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蹶撒
暴露;被识破。 元 乔吉 《一枝花·私情》套曲:“不能够偷工夫恰喜喜欢欢,怕蹶撒也却忑忑忐忐,知消息早噥噥喃喃。”
分類:暴露识破
《國語辭典》:弥缝(彌縫)  拼音:mí féng
1.补合。《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
2.设法遮掩缺失以免被人发觉。如:「他将那件事弥缝得很好,别人都没发现。」
《国语辞典》:不露  拼音:bù lù
不显露、不暴露。《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國語辭典》:孤露  拼音:gū lù
幼失父母,毫无荫庇的人。《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少加孤露,母兄见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虽已孤露,其日皆为供顿,酣畅声乐,不知有所感伤。」
《國語辭典》:发觉(發覺)  拼音:fā jué
1.阴谋或罪迹等被察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九年,赵相贯高等事发觉,夷三族。」《儒林外史》第一三回:「查本犯未曾发觉之先,自潜迹逃往贵治。」
2.举发。《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我们只是查不著他的实踪迹,又怕他凶暴,所以不敢发觉。」
3.发现。如:「发觉人才」、「发觉事实」。
《國語辭典》:遗骸(遺骸)  拼音:yí hái
死者的骸骨。《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刘安住气倒在地多时,渐渐苏醒转来,对著父母的遗骸,放声大哭。」
《國語辭典》:启发(啟發)  拼音:qǐ fā
1.诱导开发,使其领悟通晓。语本《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汉。班固〈典引〉:「犹启发愤满,觉悟童蒙。」
2.阐扬、发挥。《文选。班固。西都赋》:「启发篇章,校理秘文。」《晋书。卷九四。隐逸传。索袭传》:「游思于阴阳之术,著天文地理十馀篇,多所启发。」
《國語辭典》:暴骨  拼音:pù gǔ
暴露尸骨,未加收埋。《战国策。秦策四》:「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史记。卷九九。刘敬叔孙通列传。刘敬》:「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
《漢語大詞典》:掩骼
掩埋暴露的尸骨。 唐 陈子昂 《窅冥君古坟记铭序》:“阳和掩骼,既服国典;至德埋胔,又在 周 令。” 明 陈子龙 《封给谏歙姚公八十寿序》:“先生虽以魁垒闻天下,而好行其德,修掩骼之令,广祝网仁。”
《國語辭典》:发作(發作)  拼音:fā zuò
1.起作用或开始动作。《礼记。乐记》:「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六:「一见了热水,药力、酒力俱发作起来。」
2.动怒、发脾气。《水浒传》第九回:「正在途中,被鲁智深要行便行,要歇便歇,那里敢扭他。好便骂,不好便打,两个公人不敢高声,更怕和尚发作。」《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店主又发作道:『青天白日,难道有得你吃了饭不还钱不成!』」
《國語辭典》:露骨  拼音:lù gǔ
1.暴露骸骨。《晋书。卷五九。成都王颖传》:「卢志言于颖曰:『黄桥战亡者有八千馀人,既经夏暑,露骨中野,可为伤恻。』」
2.说话不含蓄,没有保留。如:「说话不可太露骨。」
《國語辭典》:示弱  拼音:shì ruò
显示弱点或表现软弱。《新唐书。卷一三六。李光弼传》:「元礼以敌坚,未可以驰,还军示弱,怠其意。」
《國語辭典》:伏罪  拼音:fú zuì
1.承认自己的罪。《后汉书。卷三三。冯鲂传》:「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听各反农桑,为令作耳目。」
2.犯罪处了死刑。《史记。卷四三。赵世家》:「晋国有法,始乱者死。夫二子已伏罪而安于独在。」
3.隐伏未发的罪。《汉书。卷九八。元后传》:「是岁,新都侯莽告长伏罪与红阳侯立相连,长下狱死,立就国,语在长传。」
《漢語大詞典》:危露
(1).将暴露。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假谲:“劬劳晨夕,用相覘察,恐形迹危露,或致狼狈,追迫之日,姥其匿之。”
(2).即将消失的露珠。 清 钱谦益 《寄泽州张吏部四十韵》:“功名如轻尘,富贵比危露。”
《漢語大詞典》:暴骸
(1).暴露尸骸。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若此而不得,则臣请輓尸车而寄之于国门外宇溜之下……袒肉暴骸,以望君愍之。”新唐书·姚崇传:“夫厚葬之家流于俗,以奢靡为孝,令死者戮尸暴骸,可不痛哉!” 清 袁枚 新齐谐·梁朝古冢:“暴骸之事近矣,不能无愁。”
(2).指暴露的尸骸。新唐书·僖宗纪:“﹝ 乾符 三年﹞三月,葬暴骸。”
分類:暴露尸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