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3,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成事智
成所作智
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经
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经
佛智
妙智
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定印
利智
事智
定智
非智缘尽
金刚智
金刚智三藏
佛类词典(续上)
见智身成事智
成所作智
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经
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经
佛智
妙智
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定印
利智
事智
定智
非智缘尽
金刚智
金刚智三藏
见智身
【佛学大辞典】
(印相)见智法身之意。金刚界修法所结印契之一。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曰:「次结见智身,印契如前相,见彼智萨埵,应观于自身,钩召引入缚,令喜作成就。真言曰:嚩曰啰(二合)萨怛嚩(二合)涅哩(二合)舍也。(二合)」印契如前相者,指现智身也。
(印相)见智法身之意。金刚界修法所结印契之一。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曰:「次结见智身,印契如前相,见彼智萨埵,应观于自身,钩召引入缚,令喜作成就。真言曰:嚩曰啰(二合)萨怛嚩(二合)涅哩(二合)舍也。(二合)」印契如前相者,指现智身也。
成事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智又五智之随一,成所作智之略称也。
(术语)四智又五智之随一,成所作智之略称也。
成所作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智之一,又五智之一。(参见:四智及五智)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所立如来四智之一,即转眼等五识,成就利益一切众生的作为。
【三藏法数】
谓如来为欲利乐诸众生故,普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神通变化,引诸众生,令入圣道,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是名成所作智。
(术语)四智之一,又五智之一。(参见:四智及五智)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所立如来四智之一,即转眼等五识,成就利益一切众生的作为。
【三藏法数】
谓如来为欲利乐诸众生故,普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神通变化,引诸众生,令入圣道,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是名成所作智。
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不空译。先有归命本经二十八尊之颂,次说成就此法之四缘:一亲真善知识,二听闻正法经王,三作如理瑜伽观,四随法而行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经名)一卷,不空译。先有归命本经二十八尊之颂,次说成就此法之四缘:一亲真善知识,二听闻正法经王,三作如理瑜伽观,四随法而行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无量门微密持经之异名。
(经名)无量门微密持经之异名。
佛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陀之智慧也。梵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nttarasamyaksam%bodhi,旧翻无上正等觉,又云萨般若Sarvajn^a%,旧译一切种智,是佛智之别号也。其真智正而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正智。于法无有不知,故云一切种智。智度论四十六曰:「佛智慧有二种:一者无上正智,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种智,名萨般若。」同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宗镜录三十三曰:「佛智者即无障碍解脱智,此是果智,约圆明决断为智。」十住毗婆沙论十五曰:「佛智是一切功德住处。」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
【佛学常见辞汇】
佛陀的智慧。智度论说:「佛智慧有二种:一者无上正智,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种智,名萨般若。」
(术语)佛陀之智慧也。梵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nttarasamyaksam%bodhi,旧翻无上正等觉,又云萨般若Sarvajn^a%,旧译一切种智,是佛智之别号也。其真智正而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正智。于法无有不知,故云一切种智。智度论四十六曰:「佛智慧有二种:一者无上正智,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种智,名萨般若。」同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宗镜录三十三曰:「佛智者即无障碍解脱智,此是果智,约圆明决断为智。」十住毗婆沙论十五曰:「佛智是一切功德住处。」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
【佛学常见辞汇】
佛陀的智慧。智度论说:「佛智慧有二种:一者无上正智,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种智,名萨般若。」
妙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佛智之不可思议也。无量寿经上曰:「妙智无等伦。」
(术语)称佛智之不可思议也。无量寿经上曰:「妙智无等伦。」
妙观察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显教所说四智之一。转凡夫之第六识而得至于佛果,观察诸法而说法之智也。心地观经二曰:「妙观察智转分别识得此智慧,能观诸法自相共相,于众会前说诸妙法,能令释生得不退转,以是名为妙观察智。」【又】密教所说五智之一。配于西方无量寿佛之智德。菩提心论曰:「西方阿弥陀佛由妙观智,亦名莲华智,亦名转法轮智也。」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所立如来四智之一,即转第六意识,妙观诸法之相,众生之机,而施展说法断疑之用。
【三藏法数】
谓如来善能观察诸法,圆融次第;复知众生根性乐欲,以无碍辩才,说诸妙法,令其开悟,获大安乐,是名妙观察智。
(术语)显教所说四智之一。转凡夫之第六识而得至于佛果,观察诸法而说法之智也。心地观经二曰:「妙观察智转分别识得此智慧,能观诸法自相共相,于众会前说诸妙法,能令释生得不退转,以是名为妙观察智。」【又】密教所说五智之一。配于西方无量寿佛之智德。菩提心论曰:「西方阿弥陀佛由妙观智,亦名莲华智,亦名转法轮智也。」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所立如来四智之一,即转第六意识,妙观诸法之相,众生之机,而施展说法断疑之用。
【三藏法数】
谓如来善能观察诸法,圆融次第;复知众生根性乐欲,以无碍辩才,说诸妙法,令其开悟,获大安乐,是名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定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又曰莲华部定印。阿弥陀如来之入定印也。(参见:智定印)
(印相)又曰莲华部定印。阿弥陀如来之入定印也。(参见:智定印)
利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愚钝而言。智慧明能分是非之别者。法华经化城喻品曰:「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往生要集上本曰:「利智精进之人未为难。」
(术语)对于愚钝而言。智慧明能分是非之别者。法华经化城喻品曰:「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往生要集上本曰:「利智精进之人未为难。」
事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理智而有事智。(参见:理智)
(术语)对于理智而有事智。(参见:理智)
理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理为所观之道理,智为能观之智慧,彼此冥合,称为觉悟。即依理生智依智显理也。不思议疏下曰:「秘秘中秘释者,本不生理自有理智,自觉本不生故。」【又】智有二种,有漏诸智谓之事智,无漏智谓之理智。见俱舍论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1。理是指所观察的道理,智是指能观察的智慧,理与智合一,便叫做觉悟。2。有漏智叫做事智,无漏智叫做理智。
(术语)理为所观之道理,智为能观之智慧,彼此冥合,称为觉悟。即依理生智依智显理也。不思议疏下曰:「秘秘中秘释者,本不生理自有理智,自觉本不生故。」【又】智有二种,有漏诸智谓之事智,无漏智谓之理智。见俱舍论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1。理是指所观察的道理,智是指能观察的智慧,理与智合一,便叫做觉悟。2。有漏智叫做事智,无漏智叫做理智。
定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定与智慧也。
【佛学常见辞汇】
禅定与智慧。
(术语)禅定与智慧也。
【佛学常见辞汇】
禅定与智慧。
非智缘尽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曰非择灭无为。(参见:非数缘尽)
(术语)新曰非择灭无为。(参见:非数缘尽)
金刚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智之坚利如金刚也。即佛智是。仁王经上曰:「金刚智释迦牟尼佛。」【又】(人名)中天竺人。姓刹帝刹(一作南印度摩赖耶婆罗门种),伊舍那靺摩之第三子。十岁出家。博通密乘。唐开元七年,来中国,译出七俱胝佛母准泥大明陀罗尼经等四部七卷。又译出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等四部四卷。实为吾国密教之祖。(参见:金刚智三藏)
【佛学常见辞汇】
1。(喻)好像金刚一般坚固的智慧,亦即佛的智慧。2。人名,为南印度光明国人,幼年出家,后受具戒,于中印那烂陀寺,广学大小乘,三藏兼通,三十一岁,礼龙智为师,经七年,于密法无所不通,尝于作法中,感见观自在菩萨现身,證明其学成就,令往东土弘密乘,乃航海来华传法。
(术语)言智之坚利如金刚也。即佛智是。仁王经上曰:「金刚智释迦牟尼佛。」【又】(人名)中天竺人。姓刹帝刹(一作南印度摩赖耶婆罗门种),伊舍那靺摩之第三子。十岁出家。博通密乘。唐开元七年,来中国,译出七俱胝佛母准泥大明陀罗尼经等四部七卷。又译出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等四部四卷。实为吾国密教之祖。(参见:金刚智三藏)
【佛学常见辞汇】
1。(喻)好像金刚一般坚固的智慧,亦即佛的智慧。2。人名,为南印度光明国人,幼年出家,后受具戒,于中印那烂陀寺,广学大小乘,三藏兼通,三十一岁,礼龙智为师,经七年,于密法无所不通,尝于作法中,感见观自在菩萨现身,證明其学成就,令往东土弘密乘,乃航海来华传法。
金刚智三藏
【佛学大辞典】
(人名)金刚智,名。梵名跋曰罗菩提Vajrabodhi,三藏者尊称。南印度摩赖耶国人。婆罗门姓。年甫十岁,于那烂陀寺依寂静智出家,三十一岁往南天竺,时龙智(龙树菩萨之弟子),年七百岁犹在,就之,七年承事供养,受学一切密教。寻游师子国登楞伽山。闻支那佛法盛,唐玄宗开元七年达广州,翌年至东都。敕迎于慈恩寺,寻徙荐福寺。于所住立大曼荼罗坛以度四众。一行禅师,不空三藏,皆其弟子也。同二十年八月十五日于洛阳广福寺入寂,寿七十一,谥曰灌顶国师。师为真言宗八祖之第五,于东夏则谓之始祖。见贞元释教录,宋高僧传一。
(人名)金刚智,名。梵名跋曰罗菩提Vajrabodhi,三藏者尊称。南印度摩赖耶国人。婆罗门姓。年甫十岁,于那烂陀寺依寂静智出家,三十一岁往南天竺,时龙智(龙树菩萨之弟子),年七百岁犹在,就之,七年承事供养,受学一切密教。寻游师子国登楞伽山。闻支那佛法盛,唐玄宗开元七年达广州,翌年至东都。敕迎于慈恩寺,寻徙荐福寺。于所住立大曼荼罗坛以度四众。一行禅师,不空三藏,皆其弟子也。同二十年八月十五日于洛阳广福寺入寂,寿七十一,谥曰灌顶国师。师为真言宗八祖之第五,于东夏则谓之始祖。见贞元释教录,宋高僧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