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48 【介绍】: 明扬州府江都人,字子重,号石塘。嘉靖八年进士。授长乐知县。后征为御史,巡按辽东,抚定辽阳兵变,严惩首恶。累迁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二十五年,总督陕西三边军务。长于用兵,有胆略,立志收复河套诸地,请筑边墙以御敌。旋严嵩诬以克扣军饷贿赂大臣,被杀。谥襄悯。

人物简介

维基
曾守约,字子如。广东归善平海(今属惠东县)人。父曾泰。早年为诸生,正德十四年(1519年),乡试中举。嘉靖八年(1529年),三甲第七十八名进士,任大理寺右寺丞,嘉靖十一年(1532年)五月,由行人晋升为江西道监察御史,“巡视十库,刷卷江西”。嘉靖十四年,擢广西巡按,“振纪纲,击赇吏,恣肆者悉置于法。”嘉靖十七年(1538年)任命为山陵监工御史,弹劾武定侯郭勋,被郭勋报复,请回惠州养母卒。与车邦佑、利宾和曾舜渔被誉为 “惠州晚明四御史”。病逝后与夫人合葬于惠州西湖浮碧冈(今西湖惠州宾馆小岛)。吕调阳作《墓志铭》。

人物简介

维基
曾大吉(1494年—?年),字子脩,号颍坡,河南省开封府陈州人。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第二甲第五十八名进士。刑部观政。
曾璠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曾璠(1512年—?),字子玉,号阳白,湖广承天卫官籍江西九江府彭泽县人。湖广乡试第三十五名。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会试第一百三十名,登进士第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初为刑部主事,治狱有声,擢浙江司郎中,隆庆五年(1571年)四月升陕西布政使司右参议。其子曾省吾早其两科中进士,一时传为佳话。曾璠因儿子在朝中为太仆寺卿,主动回避,致仕还乡。

人物简介

维基
曾廷芝(1516年—?),字子芳,一字瑞卿,号一川,湖广汉阳府汉阳县民籍江西庐陵县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登癸丑科第三甲第八十七名进士。大理寺观政,授山东昌邑知县,三十八年九月选授工科给事中。四十年六月上恤民隐六事,十月论劾巡抚宣府都御史迟凤翔贪污残酷,四十一年二月升浙江按察司佥事。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三六七
曾迁,字子殷,一字子长。博罗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一五五八)举人。官归化知县。事见清乾隆《博罗县志》卷一二。

人物简介

维基
曾士楚,字子翘,广东番禺县人,广州府从化县籍。广东乡试第五十七名。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科第三甲第三十八名进士。任晋江县知县,为官爱民,后升任监察御史。
曾亨应 朝代:明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5 【介绍】: 明江西临川人,字子嘉。崇祯七年进士。官吏部主事。以疏荐废员,为御史弹劾,去职。福王立之明年,命弟曾和应奉父入闽,己与艾南英等谋守城。清军至,被杀。
维基
曾亨应(?—1645年),字子嘉,江西临川县人。明末政治人物。曾亨应于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崇祯七年(1634年)成进士。历官吏部文选主事。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御史张懋爵弹劾他纳贿行私,遂被谪去。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江西各城大多被清兵攻占,曾亨应让其弟曾和应带著父亲到福建避难。曾亨应与艾南英等死守临川城。亨应一日置酒宴客,忽清兵至。亨应避石室,被从弟出卖,曾亨应及儿子曾筠被捕。曾亨应对儿子说:“勉之!一日千秋,毋自负”。曾筠应承。父子先后不屈而死。其弟曾和应跳井自尽。清兵包围曾家村,抓获三百余人,全部处死。清乾隆四十一年,清廷追赐曾亨应烈悯,追授曾筠礼部主事,曾和应光禄寺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1—1872 【介绍】: 清湖南湘乡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道光十八年进士。授检讨,累擢为礼部侍郎。咸丰初在籍奉命帮办团练,旋编为湘军。四年,湘军出战。发布《讨粤匪檄》。数年间,攻占武汉、九江等重镇。十年,江南大营再溃,太平军东取苏、常。清廷乃授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十一年,占安庆。穆宗即位,西太后主政,复命节制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后曾国荃攻天京,左宗棠入浙,李鸿章练淮军自上海攻苏、常,皆受成于国藩。同治三年,以湘军破天京,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后复督兵战捻军,无功。与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局;从容闳之议,选派首批学生留美。七年,以武英殿大学士任直隶总督。九年,办天津教案交涉,畏法国强盛,杀十七人,遣戍官吏,以求妥协。旋还任两江,卒于官。谥文正。论学谓义理、考据、词章缺一不可。所选《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颇行于世。有《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全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四二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湘乡人。道光戊戌进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封一等毅勇侯。赠太傅,谥文正。有《求阙斋诗集》。
词学图录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者。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宗法桐城而有变化发展,选编《经史百家杂钞》以为文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其文风影响。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总名《曾文正公全集》。
维基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生于清朝长沙府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谱名传豫,宗圣曾子七十世孙(系出曾氏南宗),晚清时期的重臣、名臣和功臣,湘军创始人和领袖,也是中国近代重要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书法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外交家、实业家、改革家、儒生,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晚清另一重臣李鸿章有师徒关系。道光进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部侍郎。1852年奉旨组办湘军,以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其所创立的湘军更成为晚清的依傍,曾国藩亦因此地位大幅上升,成为汉臣之首,同时亦扩大了地方权力,其门生朋友更遍布天下,势力幅及整个官场。1860年8月,授曾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寻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翌年开始曾国藩支持恭亲王奕䜣主持的洋务运动,大力支持地方兴办实业,提倡以平等外交方式对待洋人,从而成为慈禧太后的重臣。1871年奉旨处理「天津教案」,但因与洋人委服而遭到天下唾骂,甚至被讽为「曾国贼」,因此积劳成疾,结果于翌年3月病死南京,享年61岁,谥文正。曾国藩与徒弟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有《曾文正公全集》。1864年7月,曾国藩和曾国荃率湘军攻破当时的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市)后屠城,死伤无数。南京百姓至今仍以“曾剃头”、“曾屠户”等词称呼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又有一说,“曾剃头”此一外号来自曾国藩治军极严,小过即斩,号称「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中国近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蒋中正和毛泽东高度评价过曾国藩。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即使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中正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曾熙(1861-1930) 字季子,又字嗣元、子缉,号俊圆,晚号农髯。湖南衡阳人。二十岁中秀才,三十一岁中举,四十三岁殿试中进士,官至兵部主事,兼任提学使,弼德院顾问。晚年绝意仕途,五十六岁,应李瑞清之邀,居上海以鬻字画,授门徒为生。六十岁学画,在书画界名声显赫,与李瑞清有"南曾北李"之誉,与吴昌硕、李瑞清、黄宾虹并称"海上四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