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王族。本太原。寓居陕服童子依荆州长沙寺禅坊。沙门法京隶业。既落发禀戒。厉操敦行。负帙杨辇造建邺龙光僧绰。以进慧学。踰纪三藏克通。梁建安侯萧正立。造普明寺。请居之。时禅师慧湛。方以定学。匡领徒属。遂咨询其秘要焉。乃历名山。养志弘道。后复遇沙门道会于龙盘。而开决其妙。则四威仪中不离正受。住开善寺。毕志泉石。寂默自怡。至老无竞于世。以太建三年十二月一日终。寿七十七。葬独龙山。沙门慧皓树碑。五兵尚书萧济铭。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智远。姓王族。本太原寓居陕服。幼而聪颖早悟非常。居荆州长沙寺禅坊。为法京沙门之弟子也。卓然独立靖记玄心。至于戒年清洁逾厉而慧业未深。遥想扬辇遂负[袌-包+矢]沿波达于建业。龙光僧绰一代英雄。乃肆心仰旨专门受教。学逾一纪。解通三藏。梁建安侯萧正立。务兼内外兼弘孔释。造普明寺请远居之。以伸供养之志也。有慧湛禅师。定品惟深晚学宗领。遂具受秘法咨质玄观。定水既澄慧门宜敞。及研习大乘洞其根叶。又历名山养志弘道。与沙门道会同集龙盘。夙昔素心一期开决。因住开善毕志山泉。城阙不窥世华无涉。守静自怡年老无舍。以陈太建三年十二月一日旦。终于此寺禅坊。时年七十有七。遗旨不令哭。奄如入定。乃窆于独龙之山。新安寺沙门慧皓曰。吾与伊人早同法门久禀戒道。叹法桥之忽坏痛宝舟之已沈。乃率庸才仰传实德。五兵尚书萧济。鸿才硕学行洁名高为之铭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9—528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智通。初除安成国世子。袭封安成郡王。历任会稽太守、湘州刺史。博学强记,好弄,尚力。在州专意聚敛,无治绩,频被案劾。所著诗赋数千言,元帝集而序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彭城人,字孝智。刘孺弟。通《老》、《》。任中书郎。以服母丧至孝闻名。梁武帝数省视之。服阕,除尚书左丞。为官清正,无所私。姊夫御史中丞褚湮,从兄吏部郎刘孝绰,在职颇通赃货,览劾奏,并免官。后出为始兴内史,治郡尤励清节。
修景智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庐陵人。萧颖达佐萧衍起事,其弟萧颖孚自京师出亡,景智潜引与之归,至庐陵,与宗人灵祐等聚众起兵屯西昌药山湖。后兵败,不知所终。
阴智伯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武威姑臧人。晋末迁家南平。与萧衍邻居,少相友善,情好甚密。衍有求索,均能供给。梁朝建,官至梁、秦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7 【介绍】: 南朝陈沛国相人。本名师智,避梁敬帝萧方智讳改。博涉书史,工文笔,台阁故事,多所详悉。梁时为王府参军,梁敬帝绍泰初,陈霸先入辅,以为中书舍人,掌诏诰。助杀敬帝。陈武帝时仍为中书舍人。武帝死,衣服吉凶之制,朝臣共议不能决,均从师知议。陈文帝时,奉命撰《起居注》十卷。废帝时,陈顼(宣帝)入辅,师知遣舍人殷不佞矫诏令陈顼还东府,事觉,被杀。
全陈文·卷十五
师知,沛国相人。仕梁历王府参军。绍泰初,为中书舍人。入陈,至文帝即位,迁鸿胪卿。天嘉初,坐事免,寻复为中书舍人,光大元年,矫诏令安成王还东府,事觉,下北狱赐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8—553 【介绍】: 即梁武陵王。字世询,别字大智。南朝梁武帝第八子。武帝天监十三年封武陵王,历任宁远将军,扬州、益州刺史。太清中,侯景乱,纪不赴援。武帝死,称帝于蜀。武帝太清五年,以讨景为名,率军东下,将图荆陕。至西陵峡,与江陵各军相持。时元帝已即位,求西魏援助,西魏遣军攻蜀,纪未至江陵,后方已失,兵败,为元帝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9—599 【介绍】: 南朝陈僧。丹阳人,俗姓陶。专攻律学,住扬都奉诚寺。陈宣帝时敕受大律都,僧尼从之受戒者达三千余众。著有《律义疏》、《羯磨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姓陶氏。丹阳人。母齐中书阮韬女。文始在娠。梦梵僧以松枝授之曰。与汝子男。为麈尾。及生。骨气视他有异。年十五。师宝田寺沙门智成。受具之后。即依奉诚僧辩。学十诵。复归大明彖公下。通练诸部。梁大同七年。诏于光业寺。首开律藏。以灵味瓦棺等寺奏请也。时陈郡殷钧为檀越。听众二百。成规肃然。属梁季。祸难荐作。乃避地闽中。而僧宗法准皆执卷请益。真谛三藏亦同止晋安。故讲译交会。而法门增气矣。屠沽变业。渔猎革心。内众资身之具。于是备焉。逮陈氏有国。徒侣益进。宣帝尝用兵淮淝。诏僧尼餫饟。以纾民力。文因谏曰。君子以礼义为国。而役及出世逃俗之士。岂礼义哉。且启敌人觊觎之心。陛下今日宁欲以效宇文之酷乎。宇文之废灭三宝。是自废灭也。祚促禄穷。行当见之。乃停罢前诏。尚书令济阳江总尤忻慕。阅旬日辄造房访道。隋兴宪章颓弛。仍赖文以振励云。玺书为褒勉。前后州将皆尊仰。年德。脩敬罔怠。柱国武山公郭衍。每躬𢹂妻子。诣寺斋会。请敷畅。负笈来受。动盈千数。开皇十九年。二月二十日。终。于所住寺。寿九十一。窆寺之南山东垄。直辩律师墓。平生讲十诵。八十五遍。大小乘戒心羯磨等。二十馀遍。金光遗教等。各有差。著律义疏十二卷。羯磨疏四卷。菩萨戒疏两卷。弟子得戒者。三千馀人。得法者则道志法成为拔萃。昔文梦。钓海获二大鱼。心独异之。以询建初琼上人。琼曰斯吉兆也。后必有二龙。传公业者。志才解优美。太尉晋王礼敬之。待为家僧。仁寿间。慧日道场释法论。为文树碑。以表其墓。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释智文。姓陶。丹阳人。母齐中书完韬女也。怀文之始梦睹梵僧。把松枝而授曰。尔后诞男与为麈尾。及文生也卓异恒伦。志学之年依宝田智成。以为师傅。既受具后专讲玄津。以戒足分为五乘。律检开成七众。岂止通衢生死。亦乃组辔道场。义须先精方符佛意。值奉诚僧辩。威德冠众解行高物。传业之盛独步江表。推其领袖则大明彖公。文初依辩学。后归彖下。十诵诸部罔弗通练。以梁大同七年。灵味凡官诸寺启敕。请文于光业寺。首开律藏。陈郡殷均为之檀越。故使相趋常听二百许人。属梁末祸难。乃避地于闽下。复光岭表。时僧宗法准。知名后进。皆执卷请益。又与真谛同止晋安。故得讲译都会交映法门。边俗信心于斯风革。酒家毁其柞器。渔者焚其罟网。僧尼什物于是备焉。有陈驭宇江海廓清。讲授门徒弥繁梁季。宣帝命旅剋有准淝。一战不功千金日丧。转输运力遂倩众僧。文深护正法不惧严诛。乃格词曰。圣上诚异宇文废灭三宝。君子为国必在礼义。岂宜以胜福田为胥下之役。非止延敌轻汉。亦恐致罪尤深。有敕许焉。事即停寝。尔后凡所详奏莫非允惬。理众摈罚咸符时要。尚书令济阳江总。𡺍道造房无爽旬月。是知学而有禄德必有邻。法位宜升众望悦矣。大隋革运别降纶言。既屏僧司宪章律府。大军之后荆棘攸生。十滥六群滋彰江表。文又案法澄剪。寻得无声深。可谓少壮免白发之妖。稊莠绝青田之秽矣。前后州将。甫及下车。皆尊仰年德罕不修敬。柱国武山公郭衍。祇敬倍常。躬携妻子到寺檀舍。盛设法斋请敷律题。抑扬剖析有克壮之姿。听侣千馀罔不嗟服。以开皇十九年二月二十日。迁于住寺。春秋九十有一。即窆寺之南山东垄。与辩律师墓相望。自文之据道也器宇刚物风范肃人。戒品圆净处断明白。然剖折章句词省义富。众家修撰罕有能出其右者。又金陵军火遗烬莫留。乃誓志葺治惟新旧趾。讲十诵八十五遍。大小乘戒心羯磨等二十馀遍。金光遗教等各有差焉。著律义疏十二卷。羯磨疏四卷。菩萨戒疏两卷。学门传贵以为口实。僧尼从受戒者三千馀人。学士分讲者。则宝定慧峙慧巘智升慧觉等。惟道志法成。双美竹箭拥徒建业。文昔梦泛舟海钓获二大鱼。心甚异之。及于东安寺讲。麈尾才振两峰俱落。深怪其事。以询建初琼上。乃曰。斯告之先见。必有二龙传公讲者。其言果矣。志名解最优。大尉晋王。家僧礼待。以仁寿之岁。志为树碑内。慧日道场释法论为文。
萧撝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73 【介绍】: 北周人,南朝梁宗室,字智遐。萧秀子。年十二,入国学,博览经史,雅好属文。侯景作乱,萧纪称帝,撝任益州刺史,守成都。西魏军攻蜀,撝以城降,任侍中。入周,参与麟趾殿校定经史。出为上州刺史,为政仁恕。后于露门学为文学博士,官至少傅。善草隶,通算数医方。有集已佚。
全后周文·卷十九
撝字智遐,兰陵人,梁武帝弟安成王秀之子,封永丰县侯,历给事中、太子洗马、中舍人、黄门侍郎,出为宁远将军、宋宁、宋兴二郡守;转轻车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守。武陵王纪承制,授使持节、忠武将军,迁平北将军、散骑常侍,领益州刺史,及称尊号,附付中、中书令,封秦郡王。纪东下,以为征西大将军、都督益梁等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守成都,兵败,降于魏。授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归善县公。周受禅,进爵黄台郡公。武帝即位,授礼部中大夫,出为上州刺史,入为文学博士。天和末授少保,后转少傅,改封蔡阳郡公,建德二年卒,赠益州刺史,谥曰襄,有《集》十卷。
魏玄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任城人,字僧智。北魏节闵帝普泰中除奉朝请。孝武西迁,率乡兵以拒东魏。宇文泰手书劳之,除洛阳令,封广宗县子。嗣是屡著战功。入北周,孝闵帝即位,进爵为伯。武帝时,从尉迟迥围洛阳,击败东魏洛州刺史独孤永业,力挫北齐将斛律明月。历熊、和两州刺史。进爵为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8—568 【介绍】: 南朝陈时僧。江都人,俗姓曹。初与法泰等同往广州奉祈真谛。恺以实学且能撰文,乃与真谛对译《摄论》,阅七月,文疏并成。后又对译《俱舍论》,仅十月,而成文疏八十三卷。陈废帝光大二年,于智慧寺开讲《俱舍论》,至八月讲未毕卒。
全梁文·卷七十四
智恺,扬州人,梁末之岭南。
释智旷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王氏。其先太原人。后父其自徐迁荆。遂占藉焉。始其母之孕旷也。梦浴水中。有童子乘宝船投其怀。以觉。生而敏慧端介。有操守。太清初。丧乱相继。尝起兵东征旷方壮勇。应募克卒伍。沦陷不复振。由是寝世虚假。而婚娶悉谢绝。初谋脱俗。而巾褐辈。诱以神仙曰。必先受符箓而次陈章醮。旷曰。然则可得道乎。答曰。箓以护身。章以招货。得道则未也。旷曰。敢问所以得道者。乃示以辟谷法。曰能如是仅七日虽飞升玉清可也。于是七日不食。无所验。曰汝犹饮水耳。断水七日无验。曰汝夜眠耳。危坐七日。复无验。卒弃去。从沙门受五戒。为佛弟子。而潜脩密證。稍著神异。江陵张诠再世目盲旷谓曰。汝家冢内有古井。而柩适塞之。今能移置其冢。而使井复为人用。则免矣。从其言果然。 又谓涧有古钟可掘也。掘之得钟不诬。仁州刺史以为惑众。鞭其脊百而囚之。容不之惨。肤不之裂。狱卒试以八尺大械。且捶其膝。傍观者意。其必碎骨断筋。而扪视之。略无痕。吏戏绝其馈饷。虽久未尝见馁色。然往往逢之市肆中。而狱系则自若也。大定三年。从狱中。乞草屩曰。今夜当急行。吏卒疑以为逃。夜半城中火。百姓迁避争郭门出不及。而死者七千人。旷领二百囚。行间道。曾莫知也。既薙落进具。年已四十矣。即行头陀于州北之四圣山曰。此福德地。且宜天子所安置。顷之檀施云委。歘成华构。即今之开圣寺是也。宣明二年。显平二陵皆近寺。则所谓福德地尤信。尝沮夏水。彼岸虚舟自能随呼而至。遂以济。众愈益讶之。旷戒勿复传。及脩治成阳佛迹寺寺有耕牛。将产而犊难下。母牛且死。僧知事以告。旷曰。犊前生。此寺居士也。以窃常住物来偿耳。然其头之伸缩而不易出者。以羞故也。于母则无相害意。因执炉临阑。呵责遽生。以开皇二十年九月二十四日。无疾而终。寿七十有五。终之时天香盆室。音乐弥空。隐然若向西南方去者。未卒之二年。每云吾脾痛复预言身后事。忽问律师云。阿那含人有疾否。律师未知所答。自答曰。报身法尔。既卒。手屈三指。仁寿元年。永济寺僧法贵死。而复苏曰。见阎王正值旷乘宫殿自空下。罪人喜曰。三果圣人。来救我等矣。则旷之登三果信矣。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智旷。姓王。本族太原。中居徐部。厥考后住荆州新丰县。母初将孕。梦入流浴。童子乘宝船来投。便觉有娠。及生长。敏而重行。梁太清初。丧乱无像。元帝当辟。旷少勇壮招募壮士随军东行。未几沦陷。深悟虚假。遂不婚娶专求离俗。初值巾褐。诱以神仙。先受符箓次陈章醮。便问。此术能致道乎。答曰。箓既护身。章亦招货。旷曰。斯乃保兹苦器。便名道耶。又请度世法。乃示断粒。必到玉清。七日便飞。至期不应。道士曰。尔犹饮水。致无有赴。次更七日口绝水饮。道士又曰。尔夜尚眠。致无感耳。又更七日常坐不卧。三期屡满。靡剋升天。而气力休强。远近惊异。后值高僧。授戒为佛弟子。德行动人。渐示潜迹。江陵张诠者。二世眼盲。旷曰。尔家塳内棺枕古井。移坟开甃。必获禳焉。因即随言。瞽者见道请求剃落。众咸惮之。便伐薪施僧。空闲静虑。又言。涧有古钟。可掘出悬寺。仁州刺史谓为诡惑。鞭背百下无惨无破。便送出台。拘在尚方。有力者试以八尺械悬来捶膝。傍观谓言糜碎。而旷容既无挠肉亦无痕。狱吏云。承居士能忍饥。便绝食七日。身色如故。市衢见行。验狱犹有。方委分身。梁宣大定三年。从人乞草屩。今夜当急行。及三更合城火发。四门出人。不泄烧杀七千。旷在狱。引囚二百安步而出。年将不惑。始蒙剃落。进戒以后。头陀州北四望山。去此地福德方安天子。去城六十猛兽所屯。初止以后驰弭床侧。每夕山隅四灯同照。士俗云赴奄成华寺。后宣明二年。平显二陵皆在寺前验于往矣至于梁元覆败王琳上迫。后梁国移并预表莂。有一宰鸭而为斋者。鸭神夜告便曰。何有杀牲而充净供。自尔便断。曾度夏水。徒侣数十。欲住不可欲去无从。前岸两船无人将至。旷笑而举声呼之。船自截流直到。遂因济水。诫以勿传。又于咸阳造佛迹寺。有牛产犊。出首还隐。已过信次。母将离弋。僧告旷无恻。答曰。此犊是寺居士。侵用僧物。今来偿债。其羞不出。牛母无他。因执炉呵诫犊子。疾当偿报。何耻生乎。应言便出。故神异冥徵不可备载。以开皇二十年九月二十四日。终于四望开圣寺。春秋七十有五。自剋终期天香满室。合寺音乐西南而去。未亡二年。预云终事。示如脾痛。问律师曰。阿那含人亦有疾不。未答间自云。报身法然。及迁神后手屈三指。仁寿元年。永济寺僧法贵。死而又稣。见阎罗王。放还正值旷乘宫殿自空直下。罪人喜曰。三果圣僧来救我等。所造八寺咸有灵奇。或涌飞泉。时降佛迹。随慧日道场法论备见若人为之碑颂。广彰德行。
神僧传·卷第五
释智旷。姓王氏。初母将孕。梦入流浴。童子乘宝船来投便觉有娠。及生长敏而重行。梁末为壮士。后离俗从道学长生术。及值高僧授戒为佛弟子。德行动人渐示潜迹。江陵张诠者二世眼盲。旷曰。尔家冢内棺枕古井。移坟开甃必获禳焉。因即随言瞽者见道。请求剃落。众咸惮之。便伐薪施僧空闲静虑。又言。涧有古钟可掘出悬寺。仁州刺史谓为诡惑。鞭背百下无惨无破。便送出台拘在尚方。有力者试以八尺械悬来捶膝。傍观谓言糜碎。而旷容既无挠肉亦无痕狱吏云。承居士能忍饥。便绝食七日。身色如故市衢见行验狱犹有。方信分身。大定三年从人乞草屩。今夜当急行。及三更合城火发。四门出人不泄。烧杀七千。旷在狱引囚二百安步而出。年将不惑始蒙剃落。进戒以后头陀。蛇弭床侧。每夕山隅四灯同照。士俗云赴奄成华寺。有一宰鸭而为斋者。鸭神夜告便曰。何有杀牲而充净供。自尔便断。曾度夏水徒侣数十欲住不可欲去无从。前岸两船无人将至。旷笑而举声呼之。船自截流直到。遂因济水。诫以勿传。又于咸阳造佛迹寺。有牛产犊出首还隐。已过信次母将亡。僧告旷知恻。答曰。此犊是寺居士。侵用僧物今来偿债。其羞不出牛母无他。因执炉呵戒犊子。疾当偿报何耻生乎。应言便出。神异冥徵不可备载。以开皇二十九年九月二十四日终于四望开圣寺。自剋终期。天香满室。合寺音乐。西南而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南阳湖阳人,字智烈。出身将门,少习武善射。梁侯景之乱,毅率兵从援台城,又从讨河东王萧誉,以战功历官右中郎将,封夷道县伯。陈武帝即位,与弟樊猛举兵应王琳反陈,琳败奔北齐,侯瑱遣使招毅归陈。后从讨巴、湘,攻广陵,破北齐军。陈宣帝太建十三年,以数立战功,累迁荆州刺史。陈后主即位,改封逍遥郡公。入隋卒。
僧智锴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3—610 【介绍】: 隋僧。洪州豫章人,俗姓夏侯。少出家于扬州兴皇寺,初习三论。文帝开皇十五年,遇天台智顗,遂专习禅法,特有念力。又善外学,文笔史籍,皆有所长。晚住庐山大林精舍,专修定业,历二十余载,足不出山。文帝召之,辞疾不赴。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豫章夏侯氏也。早年依朗公。讲五论于扬州兴皇寺。开皇十五年。学究禅法于天台顗公。念力特盛。顗叹重之。顷焉讲涅槃法华十诵律等。又善外学。长于著述。晚归庐山。缮治大林西林二寺。然卒守志大林者。阅二十年。隋文帝向风归敬。诏弗起。俄豫章檀信。踵山舍请讲。以老病辞曰。吾丘壑人也。当死丘壑。岂复死城市间哉。未几本郡善类强之。不获已而行。俄尔灭。然而城市之死。终莫能免。命也夫。即大业六年六月也。寿七十八。奉全身石室中。颜色略不摧变。至今如生。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 习禅篇之二
释智锴。姓夏侯。豫章人。少出家在杨州兴皇寺。听朗公讲三论。善受玄文。有名当日。开皇十五年遇天台顗公。修习禅法特有念力。顗叹重之。晚讲涅槃法华及十诵律。弘敷之盛见重于时。又善外学。文笔史籍弥是所长。晚住庐山造大林精舍。缔构伊始并是营综。末又治西林寺。两处监护皆终其事。然守志大林。二十馀载足不下山。常修定业。隋文重之。下敕追召。称疾不赴。后豫章请讲。苦违不往。云吾意终山舍。岂死城邑。道俗虔请。不获志而临之。未几遂卒于州治之寺。时以为知命也。春秋七十有八。即大业六年六月也。气属炎热。而加坐如生。接还庐阜形不摧变。都无臭腐反有异香。道俗叹讶。遂缄于石室。至今如初焉。
僧智舜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3—604 【介绍】: 隋僧。赵州人。俗姓孟。少习儒业,博览典籍,工书善说。后厌世出家,师事云门僧稠。习禅定而时或有妄念,乃以锥刺股,由是内彻外化,尘庐不入。辞师入赞皇山,山中猎者感其化,舍其业而从智舜习道。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生赵州大陆孟氏。少为书主。博通竹素。工书善说。庠序之人附焉。年馀二十。厌世出家。事云门稠公。性乐幽隐。一志定业。居白鹿十载。常有灵祇阴赞。或动身衣。或现声相。白服丈馀。绕院巡警。后居赞皇许亭山。独与沙门昙询依倚四年。而其他有资给者。则谢绝无所受。且悲悯物类。一雉尝为猎者所窘。飞入其庐。而苦劝猎者放之。终不听。因持雉去。舜即割耳使遗之。以感动其心。而猎者遂投弓解鹰。从舜脩习。而近归远慕。杀生之酷。为屏绝。然操行尤谨。深僻无人。则以火净发。稍昏则引锥刺股。御疏茹粝。昼夜鞭策。抚收冻馁。常自空匮。晏如也。所亲化之依以练心者十人。仁寿四年正月二十日。以气疾。终于元氏悬屈领之禅坊。年七十二。葬禅坊之侧。已而或窃徙以葬之房子县界嶂洪山云。更三年后。发而焚之。以起白塔。盖界嶂洪山之名。以舜故斯重矣。开皇十年尝诏曰。皇帝敬问。赵州房子界嶂洪山。南谷旧禅房寺智舜禅师。冬日极寒。禅师道体清胜。教导苍生。蚤使成就。胜甚嘉焉。朕统在兆民之上。弘护正法。夙夜无怠。今遣开府卢元寿。往宣指意。并送香物。如别诏。时刺史杨达。以舜素无名闻。而踪靡定。乃漫系名果愿寺。以承诏旨。舜亦避谢不赴。弟子智赞能继其绪。虽屡徵聘。终贲林泉。燕寂之馀。尤究志于摄论涅槃 。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 习禅篇之二
释智舜。俗姓孟。赵州大陆人。少为书生。博通丘索工书善说。庠序附焉。年二十馀。厌世出家。事云门稠公居于白鹿。始末十载。常乐幽隐不事嚣杂。才有昏情便有灵祇相诫。或动身衣。或有声相。又现白服。形量丈馀绕院相警。往往非一。尝与沙门昙询。同修念定经于四年。后北游赞皇许亭山。依倚结业声绩及远。有资其道供者。便权避之。遂经纪载不须资待。又猎者逐雉飞入舜房。苦加劝勉终不肯止。遂将雉去。情不忍此。因割耳遗之。感舜苦谏。便投弓解鹰。从舜请道渐学经义。于是课笃数村舍其猎业。斯则仁济之诚也。后专习道观不务有缘。妄心卒起不可禁者。即刺股流血。或抱石巡塔。须臾不逸其虑也。故髀上刺处。班駮如铺锦焉。其翘励之操。同伍诚不共矣。处山积岁剪剃无人。便以火烧发。弊服遗食屡结寒炎。度景分功无忘造次。性少贪恼手不执财。每见贫馁泪垂盈面。或解衣以给。或割口以施。由此内撤外化。所亲之中。见其弥敬十人出家。并依舜行。练心节量。踵武扬风。后年疾既侵身力斯尽。常令人称念。系想净方。遂终于老。末感气疾忽增。十有五日。励念如初。卒于元氏县屈岭禅坊。时年七十有二。即仁寿四年正月二十日也。初葬于终所山侧。后房子县界嶂洪山民。素重舜道。夜偷尸柩瘗于岩中。及往追觅皆藏其所。三年之后开示焚之起白塔于崖上。自舜之入道精厉其诚。昔处儒宗颇自矜伐。忽因旬假得不净观。肠腑流外惊厌叵陈。所见馀人例皆不净内溢。乃就稠师具蒙印旨。为云门官供当拟是难。因就静山晓夕通业。不隶公名不行公寺。而内德潜运远闻帝阙。开皇十年下诏曰。皇帝敬问赵州房子界嶂洪山南谷旧禅房寺智舜禅师。冬日极寒。禅师道体清胜。教导苍生。使早成就。朕甚嘉焉。朕统在兆民之上。弘护正法夙夜无怠。今遣上开府卢元寿。指宣往意。并送香物如别。时赵州刺史杨达。以舜无公贯素绝名问。依敕散下方始知之。乃为系名同果寺。用承诏旨而舜亦不临赴。山民为之起寺。三处交络四方闻造。欣斯念定。而莫堪其精到。不久还返。斯勇猛之诚不可例也。每于冬初化诸缘集。多办复贮之衣。就施狱囚。春秋二时方等行道。馀则加坐幽林。块然不寐及登耳顺心用力疲。转读藏经凡得四遍。左手执卷右手执烛十宿五宿目不曾敛。佛名赞德诵阅如流。昏昼六时礼忏终化。有弟子智赞。幼奉清诲长悟玄理。摄论涅槃是所综博。今住蓝田化感寺。承习禅慧荣其光绪。比多徵引终遁林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