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3,分36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一切智者
一切智藏
一切智人
一切智智
一切智心
一切智地
一切智船
一切智相
说一切智
一切智忍
一切智无所畏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一切智经
一切如来智印
佛类词典
一切智一切智者
一切智藏
一切智人
一切智智
一切智心
一切智地
一切智船
一切智相
说一切智
一切智忍
一切智无所畏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一切智经
一切如来智印
一切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化城喻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仁王经下曰:「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中论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华严经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次示别义,则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华经义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谓空智也。」智度论二十七曰:「论一切种智之差别,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是一切,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大乘义章十曰:「举六种之差别,又以名声闻缘觉之智。」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三智之一。(参见:三智)
【佛学次第统编】
知一切法,名曰一切智。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化城喻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仁王经下曰:「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中论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华严经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次示别义,则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华经义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谓空智也。」智度论二十七曰:「论一切种智之差别,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是一切,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大乘义章十曰:「举六种之差别,又以名声闻缘觉之智。」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三智之一。(参见:三智)
【佛学次第统编】
知一切法,名曰一切智。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三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智度论所说:一、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二、道种智,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三、一切种智,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天台以之配于空假中三谛之观智。然三智就人分别,虽如上各别,而就法之胜劣分别之,则以上兼下,于一切种智中容馀二智,犹如五眼中之佛眼容馀四眼也。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止观三曰:「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四教仪集注下曰:「三智圆明,五眼洞照。」又,一、世间智。是凡夫外道之智也。于一切法分别种种,执著有无,不能出离世间,故名。二、出世间智,是声闻缘觉二乘之智也。发无漏智,照偏真之四谛,能出离世间,故名。三、出世间上上智,是佛菩萨之智也。观察一切诸法之实相,能得妙觉,超出二乘之智,故名。说见楞伽经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字部三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空相;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相的智;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
【佛学次第统编】
三智者:
一、一切智 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
二、道种智 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
三、一切种智 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三藏法数】
(出观音玄义)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二、道种智〕,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
〔三、一切种智〕,谓能以一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是名一切种智,即佛之智也。(一切道者,一切诸佛之道法也;一切种者,一切众生之因种也。)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一、世间智〕,谓凡夫外道之智也。凡夫、外道等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是名世间智。
〔二、出世间智〕,谓声闻、缘觉之智也。声闻、缘觉以一切智,修四谛行,而能出离世间,是名出世间智。(一切智者,谓一切诸法皆能了达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出世间上上智〕,谓佛、菩萨之智也。由佛、菩萨观察一切诸法寂静之相,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是名出世间上上智。
(术语)智度论所说:一、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二、道种智,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三、一切种智,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天台以之配于空假中三谛之观智。然三智就人分别,虽如上各别,而就法之胜劣分别之,则以上兼下,于一切种智中容馀二智,犹如五眼中之佛眼容馀四眼也。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止观三曰:「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四教仪集注下曰:「三智圆明,五眼洞照。」又,一、世间智。是凡夫外道之智也。于一切法分别种种,执著有无,不能出离世间,故名。二、出世间智,是声闻缘觉二乘之智也。发无漏智,照偏真之四谛,能出离世间,故名。三、出世间上上智,是佛菩萨之智也。观察一切诸法之实相,能得妙觉,超出二乘之智,故名。说见楞伽经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字部三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空相;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相的智;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
【佛学次第统编】
三智者:
一、一切智 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
二、道种智 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
三、一切种智 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三藏法数】
(出观音玄义)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二、道种智〕,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
〔三、一切种智〕,谓能以一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是名一切种智,即佛之智也。(一切道者,一切诸佛之道法也;一切种者,一切众生之因种也。)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一、世间智〕,谓凡夫外道之智也。凡夫、外道等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是名世间智。
〔二、出世间智〕,谓声闻、缘觉之智也。声闻、缘觉以一切智,修四谛行,而能出离世间,是名出世间智。(一切智者,谓一切诸法皆能了达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出世间上上智〕,谓佛、菩萨之智也。由佛、菩萨观察一切诸法寂静之相,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是名出世间上上智。
一切智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具足一切智者,是佛之异称。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见者,智度者,开道者,说道者。」梵Sarvajn^a。
【佛学常见辞汇】
与一切智人同义。
(术语)谓具足一切智者,是佛之异称。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见者,智度者,开道者,说道者。」梵Sarvajn^a。
【佛学常见辞汇】
与一切智人同义。
一切智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知一切者之意。佛之尊称。善生经曰:「如来即是一切智藏。」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尊称,因佛是一切智的含藏者。
(术语)知一切者之意。佛之尊称。善生经曰:「如来即是一切智藏。」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尊称,因佛是一切智的含藏者。
一切智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一切智藏条。智度论二曰:「问曰:有一切智人,何等人是?答曰: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佛。」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尊称,因佛是具足一切智的人。
(术语)同一切智藏条。智度论二曰:「问曰:有一切智人,何等人是?答曰: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佛。」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尊称,因佛是具足一切智的人。
一切智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智中之一切智,混声闻缘觉之智,故为分别彼一切智,而名佛智为一切智智。大日经疏一曰:「梵云萨婆若那Sarvajn^a%na,即是一切智,今谓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又「一切智智,如实了知,名为一切智者。」又谓一切智智,譬如虚空界,离一切分别,又如大地,为一切众生所依,又如火界,烧一切无智之薪,又如风界,除去一切诸烦恼之尘,又如水界,一切众生依之欢乐。又谓此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菩提心为因者,谓行者如实知自心也。大悲为根者,谓行者发悲愿,拔众生之苦,与以乐也。方便为究竟者,为一切智智之果,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仁王经中曰:「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智中之智,亦即佛智。
(术语)三智中之一切智,混声闻缘觉之智,故为分别彼一切智,而名佛智为一切智智。大日经疏一曰:「梵云萨婆若那Sarvajn^a%na,即是一切智,今谓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又「一切智智,如实了知,名为一切智者。」又谓一切智智,譬如虚空界,离一切分别,又如大地,为一切众生所依,又如火界,烧一切无智之薪,又如风界,除去一切诸烦恼之尘,又如水界,一切众生依之欢乐。又谓此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菩提心为因者,谓行者如实知自心也。大悲为根者,谓行者发悲愿,拔众生之苦,与以乐也。方便为究竟者,为一切智智之果,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仁王经中曰:「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智中之智,亦即佛智。
一切智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求一切智之心也。日本源信之往生要集中末曰:「一切智心者,是第一义空相应心,或可是愿求佛种智心。」
(术语)求一切智之心也。日本源信之往生要集中末曰:「一切智心者,是第一义空相应心,或可是愿求佛种智心。」
一切智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證得一切智之位,即佛果位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其所说法,皆悉至于一切智地。」
【佛学常见辞汇】
證得一切智的地位,即佛位。
(术语)證得一切智之位,即佛果位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其所说法,皆悉至于一切智地。」
【佛学常见辞汇】
證得一切智的地位,即佛位。
一切智船
【佛学大辞典】
(譬喻)乘人而运于一切智地岸之船。即佛也。教行信證文类二曰:「能流入愿海,乘一切智舟。」
(譬喻)乘人而运于一切智地岸之船。即佛也。教行信證文类二曰:「能流入愿海,乘一切智舟。」
一切智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萨婆若多Sarvajn^ata%,一切智之相貌。智度论二十七曰:「萨婆秦言一切,若多秦言相。」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智的相。
(术语)梵语萨婆若多Sarvajn^ata%,一切智之相貌。智度论二十七曰:「萨婆秦言一切,若多秦言相。」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智的相。
说一切智
【佛学大辞典】
(杂语)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五愿为说一切智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愿之意,谓欲往生我国土者,宜悉随顺佛智而演说一切智之妙境界也。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一切智)附录。
(杂语)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五愿为说一切智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愿之意,谓欲往生我国土者,宜悉随顺佛智而演说一切智之妙境界也。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一切智)附录。
一切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化城喻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仁王经下曰:「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中论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华严经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次示别义,则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华经义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谓空智也。」智度论二十七曰:「论一切种智之差别,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是一切,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大乘义章十曰:「举六种之差别,又以名声闻缘觉之智。」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三智之一。(参见:三智)
【佛学次第统编】
知一切法,名曰一切智。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化城喻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仁王经下曰:「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中论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华严经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次示别义,则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华经义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谓空智也。」智度论二十七曰:「论一切种智之差别,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是一切,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大乘义章十曰:「举六种之差别,又以名声闻缘觉之智。」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三智之一。(参见:三智)
【佛学次第统编】
知一切法,名曰一切智。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一切智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忍之一。(参见:忍)
【佛学常见辞汇】
六忍之一。菩萨于妙觉位时,在断了一品无明之后,便證得一切智,能遍知一切中道之理,此时其心便安住于理上,永不再动摇,叫做一切智忍。忍就是把心安住于理上永不再动摇的意思。
【三藏法数】
智者,知也。谓别教妙觉果佛,断一十二品无明惑尽,遍知一切中道之法,而于此法,忍可忍證,故名一切智忍。(妙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十二品者,十地等觉,妙觉所断之惑,各一品也。)
(术语)六忍之一。(参见:忍)
【佛学常见辞汇】
六忍之一。菩萨于妙觉位时,在断了一品无明之后,便證得一切智,能遍知一切中道之理,此时其心便安住于理上,永不再动摇,叫做一切智忍。忍就是把心安住于理上永不再动摇的意思。
【三藏法数】
智者,知也。谓别教妙觉果佛,断一十二品无明惑尽,遍知一切中道之法,而于此法,忍可忍證,故名一切智忍。(妙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十二品者,十地等觉,妙觉所断之惑,各一品也。)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一切智无所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无畏之一。(参见:四无畏)
【佛学常见辞汇】
佛四无畏之一。佛在大众中说法,因自己是一位有真正智慧的人,所以心中毫无怖畏。
【三藏法数】
一切智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馀众,实不能转。是一切智无所畏。(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天魔梵者,天魔即他化自在天,梵即梵天魔。)
(术语)四无畏之一。(参见:四无畏)
【佛学常见辞汇】
佛四无畏之一。佛在大众中说法,因自己是一位有真正智慧的人,所以心中毫无怖畏。
【三藏法数】
一切智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馀众,实不能转。是一切智无所畏。(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天魔梵者,天魔即他化自在天,梵即梵天魔。)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失译。一卷。
(经名)佛说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失译。一卷。
一切智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为波斯匿王,分别一切智之事,四姓之胜劣等者。摄于中阿含经五十九。
(经名)佛为波斯匿王,分别一切智之事,四姓之胜劣等者。摄于中阿含经五十九。
一切如来智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胎藏界之曼陀罗,第二遍知院中之三昧耶形也。在莲华上作三角形者。
(印相)胎藏界之曼陀罗,第二遍知院中之三昧耶形也。在莲华上作三角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