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99,分100页显示 上一页 64 65 66 67 68 70 71 72 73 下一页
萧宝嵩(字 智靖 晋熙王 )
萧宝攸( 宝修 字 智宣 邵陵王 )
萧宝源(字 智渊、智泉 庐陵郡王 )
陆凯(字 智君 号 良吏 惠 )
楼惠明(字 智远 )
释智欣( 潘 )
王智深(字 云才 )
高聪(字 僧智 )
薛聪(字 延智 )
释智藏( 顾 名 净藏 )
元渊( 深 字 智远 忠武 )
刘准( 顺皇帝、顺帝、宋顺帝、顺、顺帝纪 字 仲谋、仲谟 智观 安成王 )
刘跻(名 智涣 字 仲升 )
刘赞(名 刘智随 字 仲敷 )
其它辞典(续上)
释智秀( 仇 裘 )萧宝嵩(字 智靖 晋熙王 )
萧宝攸( 宝修 字 智宣 邵陵王 )
萧宝源(字 智渊、智泉 庐陵郡王 )
陆凯(字 智君 号 良吏 惠 )
楼惠明(字 智远 )
释智欣( 潘 )
王智深(字 云才 )
高聪(字 僧智 )
薛聪(字 延智 )
释智藏( 顾 名 净藏 )
元渊( 深 字 智远 忠武 )
刘准( 顺皇帝、顺帝、宋顺帝、顺、顺帝纪 字 仲谋、仲谟 智观 安成王 )
刘跻(名 智涣 字 仲升 )
刘赞(名 刘智随 字 仲敷 )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仇氏。京兆人。客寓建邺。少弃家。依蒋山灵曜寺得度。善大小涅槃净名般若诸经。以辩慧为一时师宗。天监三年卒。寿六十三。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智秀。本姓裘。京兆人。寓居建业。幼而颖悟。早有出家之心。二亲爱而不许。密为求婚将剋娶日。秀乃间行避走。投蒋山灵耀寺剃发出家。及年满具戒业操逾坚。禀访众师搜检新异。于是大小兼明数论精熟。尤善大小涅槃净名波若。及讲筵一建。辄王俟接驾。负帙肩随为人神彩细密思入玄微。其文句幽隐并见披释。以天监之初卒于治城寺。春秋六十有三。会葬之日。黑白奔赴。街巷填闉。士庶含酸荣哀以备。时治城又有僧若道乘。乘当时令问。若与兄僧璿并善诸经及外书。若诵法华工草隶。后为吴国僧正。乘亦志业明敏。而特善毗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2 【介绍】: 南朝齐南兰陵人,字智靖。齐明帝子。封晋熙王,历冠军将军、丹阳尹,迁南徐州刺史。和帝中兴初以为中书令。明年以谋反为萧衍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2 【介绍】: 名或作宝修。南朝齐南兰陵人,字智宣。齐明帝子。明帝建武二年,封邵陵王。三年,为北中郎将。迁征虏将军,领石头戍事、丹阳尹。东昏侯永元元年,江州刺史陈显达起兵反,至建康,败死。宝攸出为江州刺史。还京师,授中军将军、秘书监。和帝中兴末,萧衍专政,宝攸以谋反被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2 【介绍】: 南朝齐南兰陵人,字智渊,一作智泉。齐明帝子。封庐陵郡王。历仕北中郎将、南兖州刺史。明帝永泰元年,会稽太守王敬则受帝猜忌,起兵反,败死。宝源徙会稽太守。和帝即位,以为侍中、开府仪同三司,未拜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04 【介绍】: 北魏代人,字智君。鲜卑族。陆琇弟。年十五为中书学生,拜侍御中散,历迁给事黄门侍郎。在枢要十余年,以忠厚见称。孝文帝改制时,令其私喻国戚,无疏远之意。出除正平太守,在郡七年,号为良吏。宣武帝景明二年,咸阳王元禧谋反,兄琇被陷死于狱,诉兄冤不已。正始初,复琇官爵。未几卒。谥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东阳太末人,字智远。立性贞固。有道术。居金华山,传禽兽毒螫者皆避之。宋明帝、齐高帝徵召皆不至。文惠太子在东宫,苦延方至,仍又辞归。齐武帝永明三年,自金华轻舟回丰安,旬日之间,唐寓之乱起,城陷,唯丰安独全,时人以为有先觉。齐武帝敕为立馆。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丹阳建康潘氏子。幼聪警。世之琐屑事。经耳不忘。年七八岁。入栖静寺。正值上讲。闻十二因缘义。曰生死轮转无有穷已。便慨然。即其寺就僧审禅师求出家。博学好习鄙事。师谓之曰。观汝若非率尔者。而所玩非奥远何也。答曰。正欲广其节目耳。受具后。从东安寺道猛。听成实论。才四遍。结袟而返。及至讲说。文义精悉。四众推服。听者八百馀人。永明末。太子数幸东田。携诸内侍。亟经过其寺。欣厌之。因谢病钟山。居宋熙寺。绝不与富贵者游往。天监五年卒。寿六十一。葬山中。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智欣。姓潘。丹阳建康人也。稚而聪警禀怀变躁。率尔形仪过无修整。年七八岁。世间近事经耳不妄。曾入栖静寺正值上讲。闻十二因缘义。云生死轮转无有穷已。便慨然有离俗之志。他日即就栖静僧审禅师求出家焉。笃好博学多集近事。师训之曰。观汝神明人非率尔。所可习学皆非奥远何耶。答曰。欲广其节目耳。及具足后。从东安寺道猛听成实论。四遍虽周未曾注记。结帙而反亭然独悟。莫与为群不交当世。无因得参其门者也。及至讲说文义精悉。四众推服。听者八百馀人。陈心序事贵在可解不务才华有异流俗。客问未申酬答已罢。皆美其丰赡名重四海。齐永明末。太子数幸东田。携诸内侍亟经住寺。欣因谢病钟山居宋熙寺。确然自得不与富贵游往。行不苟合交不委亲。䞋施之物构改住寺。以天鉴五年卒。春秋六十一。葬于山墓。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琅邪临沂人,字云才。从谢超宗学。萧道成为镇军时,以丘巨源荐,为府行参军。后除豫章王国常侍,迁太学博士。齐武帝时,命撰《宋纪》。郁林王隆昌元年,迁竟陵王司徒参军,坐事免。家贫,曾五日不得食,掘苋根充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2—520 【介绍】: 北魏渤海蓨人,字僧智。涉猎经史,颇有文才。得族祖高允引荐,任中书博士,转侍郎,稍为孝文帝所知。太和十七年,官通直散骑常侍。微习弓马,以将才自许。孝文帝南讨,假聪辅国将军援涡阳,躁怯少威,所经淫掠无礼,及与敌战,望风退败,乃黜为民。宣武帝时为散骑常侍,屡依附权佞,谄媚反覆,贿纳彰闻。孝明帝时官终光禄大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河东汾阴人,字延智。薛破胡子。为人方正有理识,终日庄矜,见者莫不礼敬之。孝文帝太和十五年,为著作佐郎,迁治书侍御史,弹劾不避强御,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帝每欲进其位,聪苦辞不受。宣武帝即位,除齐州刺史,政尚简静。卒于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8—522 【介绍】: 南朝梁时僧。吴郡人,俗姓顾,本名净藏。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讲说经论,博采众说,时辈莫及。梁武帝甚器重之住钟山开善寺。后帝见僧行败坏,欲自任白衣僧正以匡正之,集众咨议,藏独言其不可,事乃寝。尤精《成实论》,所著《成实论义疏》为当时有影响之作。与僧旻、法云并称梁代三大法师。全梁文·卷七十四
智藏本名净藏,吴人,天监末居钟山开善寺。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智藏。姓顾氏。本名净藏。吴郡吴人。吴少傅曜之八世也。高祖彭年司农卿。曾祖淳钱唐令。祖瑶之员外郎。父映奉朝请。早亡其母尝梦。出绕吴城一匝。密云四布而天中开朗。众星坠地取而吞之。因而有娠焉。及生藏也。少而聪敏。常怀退让。果食衣服爰及威仪皆新华。先让而处下末。由此击誉乡闾敬而尚重。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以泰初六年敕住兴皇寺。事师上定林寺僧远僧祐天安寺弘宗。此诸名德传如前述。藏禀依训范敬义弘隆。尝遇师疾甚不食多日。藏亦从之。待师进饮藏还进饮。乃至平复方从师好。自是戒德坚明学业通奥。众所知识超于夷等。当时柔次二公玄宗盖世。初从受学。挹酌经论统辩精理。及其开关延敌。莫能涉其津者。藏洞晓若神微言每吐。预有比踪罔不折伏。于是二僧叹揖。自以弗及之也。齐太尉文宪王公。深怀钦悦爰请安居。常叹相知之晚。太宰文宣王。建立正典绍隆释教。将讲净名选穷上首。乃招集精解二十馀僧。探授符策乃得于藏。年腊最小独居末坐。敷述义理罔或抗衡。道俗翕然弥崇高誉。先是会稽慎法师。志欲宣通妙法。乃请文宣方求讲匠。以藏名称普闻允当佥属。遂流连会稽多历年祀伏膺鼓箧寔系有徒。但以律部未精重游京辇。信同瓶喻有似灯传。俄而十诵明了诸部薄究。未还吴郡道流生地。学人裹粮随之不少。永元二年重游禹穴。居法华山结众弘业。及齐德将谢。王室大骚。天地既闭经籍道废。遂翻然高举。欲终焉禹穴。逮有梁革命。大弘正法。皇华继至。方游京辇。天子下礼承修。荣贵莫不竦敬。圣僧宝志迁神。窀穸于钟阜。于墓前建塔。寺名开善。敕藏居之。初藏未受具戒。遇志于定林上寺。遂推令居前。垂示崇敬之迹。识知德望有归告之先见矣。时梁武崇信释门。宫阙恣其游践。主者以负扆南面域中一人。议以御坐之法唯天子所升。沙门一不沾预。藏闻之勃然厉色。即入金门上正殿踞法座抗声曰。贫道昔为吴中顾郎。尚不惭御榻。况复乃祖定光。金轮释子也。檀越若杀贫道即杀。不虑无受生之处。若付在尚方。狱中不妨行道。即拂衣而起。帝遂罢敕任从前法。斯跨略天子高岸释门。皆此类也。有野姥者。工相人也。为记吉凶百不失一。谓藏曰。法师聪辩盖世天下流名。但恨年命不长。可至三十一矣。时年二十有九。闻斯促报讲解顿息。竭精修道发大誓愿足不出门。遂探经藏得金刚般若。受持读诵毕命奉之。至所危暮年香汤洗浴净室诵经以待死至。俄而闻空中声曰。善男子。汝往年三十一者。是报尽期。由般若经力得倍寿矣。藏后出山试过前相者。乃大惊起曰。何因尚在世也。前见短寿之相。今了一无。沙门诚不可相矣。藏问。今得至几。答云。色相骨法年六十馀。藏曰。五十为命。已不为夭。况复过也。乃以由缘告之。相者欣服。竟以毕年辞世。终如相言。于是江左道俗。竞诵此经。多有徵应。乃至于今日有光大。感通屡结。逮梁大同中。敬重三宝利动昏心。浇波之俦。肆情下达。僧正宪网无施于过门。帝欲自御僧官维任法侣。敕主书遍令许者署名。于时盛哲无敢抗者。匿然投笔。后以疏闻藏。藏以笔横轹之告曰。佛法大海非俗人所知。帝览之不以介意。斯亦拒怀略万乘季代一人。而帝意弥盛。事将施行于世。虽藏后未同。而敕已先被。晚于华光殿设会。众僧大集。后藏方至。帝曰。比见僧尼多未诵习。白衣僧正不解科条。俗法治之伤于过重。弟子暇日欲自为白衣僧正亦依律立法。此虽是法师之事。然佛亦复付嘱国王。向来与诸僧共论。咸言不异。法师意旨如何。藏曰。陛下欲自临僧事。实光显正法。但僧尼多不如律。所愿垂慈矜恕此事为后。帝曰。弟子此意岂欲苦众僧耶。正谓俗愚过重。自可依律定之。法师乃令矜恕。此意何在。答曰。陛下诚欲降重从轻。但末代众僧难皆如律。故敢乞矜恕。帝曰。请问诸僧犯罪。佛法应治之不。答曰。窃以佛理深远教有出没。意谓亦治不治。帝曰。惟见付嘱国王治之。何处有不治之说。答曰。调达亲是其事。如来置之不治。帝曰。法师意谓。调达何人。答曰。调达乃诚不可测。夫示迹正欲显教。若不可不治。圣人何容示此。若一向治之。则众僧不立。一向不治亦复不立。帝动容追停前敕。诸僧震惧相率启请。帝曰。藏法师是大丈夫心。谓是则道是。言非则道非。致词宏大。不以形命相累。诸法师非大丈夫。意实不同言则不异。弟子向与藏法师硕诤。而诸法师默然无见助者。岂非意在不同耳。事遂获寝。藏出告诸徒属曰。国王欲以佛法为己任。乃是大士用心。然衣冠一家子弟十数。未必称意。况复众僧。五方混杂未易辩明。正须去其甚泰耳。且如来戒律布在世间。若能遵用足相纲理。僧正非但无益为损弘多。常欲劝令罢之。岂容赞成此事。或曰。理极如此。当万乘之怒何能夷然。藏笑曰。此实可畏。但吾年老。纵复荷旨附会。终不长生。然死本所不惜。故安之耳。后法云谓众曰。帝于义理之中未能相谢。一日之事真可愧服不久敕于彭城寺讲成实。听侣千馀。皆一时翘秀。学观荣之。又敕于慧轮殿讲波若经。别敕大德三十人预座。藏开释发趣各有清拔皆著私记拟后传习。天监末年春舍身大忏。招集道俗。并自讲金刚般若以为极悔。惟留衣钵。馀者倾尽一无遗馀。陈郡谢几卿。指挂衣竹戏曰。犹留此物尚有意耶。藏曰。身犹未灭意何由尽。而尚怀靖处托意山林。还居开善因不履世。时或敕会。乃上启辞曰。夙昔顾省心惑不调。欲依佛一语于空闲自制。而从缘流二十馀载。在乎少壮故可推斥。今既老病身心俱减。若复退一毫。便不堪自课。故愿言静处少自营卫。非敢傲世求名。非欲从闲自诞。是常人近情。惧前径之已迫耳。帝手敕喻曰。求空自闲依空入慧。高蹈养神实是胜乐。不违三乘。亦以随喜。惟别之际能无怅然。岐路赠言古人所重。犹劝法师。行无碍心。大悲为首方便利益。随时用舍不宜顿杜。以隔碍心行菩萨道无有是处。敕往反频。仍久之然持操不改。帝将受菩萨戒敕僧正牒老宿德望。时超正略牒法深慧约智藏三人。而帝意在于智者。仍取之矣。皇太子尤相敬接。将致北面之礼。肃恭虔往。朱轮徐动鸣笳启路。降尊下礼就而谒之。从遵戒范永为师傅。又请于寺讲大涅槃。亲临幄坐爰命咨质。朝贤时彦道俗盈堂。法筵之盛未之前闻。又于北阁更延谈论。皆叹曰。陪预胜席未曾有也。藏任吹虚舟真行平等。毁誉不动荣利未干。宴坐空闲毅然山立。虽神宇凝隔风韵清高。其应物也汲汲然如有不足。可谓望俨即温。君子之变者矣。自现处岩岫晦形人世。又于寺外山曲别立头陀之舍六所。并是茅茨容膝而已。皇太子闻而游览。各赋诗而返。其后章云。非曰乐逸游。意欲识箕颍。藏结心世表。常行忏悔。每于六时翘仰灵相。口云。理味深玄浅思斟酌自抱疑碍。恐乖圣意多僻。因而恳恻词泪俱发。尝宿灵曜寺。夜行暂用心。见有金光照曜。一室洞明。人问其故。答曰。此中奇妙未可得言。是旦遘疾至于大渐。帝及储君中使相望。四部白黑日夜参候。敕为建齐手制愿文。并继以医药。而天子不整。唯增不降。临终词色详正。遗言唯在弘法。以普通三年九月十日卒于寺房。春秋六十有五。敕葬独龙之山。赴送盈道同为建碑。坟所寺内各一。新安太守萧机制文。湘东王绎制铭。太子中庶子陈郡殷钧为立墓志。初藏常梦见金粟如来入室共谈执二麈尾。其一宝装。其一者素。留素者与藏。又徵士庐江何胤。居吴郡虎丘。遇一神僧。捉一函书云。有人来寄语顷失之。及开函视全不识其文词。后访魏僧云。是大庄严论中间两纸也。时人咸谓藏之所致。又彭城刘混之罪当从戮。藏时处后堂。为帝述四等义。外奏闻之。帝曰。今为国事不得道四等义如何。藏曰。言行乘机也。今机发而不中。失在何人。四等之举义非徒设。帝遂舍而不问。竟以获免。刘氏终亦不委斯由。其潜济益被率多如此。凡讲大小品涅槃般若法华十地金光明成实百论阿毗昙心等。各著义疏行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6 【介绍】: 名一作深,唐人避讳改。北魏宗室,鲜卑族,字智远。元嘉子。袭爵广阳王。孝明帝初,为肆州刺史,后为恒州刺史,在州贪污纳贿。坐淫乱事免官,以王还第。及破六韩拔陵起事,诏以北道大都督往征之,降附者颇众。旋鲜于修礼、杜洛周起事,渊为大都督往征,以军无斗志,退走定州,为刺史杨津所逐,渊逃走,为葛荣所执杀,追谥忠武。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简介
刘跻(470年-479年),初名智涣,字仲升,宋明帝刘彧第八子。
人物简介
简介
刘赞(470年-479年),本名刘智随,字仲敷,宋明帝刘彧第九子,母为徐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