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99,分100页显示  上一页  54  55  56  57  58  60  61  62  63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二智(三)
二智(四)
二智(五)
三智(二)
三智(三)
四智(二)
十智(二)
十种智明(二)
转识成智(二)
境智行三法
四智(三)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四相──智境四相
四智──罗汉四智
四光喻智
二智(三)
【佛学次第统编】
二智者:
一、如理智 为佛菩萨真谛之理之智也,或名根本智、无分别智、正体智、真智、实智。
二、如量智 为佛菩萨俗谛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遍智。
二智(四)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智:
一、如理智 谓诸佛菩萨以如实之智,彻见实际之理,妙极寂静,无增无减,是名如理智。
二、如量智 谓诸佛菩萨究竟通达一切境界,若见众生乖于理智,则成生死,若见众生称于理智,则得涅槃,是名如量智。
二智(五)
【佛学次第统编】
摄大乘论云二智:
一、根本智 根本智亦名无分别智,谓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法,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二、后得智 谓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
三智(二)
【佛学次第统编】
观音玄义云三智:
一、一切智 谓于一切内法内明,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
二、道种智 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
三、一切种智 谓能以一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是名一切种智,即佛之智也。
又一、一切智乃知一切法之总相者。二、道种智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三、一切种智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三智(三)
【佛学次第统编】
楞伽经云三智:
一、世间智 谓凡夫外道之智也。凡夫外道等,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是名世间智。
二、出世间智 谓声闻缘觉之智也。声闻缘觉,以一切智,修四谛行,而能出离世间,是名出世间智。
三、出世间上上智 谓佛菩萨之智也。由佛菩萨观察一切诸法寂静之相,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是名出世间上上智。
四智(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四无碍智:谓菩萨于此四法,智慧明了,通达无滞,故名四无碍智。以其辩说融通,亦名四无碍辩。
一、义无碍智 谓菩萨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名义无碍智。
二、法无碍智 谓菩萨通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名法无碍智。
三、辞无碍智 谓菩萨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辩说无滞,故名辞无碍智。
四、乐说无碍智 谓菩萨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故名乐说无碍智。
十智(二)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云十种智:十种智者,即三世诸佛一切种智也。如来为令一切菩萨,应当修学,而自得开解也。
一、三世智 谓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法,皆悉通达,圆明显了,是名三世智。
二、佛法智 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觉法自性,善出世间现诸威仪,说法度生,是名佛法智。
三、法界无碍智 谓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性分交彻,互不相碍,是名法界无碍智。
四、法界无边智 谓知众生色心诸法,即是法界,充遍一切世间,无有边际,是名法界无边智。
五、充满一切世间智 谓如来从定而起广大妙用,遍满世间,无不照了,是名充满一切世间智。
六、普照一切世间智 谓如来有大智慧光明,普能照了无量世界,是名普照一切世间智。
七、住持一切世界智 谓如来有大神力,住持世界,知诸众生机器大小而摄化之,是名住持一切世界智。
八、知一切众生智 谓如来知所化一切众生,善恶因缘,皆悉明了,是名知一切众生智。
九、知一切法智 谓如来既知所化众生,亦复了知能化诸法,是名知一切法智。
十、知无边诸佛智 谓如来知无边诸佛,出现世间,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之事,悉能照了,是名知无边诸佛智。
十种智明(二)
【佛学次第统编】
前为离世间品之所说,又十明品之所说十种智明:
一、善知他心智明。
二、无碍天眼智明。
三、深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
四、深入未来际劫智明。
五、无碍清净天耳智明。
六、安住无畏神力智明。
七、分别一切言音智明。
八、出生无量阿僧祗色身庄严智明。
九、一切诸法真实智明。
十、一切诸法灭定智明。
转识成智(二)
【佛学次第统编】
教乘法数云:「转八识成四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相宗云:「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移。」约自行化他说也。六即见思,七乃尘沙,即自行先破,眼耳鼻舌身为五识。第八无明识,自行三惑既尽,复起化他之用,故云果上移也。
境智行三法
【佛学次第统编】
天台所立迹门十妙中之三法妙,即三轨也。以三法可为轨范,故名三轨:
一、真性轨 无虚伪谓为真,不改谓为性,指真如实相之本体也。
二、观照轨 指观达真性之智慧也。
三、资成轨 指资助观照之智,而使开发真性之万行也。
是如次第,有境智行三者。此三轨不一不异,不纵不横,如伊字之三点,首罗之三目,故名三法妙,以此三轨类,通一切三法,故名三轨之法门。
四智(三)
【佛学次第统编】
唯识论云:「云何四智相应心品。」
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 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满。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 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 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之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 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此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心品如次而得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俗语佛源】
禅宗用语,说明人的智慧因阅历而增加。佛教既主张万法唯心,也极重视实践的验證,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僧云:『不因一事,不长一智。』」宋·悟明《联灯会要》卷十八:「老赵州十八以上便解破家散宅,徒为戏论,虽然如是,不因一事,不长一智。」也作「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红楼梦》第六四回:「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支问著我了。」又如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四章:「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一个人多一次经验,才会多明白一个环境的意义。」(李明权)
四相──智境四相
【三藏法数】
(出圆觉经略疏)
谓于有所證取之心,迤逦浅深,有此四相之异,故后之三相,皆因我相根本而立,与金刚般若四相所言不同,盖彼于迷妄之心,执为四相故也。
〔一、我相〕,我相者,谓众生于涅槃之理,心有所證,而其有所證取之心,执著不忘,认之为我,名为我相。经云:是故證取方现我体。是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人相〕,人相者,比前我相已进一步,虽不复认證为我,而犹存悟我之心,名为人相。经云:悟己超过一切證者,名为人相。是也。
〔三、众生相〕,众生相者,比前人相已进一步,谓虽已超过我人之相,犹存了證了悟之心,名众生相。经云:但诸众生,了證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是也。
〔四、寿命相〕,寿命相者,比前众生相已进一步,谓心照清净,于前众生相中,所存了悟之心,虽已觉知超过,然犹存能觉之知,如彼命根,潜续于内,名寿命相。经云:觉所了者,不离尘故。是也。(不离尘者,谓此览(编者注:「览」疑是「觉」)了之心,不离妄尘故也。)
四智──罗汉四智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我生已尽〕,谓阿罗汉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死,故云我生已尽。(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梵行已立〕,梵行即净行也。谓阿罗汉由戒定慧之行,成就得證此果,故云梵行已立。
〔三、所作已办〕,谓阿罗汉本求出离三界,修诸梵行,生死既尽,梵行既立,故云所作已办。
〔四、不受后有〕,谓阿罗汉生死惑业既尽,更不受后世之身,故云不受后有。
四光喻智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并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日光喻佛智〕,谓日光照世,无幽不烛,以喻佛之智慧,无事不了,无理不照,故云日光喻佛智。
〔二、月光喻菩萨智〕,谓月之光明,有亏有盈,以喻菩萨虽具智慧,而惑业尚未尽断,则其智慧或亏或明,故云月光喻菩萨智。
〔三、星光喻缘觉智〕,谓星虽有光,其照不远,以喻缘觉之人,虽观十二因缘,悟真空理,而于中道深远之义,不能明了,故云星光喻缘觉智。(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四、萤光喻声闻智〕,谓萤火之光,只能自照,不能照物。以喻声闻之人,虽观四谛悟真空理,只能自度,不能度人。故云萤光喻声闻智。(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