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智慧广大,包含诸法故曰藏。五教章上曰:「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毗卢遮那智藏大海。」宗镜录十八曰:「一切众生自心处内有八瓣,和合成莲华,此莲华中有正遍知海,是名毗卢遮那智藏,亦名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又】(人名)不空三藏之讳。贞元释教目录十五曰:「大辩正大广智不空三藏和上者,南天竺执师子国人也,法讳智藏,号不空金刚。」
【佛学常见辞汇】
智慧广大,含藏一切诸法。
(术语)智慧广大,包含诸法故曰藏。五教章上曰:「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毗卢遮那智藏大海。」宗镜录十八曰:「一切众生自心处内有八瓣,和合成莲华,此莲华中有正遍知海,是名毗卢遮那智藏,亦名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又】(人名)不空三藏之讳。贞元释教目录十五曰:「大辩正大广智不空三藏和上者,南天竺执师子国人也,法讳智藏,号不空金刚。」
【佛学常见辞汇】
智慧广大,含藏一切诸法。
智藏海
【佛学大辞典】
(譬喻)智藏之深广,譬如海也。宗镜录二十八曰:「毗卢遮那智藏海。」
【佛学常见辞汇】
(喻)智藏深广如海。
(譬喻)智藏之深广,譬如海也。宗镜录二十八曰:「毗卢遮那智藏海。」
【佛学常见辞汇】
(喻)智藏深广如海。
智断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智德与断德也。照了真理曰智德,断尽烦恼曰断德。即菩提与涅槃也。往生论注上曰:「论智则义无不达,语断则习气无馀,智断具足,能利世间。」
【佛学常见辞汇】
智德与断德。明白真理名智德,断尽烦恼名断德,亦即菩提与涅槃。
【三藏法数】
智能照理,断能断惑。即果上所显智、断二德也。智德即般若,断德即解脱,亦涅槃也。前明缘了,是却讨因源;此明智断,是顺论究竟。所谓始则起自了因,终至菩提大智;始则起自缘因,终至涅槃断德。若入涅槃,众行梵息,故居第十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却讨者,却退也,谓从果德之中,却退推讨因德之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术语)智德与断德也。照了真理曰智德,断尽烦恼曰断德。即菩提与涅槃也。往生论注上曰:「论智则义无不达,语断则习气无馀,智断具足,能利世间。」
【佛学常见辞汇】
智德与断德。明白真理名智德,断尽烦恼名断德,亦即菩提与涅槃。
【三藏法数】
智能照理,断能断惑。即果上所显智、断二德也。智德即般若,断德即解脱,亦涅槃也。前明缘了,是却讨因源;此明智断,是顺论究竟。所谓始则起自了因,终至菩提大智;始则起自缘因,终至涅槃断德。若入涅槃,众行梵息,故居第十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却讨者,却退也,谓从果德之中,却退推讨因德之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智类道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忍,十六心之一。将得道类智前时所起之忍可决定也。
(术语)八忍,十六心之一。将得道类智前时所起之忍可决定也。
智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智与愿也,又智之愿也,达于实相之理之智慧所发之大悲弘愿也。
(术语)智与愿也,又智之愿也,达于实相之理之智慧所发之大悲弘愿也。
智愿海
【佛学大辞典】
(譬喻)智愿之深广譬如海也。礼赞初夜偈曰:「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
(譬喻)智愿之深广譬如海也。礼赞初夜偈曰:「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
智顗
【佛学大辞典】
(人名)天台大师,名智顗,字德安,姓陈氏,其母梦吞白鼠而生师。卜者曰:白鼠者,龙所化也。七岁,喜往伽蓝,僧口授普门品,一遍成诵。十八岁就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岁受具。初从慧旷学律,兼通方等诸经。陈文帝元嘉元年时,思禅师止光州大苏山,师往顶拜。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逐,今复来也。即示以普贤道场法,说法华四安乐行。师日夜自励,经二七日诵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而入定,照了法华。思叹曰:非汝不證,非我不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所发功德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师千群万众亦不能穷汝辩,当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陈光大元年同法喜等二十七人初至陈都金陵,时年三十。大建元年仪同三司沈君理请居瓦官寺,讲法华,乃一夏九月谈经玄义。止瓦官前后八载,讲大智度论,说次第禅门。陈大建七年秋九月始入天台安居佛陇。九年二月帝诏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遂创伽蓝,十年五月左仆射徐陵奏于朝,赐修禅寺之号。陈少主数数遣使请师于金陵,师出,止于金陵灵超寺,讲释论及仁王般若于太极殿,后移光宅寺。金陵既败,师往憩于庐山,隋开皇十一年晋王镇建康(即金陵),遣使奉迎,师曰:我与晋王有宿缘,直赴之。此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总管府金城殿设千僧斋受菩萨戒,师谓王曰:大王纡遵圣戒,可名总持。王赞师曰:大师传佛法灯,宜称智者。十二年师至荆州,为报地恩于当阳县玉泉山建立精舍,赐额云一音,重改玉泉。十三年夏四月于玉泉寺说法华玄义,十四年夏四月又说摩诃止观,晋王入朝,师亦辞归天台。十七年冬十月,晋王归藩,遣使入山奉迎,师随使出山,至石城,乃有疾。曰:石城是天台西门,大佛是当来灵场,处所既好,宜最后用心。右胁西向卧,专称弥陀般若观音,又唱法华无量寿二经,为最后闻思。弟子智朗请曰:不审师何位,此处没,将生何处?师曰:不领吾众,必得六根净(十信位即相似即),为他损己,是五品位,汝何问生,吾诸师友观音侍从,皆来迎我。诫维那曰: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则增正念,唯长唯久,气尽为期。言讫,跏趺唱三宝名,如入三昧,时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也,寿六十。见智者大师别传,唐高僧传十七。谧法空宝觉灵慧尊者,世称天台大师,称其宗为天台宗。
【佛学常见辞汇】
智者大师。他在天台山创立天台宗,世称天台大师。
(人名)天台大师,名智顗,字德安,姓陈氏,其母梦吞白鼠而生师。卜者曰:白鼠者,龙所化也。七岁,喜往伽蓝,僧口授普门品,一遍成诵。十八岁就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岁受具。初从慧旷学律,兼通方等诸经。陈文帝元嘉元年时,思禅师止光州大苏山,师往顶拜。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逐,今复来也。即示以普贤道场法,说法华四安乐行。师日夜自励,经二七日诵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而入定,照了法华。思叹曰:非汝不證,非我不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所发功德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师千群万众亦不能穷汝辩,当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陈光大元年同法喜等二十七人初至陈都金陵,时年三十。大建元年仪同三司沈君理请居瓦官寺,讲法华,乃一夏九月谈经玄义。止瓦官前后八载,讲大智度论,说次第禅门。陈大建七年秋九月始入天台安居佛陇。九年二月帝诏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遂创伽蓝,十年五月左仆射徐陵奏于朝,赐修禅寺之号。陈少主数数遣使请师于金陵,师出,止于金陵灵超寺,讲释论及仁王般若于太极殿,后移光宅寺。金陵既败,师往憩于庐山,隋开皇十一年晋王镇建康(即金陵),遣使奉迎,师曰:我与晋王有宿缘,直赴之。此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总管府金城殿设千僧斋受菩萨戒,师谓王曰:大王纡遵圣戒,可名总持。王赞师曰:大师传佛法灯,宜称智者。十二年师至荆州,为报地恩于当阳县玉泉山建立精舍,赐额云一音,重改玉泉。十三年夏四月于玉泉寺说法华玄义,十四年夏四月又说摩诃止观,晋王入朝,师亦辞归天台。十七年冬十月,晋王归藩,遣使入山奉迎,师随使出山,至石城,乃有疾。曰:石城是天台西门,大佛是当来灵场,处所既好,宜最后用心。右胁西向卧,专称弥陀般若观音,又唱法华无量寿二经,为最后闻思。弟子智朗请曰:不审师何位,此处没,将生何处?师曰:不领吾众,必得六根净(十信位即相似即),为他损己,是五品位,汝何问生,吾诸师友观音侍从,皆来迎我。诫维那曰: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则增正念,唯长唯久,气尽为期。言讫,跏趺唱三宝名,如入三昧,时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也,寿六十。见智者大师别传,唐高僧传十七。谧法空宝觉灵慧尊者,世称天台大师,称其宗为天台宗。
【佛学常见辞汇】
智者大师。他在天台山创立天台宗,世称天台大师。
智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实智證涅槃也。维摩经弟子品曰:「受诸触如智證。」
【佛学常见辞汇】
以智慧證悟涅槃。
(术语)以实智證涅槃也。维摩经弟子品曰:「受诸触如智證。」
【佛学常见辞汇】
以智慧證悟涅槃。
智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碍之一。又云所知障。碍涅槃之烦恼云烦恼碍,碍菩提之无明云智碍。菩提即佛之一切智。为智之障碍,故名智碍。其体为根本无明也。
【三藏法数】
(即所知障),谓由根本无明之惑,覆蔽法性,而于中道种智则成障碍,故名智碍。
(术语)二碍之一。又云所知障。碍涅槃之烦恼云烦恼碍,碍菩提之无明云智碍。菩提即佛之一切智。为智之障碍,故名智碍。其体为根本无明也。
【三藏法数】
(即所知障),谓由根本无明之惑,覆蔽法性,而于中道种智则成障碍,故名智碍。
智钟
【佛学大辞典】
(杂语)鸣钟也。
(杂语)鸣钟也。
智辩
【佛学大辞典】
(杂语)智慧与辩才也。心能照理曰智,智发于说曰辩。辩乃智之德也。无量寿经上曰:「智慧辩才。」
(杂语)智慧与辩才也。心能照理曰智,智发于说曰辩。辩乃智之德也。无量寿经上曰:「智慧辩才。」
智辩无穷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之第三十。令极乐往生人得智辩无穷之德之誓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术语)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之第三十。令极乐往生人得智辩无穷之德之誓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智囊
【佛学大辞典】
(杂名)称多智之人曰智囊。释氏要览中曰:「吴支谦字恭明,号智囊。高僧传云:祇园寺三千僧,皆号奘法师为智囊。」
(杂名)称多智之人曰智囊。释氏要览中曰:「吴支谦字恭明,号智囊。高僧传云:祇园寺三千僧,皆号奘法师为智囊。」
智俨
【佛学大辞典】
(人名)华严二祖云华智俨法师,又号至相尊者。俗姓赵氏。生于开皇二十年也。初剃染时,祷于大藏前,抽得华严首卷。终日诵阅。遂往杜顺和尚所。侍听未久,尽得玄旨。尚以所集观法传与祖习,令其讲授。偶遇异僧谓曰:欲解华严一乘之宗者,十地中六相之义是也。静摄思之,当自知耳。因即淘研,豁尔贯通。从此数讲华严。宗风大振。名遍寰中。总章元年,告门人曰:吾将暂往净方也。不逾月,遂说法而逝。世寿七十二矣。
(人名)华严二祖云华智俨法师,又号至相尊者。俗姓赵氏。生于开皇二十年也。初剃染时,祷于大藏前,抽得华严首卷。终日诵阅。遂往杜顺和尚所。侍听未久,尽得玄旨。尚以所集观法传与祖习,令其讲授。偶遇异僧谓曰:欲解华严一乘之宗者,十地中六相之义是也。静摄思之,当自知耳。因即淘研,豁尔贯通。从此数讲华严。宗风大振。名遍寰中。总章元年,告门人曰:吾将暂往净方也。不逾月,遂说法而逝。世寿七十二矣。
等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智之一。知世俗事之智也。大乘义章十五曰:「言等智者,世俗之慧,等知诸法,故名等智。」
【佛学常见辞汇】
十智之一。(参见:十智)
(术语)十智之一。知世俗事之智也。大乘义章十五曰:「言等智者,世俗之慧,等知诸法,故名等智。」
【佛学常见辞汇】
十智之一。(参见:十智)
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小乘说十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小乘立十智,以摄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见谛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与烦恼相应,故称有漏智。二法智,證欲界苦集灭道之智也。三类智,證上二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谛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谛之智也。六灭智,知上下界灭谛之智也。七道智,知上下界道谛之智也。法智已下之六智,皆无漏智也。是为上之八智,但异其分类之法耳。八他心智,知他人心之智也。九尽智,既断尽一切烦恼,则知我既知苦,断集,證灭,修道。即断尽烦恼时所生之自信智也。十无生智,是限于利根罗汉所有之智也,既知断證修之事毕,更无知断證修之事,故云无生。自觉此无生而知我不再知断證修之智也。钝根之罗汉,有更退没而再要知断證修者,则不能具此智。见俱舍论二十六。【又】大乘说如来所具之十智:一三世智,于三世法通达圆明之智也。二佛法智,通达一切佛法说法度生之智也。三法界无碍智,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不相障碍之智也。四法界无边智,知众生色心诸法充满一切而无边际也。五充满一切世界智,如来从定起广大妙用周遍充满于世间之智也。六普照一切世间智,如来有大智慧光明普照了无量世界之智也。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如来有大神力,住持世界,摄化一切众生之智也。八知一切众生智,如来知一切众生善恶因缘之智也。九知一切法智,如来既知所化众生,复知能化诸法之智也。十知无边诸佛智,如来出现于无边诸佛世间而知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事之智也。见华严经十六。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以十智,摄一切之智:
一、世俗智 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是曰世俗智。
二、法智 欲界四谛下苦法等智,是曰法智。
三、类智 上二界四谛下苦类等智,是曰类智。
四、苦智 观苦谛得无漏智,是曰苦智。
五、集智 观集谛得无漏智,是曰集智。
六、灭智 观灭谛得无漏智,是曰灭智。
七、道智 观道谛得无漏智,是曰道智。
八、他心智 知有漏无漏心心所法,是曰他心智。
九、尽智 谓见苦乃至修道已所得,是曰尽智。
十、无生智 谓既见苦已不复更见等,是曰无生智。
(名数)大小乘说十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小乘立十智,以摄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见谛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与烦恼相应,故称有漏智。二法智,證欲界苦集灭道之智也。三类智,證上二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谛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谛之智也。六灭智,知上下界灭谛之智也。七道智,知上下界道谛之智也。法智已下之六智,皆无漏智也。是为上之八智,但异其分类之法耳。八他心智,知他人心之智也。九尽智,既断尽一切烦恼,则知我既知苦,断集,證灭,修道。即断尽烦恼时所生之自信智也。十无生智,是限于利根罗汉所有之智也,既知断證修之事毕,更无知断證修之事,故云无生。自觉此无生而知我不再知断證修之智也。钝根之罗汉,有更退没而再要知断證修者,则不能具此智。见俱舍论二十六。【又】大乘说如来所具之十智:一三世智,于三世法通达圆明之智也。二佛法智,通达一切佛法说法度生之智也。三法界无碍智,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不相障碍之智也。四法界无边智,知众生色心诸法充满一切而无边际也。五充满一切世界智,如来从定起广大妙用周遍充满于世间之智也。六普照一切世间智,如来有大智慧光明普照了无量世界之智也。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如来有大神力,住持世界,摄化一切众生之智也。八知一切众生智,如来知一切众生善恶因缘之智也。九知一切法智,如来既知所化众生,复知能化诸法之智也。十知无边诸佛智,如来出现于无边诸佛世间而知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事之智也。见华严经十六。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以十智,摄一切之智:
一、世俗智 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是曰世俗智。
二、法智 欲界四谛下苦法等智,是曰法智。
三、类智 上二界四谛下苦类等智,是曰类智。
四、苦智 观苦谛得无漏智,是曰苦智。
五、集智 观集谛得无漏智,是曰集智。
六、灭智 观灭谛得无漏智,是曰灭智。
七、道智 观道谛得无漏智,是曰道智。
八、他心智 知有漏无漏心心所法,是曰他心智。
九、尽智 谓见苦乃至修道已所得,是曰尽智。
十、无生智 谓既见苦已不复更见等,是曰无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