之相,使有情生厌畏也。生者引未来之法,使流入现在,异与灭者,使其衰异及坏灭而流入过去也。犹如见有三怨敌居于人之稠林。一自稠林牵出之,一使衰其力,一坏其命根。住相者于法安立,人不厌畏之,故于有为相中不说之。又无为法有自相之住,住相滥于彼,故不说之。二者谓住异相者,住相与异相,合之而说也,所以然者,住是有情之所爱处,欲使厌舍之,故与异合说,如说黑耳与吉祥俱也。见唯识述记二末,俱舍光记五。
三有为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色法。质碍之法。小乘俱舍,五根,五境,无表色之十一法也。大乘法相,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之十一法也。二心法。虑知之法。俱舍心王一与心所法四十六之四十七法也。大乘心王八与心所法五十一之五十九法也。三非色非心法。俱舍不相应法之十四法也。大乘不相应法之二十四法也。此三聚皆有因缘之为作,故名有为法。见大乘义章二。
(名数)(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色法。质碍之法。小乘俱舍,五根,五境,无表色之十一法也。大乘法相,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之十一法也。二心法。虑知之法。俱舍心王一与心所法四十六之四十七法也。大乘心王八与心所法五十一之五十九法也。三非色非心法。俱舍不相应法之十四法也。大乘不相应法之二十四法也。此三聚皆有因缘之为作,故名有为法。见大乘义章二。
三界二十五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区别三界为二十五处。(参见:二十五有)
(术语)区别三界为二十五处。(参见: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有字)。涅槃经二十五曰:「被无明枷,系生死桎。达二十五有,不能得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三界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恶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中之净居天与无想天也。无色界有四有,四空处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报,名二十五有。辅行二曰:「二十五有,总为颂曰:四域(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王,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舍(即净居天)。」涅槃经四曰:「二十五有,如首楞严经中广说。」
【佛学常见辞汇】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佛学次第统编】
二十五有者,总言六道生死,别言二十五有也。因果不忘,故名为有。略云三有:谓欲、色、无色也。或云九有,三界分九地故。若二十五有者,乃四恶趣为四有;四洲六欲天共成十有;初禅两天为一有;大梵虽在初禅,自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禅三天为一有;三禅三天为一有;四禅前三天为一有;无想虽在四禅,自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还天,虽亦在四禅中,自为一有,以唯是那含圣人所寄居也。四空即为四有,钝根乐定那含,寄四空处,无别处所,即属四空处摄,故此色无色天,祇十一有。四有、十有、十一有,共成二十五有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谓也。然梵王天、无想天、及五那含天总在四禅天中,而别出其名者,以外道计梵王天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天以无心为涅槃,计五那含天为真解脱,所以经教特立此三天为三有,以对破外道之计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四洲为四有〕,谓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阎浮提、北郁单越也。(梵语弗于逮,华言胜。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
〔二、四恶趣为四有〕,谓六道中,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者,皆由愚痴贪欲造诸恶业,故感斯趣也。
〔三、六欲天为六有〕,谓欲界六天也。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梵语夜摩,亦云须燄摩,华言善时分。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四、梵天为一有〕,谓初禅中大梵王天,乃三千世界之主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五、无想天为一有〕,谓四禅中之无想天,此天以无心想为果故也。
〔六、五那含天为一有〕,那含,梵语具云阿那含,华言不还。谓四禅中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净居天,此之五天,名位虽别,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为一有也。(第三果,即声闻阿那含果也。)
〔七、四禅天为四有〕,谓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八、四空处天为四有〕,谓无色界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
(名数)(参见:有字)。涅槃经二十五曰:「被无明枷,系生死桎。达二十五有,不能得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三界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恶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中之净居天与无想天也。无色界有四有,四空处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报,名二十五有。辅行二曰:「二十五有,总为颂曰:四域(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王,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舍(即净居天)。」涅槃经四曰:「二十五有,如首楞严经中广说。」
【佛学常见辞汇】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佛学次第统编】
二十五有者,总言六道生死,别言二十五有也。因果不忘,故名为有。略云三有:谓欲、色、无色也。或云九有,三界分九地故。若二十五有者,乃四恶趣为四有;四洲六欲天共成十有;初禅两天为一有;大梵虽在初禅,自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禅三天为一有;三禅三天为一有;四禅前三天为一有;无想虽在四禅,自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还天,虽亦在四禅中,自为一有,以唯是那含圣人所寄居也。四空即为四有,钝根乐定那含,寄四空处,无别处所,即属四空处摄,故此色无色天,祇十一有。四有、十有、十一有,共成二十五有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谓也。然梵王天、无想天、及五那含天总在四禅天中,而别出其名者,以外道计梵王天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天以无心为涅槃,计五那含天为真解脱,所以经教特立此三天为三有,以对破外道之计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四洲为四有〕,谓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阎浮提、北郁单越也。(梵语弗于逮,华言胜。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
〔二、四恶趣为四有〕,谓六道中,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者,皆由愚痴贪欲造诸恶业,故感斯趣也。
〔三、六欲天为六有〕,谓欲界六天也。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梵语夜摩,亦云须燄摩,华言善时分。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四、梵天为一有〕,谓初禅中大梵王天,乃三千世界之主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五、无想天为一有〕,谓四禅中之无想天,此天以无心想为果故也。
〔六、五那含天为一有〕,那含,梵语具云阿那含,华言不还。谓四禅中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净居天,此之五天,名位虽别,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为一有也。(第三果,即声闻阿那含果也。)
〔七、四禅天为四有〕,谓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八、四空处天为四有〕,谓无色界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
三种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名有实谓为有。有有三种:一、相待有,待者对待之义。如对于长而有短,对于短而有长,对于境而有心,对于心而有境者。二、假名有,假者虚假不实之义。如假四大之和合,名为瓶,假五蕴之和合名为人,有假名而无实体者。三、法有,色心之诸法由因缘而生者。是虽无自性,然非如兔龟角毛有名无实者,故名为法有。说见智度论十二。
【佛学常见辞汇】
相待有、假名有、法有。有是有名或有实的意思,相待有之待是对待之义,如对于长而有短,对于短而有长,对于境而有心,对于心而有境是;假名有之假是虚假不实之义,如假四大之和合名为瓶,假五蕴之和合名为人,即是有假名而无实体的意思;法有者,精神与物质方面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既由缘生便无自性,虽无自性,但不像兔角龟毛那样只有名而无实。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相待有〕,待即对待之义。谓如长短、彼此等,实无长短,亦无彼此;以相待故,乃有长短等名。是则长因短有,短因长有。彼亦因此,此亦因彼。东西南北,皆亦如是,故名相待有。
〔二、假名有〕,假即虚假不实也。谓如因毛缕而成,若无毛缕,则何有?是知毛缕因缘和合,假名为。一切众生四大和合,假名为身,亦复如是。故曰假名有。(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三、法有〕,谓一切诸法,皆从因缘而生;缘合则成,缘散则灭,本无自性。虽无自性,非如兔角龟毛,有名无实,故名法有。
(名数)有名有实谓为有。有有三种:一、相待有,待者对待之义。如对于长而有短,对于短而有长,对于境而有心,对于心而有境者。二、假名有,假者虚假不实之义。如假四大之和合,名为瓶,假五蕴之和合名为人,有假名而无实体者。三、法有,色心之诸法由因缘而生者。是虽无自性,然非如兔龟角毛有名无实者,故名为法有。说见智度论十二。
【佛学常见辞汇】
相待有、假名有、法有。有是有名或有实的意思,相待有之待是对待之义,如对于长而有短,对于短而有长,对于境而有心,对于心而有境是;假名有之假是虚假不实之义,如假四大之和合名为瓶,假五蕴之和合名为人,即是有假名而无实体的意思;法有者,精神与物质方面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既由缘生便无自性,虽无自性,但不像兔角龟毛那样只有名而无实。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相待有〕,待即对待之义。谓如长短、彼此等,实无长短,亦无彼此;以相待故,乃有长短等名。是则长因短有,短因长有。彼亦因此,此亦因彼。东西南北,皆亦如是,故名相待有。
〔二、假名有〕,假即虚假不实也。谓如因毛缕而成,若无毛缕,则何有?是知毛缕因缘和合,假名为。一切众生四大和合,假名为身,亦复如是。故曰假名有。(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三、法有〕,谓一切诸法,皆从因缘而生;缘合则成,缘散则灭,本无自性。虽无自性,非如兔角龟毛,有名无实,故名法有。
大有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胜论六句义中之说大有句义者。仁王经上曰:「一切众生烦恼不出三界藏,一切众生果报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诸佛应化法身亦不出三界。三界外无众生,佛何所化?是故我言: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之所说。」起信论曰:「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外道经说。」良贲仁王疏中一曰:「若言界外有众生者,即是外道吠世史迦六句义中大有经说非佛教也。」
(经名)胜论六句义中之说大有句义者。仁王经上曰:「一切众生烦恼不出三界藏,一切众生果报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诸佛应化法身亦不出三界。三界外无众生,佛何所化?是故我言: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之所说。」起信论曰:「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外道经说。」良贲仁王疏中一曰:「若言界外有众生者,即是外道吠世史迦六句义中大有经说非佛教也。」
天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有之一。依过去之戒定等因,而感得现在之天界乐果也。因果不失,故名有。大藏法数曰:「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也。谓众生由过去戒定之因,感现在快乐之果。不亡,故名天有。」
【三藏法数】
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也。谓众生由过去戒定之因,感现在快乐之果,因果不亡,故名天有。
(术语)七有之一。依过去之戒定等因,而感得现在之天界乐果也。因果不失,故名有。大藏法数曰:「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也。谓众生由过去戒定之因,感现在快乐之果。不亡,故名天有。」
【三藏法数】
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也。谓众生由过去戒定之因,感现在快乐之果,因果不亡,故名天有。
有空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有相是空性,而空性是有相也。般若心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有相为空性,而空性亦为有相也。般若心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术语)言有相是空性,而空性是有相也。般若心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有相为空性,而空性亦为有相也。般若心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不可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有之一。地狱有之异名。不可犹言不是,地狱之果不是,故名。有者果报之总名也。(参见:有)
(术语)七有之一。地狱有之异名。不可犹言不是,地狱之果不是,故名。有者果报之总名也。(参见:有)
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对于无或空而言。此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三世实有者,实有也。因缘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圆成实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缘之一。为造可牵当来果之业之位,即业能有当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约于分位之十二因缘,则当于壮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义。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无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执之,以为解脱,故遮遣之而特谓之有。有者生死相续之义,显非真灭之意也。上二界之贪,谓之有贪,上二界之漏,谓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佛学常见辞汇】
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
【三藏法数】
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术语)(一)对于无或空而言。此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三世实有者,实有也。因缘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圆成实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缘之一。为造可牵当来果之业之位,即业能有当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约于分位之十二因缘,则当于壮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义。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无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执之,以为解脱,故遮遣之而特谓之有。有者生死相续之义,显非真灭之意也。上二界之贪,谓之有贪,上二界之漏,谓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佛学常见辞汇】
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
【三藏法数】
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不可见有对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色之一。色法十一中,眼等五根(指内之胜义根),与声香味触四尘之丸法者,非眼所见,故云不可见。为极微所成,故云有对色。对者,对待障碍之义也。
【三藏法数】
不可见有对色者,即五根、四尘也。谓眼识不可见而能对色,耳识不可见而能对声,鼻识不可见而能对香,舌识不可见而能对味,身识不可见而能对触,皆言胜义根也。四尘,即声香味触也;此四亦不可见,而有对于耳鼻舌身故也。
(术语)三种色之一。色法十一中,眼等五根(指内之胜义根),与声香味触四尘之丸法者,非眼所见,故云不可见。为极微所成,故云有对色。对者,对待障碍之义也。
【三藏法数】
不可见有对色者,即五根、四尘也。谓眼识不可见而能对色,耳识不可见而能对声,鼻识不可见而能对香,舌识不可见而能对味,身识不可见而能对触,皆言胜义根也。四尘,即声香味触也;此四亦不可见,而有对于耳鼻舌身故也。
方便有馀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立四土之一。声闻缘觉二乘究竟證果者,及地前菩萨,当生界外之净土也。此等人皆修空观之方便道而断见思(谓四住也)之惑,故谓之方便,未修中观,随之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馀。天台观经疏曰:「修方便道断四住惑,故曰方便。无明未尽,故曰有馀。」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方便土)
(术语)台家所立四土之一。声闻缘觉二乘究竟證果者,及地前菩萨,当生界外之净土也。此等人皆修空观之方便道而断见思(谓四住也)之惑,故谓之方便,未修中观,随之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馀。天台观经疏曰:「修方便道断四住惑,故曰方便。无明未尽,故曰有馀。」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方便土)
方便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方便有馀土,及方便化身土之略称。
【佛学常见辞汇】
方便有馀土的简称,即二乘与没有證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
(术语)方便有馀土,及方便化身土之略称。
【佛学常见辞汇】
方便有馀土的简称,即二乘与没有證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