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断臂说书(断臂说书)  拼音:duàn bì shuō shū
戏曲剧目。宋代故事戏。参见「八大锤」条。
《国语辞典》:法场换子(法场换子)  拼音:fǎ cháng huàn zǐ
戏曲剧目。属隋唐故事戏。叙述薛猛夫妻被逮至都,武后传旨斩首。徐绩后人徐策不忍薛氏绝后,乃与妻商定,舍子救孤,乘赴法场祭奠之时,以己子金斗暗中调换薛猛之子薛蛟,携归抚养。
《国语辞典》:二堂舍子  拼音:èr táng shě zǐ
戏曲剧目。宋代故事戏。叙沉香在学堂因见告老太师秦灿之子犯上辱师,失手将其打死。沉香之弟秋儿与沉香争认行凶,刘秀昌请继室王桂英共同查问。后王怜沉香无母,决定以秋儿抵罪,致秋儿被秦灿打死。
《国语辞典》:独占花魁(独占花魁)  拼音:dú zhàn huā kuí
戏曲剧目。宋代故事戏。叙述宋时少女莘瑶琴遭金兵之乱,被恶徒卖入妓院,改名王美娘,名列花魁。卖油郎秦钟积一年之资往会,美娘感之,乃出藏金赎身,与秦钟结为夫妇的故事。也称为「卖油郎」、「占花魁」。
《国语辞典》:车轮大战(车轮大战)  拼音:chē lún dà zhàn
戏曲剧目。参见「八大锤」条。
《国语辞典》:陈三五娘(陈三五娘)  拼音:chén sān wǔ niáng
戏曲剧目。叙述宋代书生陈伯卿,即陈三,往广南途中赏灯,遇黄碧琚,即五娘,两人互生爱慕。后陈三由广南返回,巧遇五娘,陈三乔装入黄家为奴,遂与五娘定情。但黄父已将五娘许配林大,林大逼婚,陈三遂偕五娘出奔的故事。
《国语辞典》:打棍出箱  拼音:dǎ gùn chū xiāng
戏曲剧目。宋代故事戏。叙述书生范仲禹,携妻与子进京赴试,返家途中,子被猛虎衔去,妻又为告老太师葛登云所掳,仲禹惊忧而疯癫。遇樵夫指引,径自葛家索妻。葛假意款待,将其灌醉,密遣家丁刺之;家丁反被煞神所杀。葛诬范行凶,将其乱棍打死,装入箱中,抛弃郊外。时范已中状元,报录人出外寻觅,因乏盘缠,见葛府舁箱,心生歹念,加以抢夺。范复活,而疯亦甚,戏弄两报录人而去。亦称为《琼林宴》。
《国语辞典》:打鱼杀家(打鱼杀家)  拼音:dǎ yú shā jiā
戏曲剧目。宋代故事戏。写萧恩与其女桂英捕鱼为生,受当地恶霸勾结官府勒索的痛苦,被迫起而抵抗,最后终除恶霸,一家潜逃他乡的故事。也称为《庆顶珠》、《讨渔税》。
《国语辞典》:春香闹学(春香闹学)  拼音:chūn xiāng nào xué
戏曲剧目。宋代故事戏。叙南安太守杜宝为女丽娘聘师,教以诗书。婢女春香伴读,专事嬉戏,其师责之而反被戏弄,愤欲辞馆,后经丽娘劝而留之。
《国语辞典》:孟丽君(孟丽君)  拼音:mèng lì jūn
戏曲剧目。元代故事戏。描述孟丽君男装入京赴考,中状元,与皇甫少华分合的经过。其中有一段孟氏脱鞋验明女身的情节,最为有名。
《国语辞典》:梅龙镇(梅龙镇)  拼音:méi lóng zhèn
戏曲剧目。明代故事戏。内容演唱明武宗私游大同,宿住李龙店,乘李龙外出,见其妹凤姐貌美,乃加调戏,后告以实情,并封之为妃的故事。是出生、旦并重的戏剧。也称为「游龙戏凤」、「下江南」。
《国语辞典》:马上缘(马上缘)  拼音:mǎ shàng yuán
戏曲剧目。隋唐故事戏。本叙述罗成与窦线娘结姻缘的故事,后失传,遂将马缘冠于樊江关一剧上。樊江关的内容叙述樊梨花对薛丁山一见钟情,有意托付终身给薛丁山,但被薛丁山所拒,于是施法术困住薛丁山,薛丁山不得已,才答应婚事。因为两出内容类似,后人不查,混两剧为一,今则多误以为《马上缘》是《樊江关》的改名。
《国语辞典》:女起解  拼音:nǚ qǐ jiè
戏曲剧目。明代故事戏。《玉堂春》中的一段,叙名妓苏三自王金龙离去后,矢志不接一客。被鸨儿卖给山西富商沈燕林作妾,沈妻与赵监生私通,毒死沈,反诬告苏三,县官受贿,将苏问成死罪。解差崇公道提解苏三赴太原会审,巡按恰为王金龙,终于平反冤狱,王、苏破镜重圆。依其所演不同段落,也称为《洪洞县》、《三堂会审》、《苏三起解》。
《国语辞典》:九龙杯(九龙杯)  拼音:jiǔ lóng bēi
戏曲剧目。清代故事戏。叙清圣祖出猎遇虎,幸镖客黄三泰以飞镖毙虎护帝,圣祖乃赐以黄马褂。绿林杨香武不服,于是入宫盗出九龙玉杯,圣祖遂命黄三泰访缉。三泰乃以祝寿为名,广邀绿林好汉,询问玉杯下落。杨香武挺身自承,但玉杯又落入金翅大鹏周应龙之手。几经周折,终讨回九龙玉杯。
《国语辞典》:九更天  拼音:jiǔ gēng tiān
戏曲剧目。明代故事戏。叙书生米进图之嫂陶氏,趁其入京赴试之时,与邻居侯花嘴谋害亲夫致死。逮进图归,侯乃杀己妻柳氏,衣以陶氏之衣,移尸进图门首,而匿陶氏及柳氏头,反诬进图谋害其嫂。老仆马义到处为其鸣冤,终得太师闻朗相信,拟亲往勘察,但距刑期已近。行刑当夜直至九更天始明,闻赶到,终雪进图之冤。也称为《马义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