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智慧资粮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资粮)附录。
【三藏法数】
谓由宿世修习智慧,而于今生聪慧明敏,解了法义,是名智慧资粮。
智慧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知见波罗蜜,即般若波罗蜜也。六波罗蜜之一。又佛之实智对于方便之权智曰智慧波罗蜜。法华经譬喻品曰:「如来亦复如是。(中略)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同方便品曰:「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佛学常见辞汇】
六波罗之一。(参见:六波罗)
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八不共法之一。(参见:十八不共法)
【三藏法数】
谓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不共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限于佛之十八种功德法也。限于佛而不共同于其他二乘菩萨,故云不共法:一、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二、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之机宜而使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三、念无失,佛修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之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故名念无失。四、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是名无异想。五、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是名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佛于一切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无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是名无不知机己舍。七、欲无灭,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灭,八、精进无灭,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灭。九、念无灭,佛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灭。十、慧无灭,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际不可尽,故名慧无灭。十一、解脱无灭,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之解脱也,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而无馀也。是名解脱无灭。十二、解脱知见无灭,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灭。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于智而演说一切诸法,各使解脱證入,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意业随智而转入于众生心,为说法而除灭其无明痴惑之膜,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出智度论廿六。梵Avenikadharma。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身无失 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
二、口无失 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
三、念无失 谓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故名念无失。
四、无异想 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是名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 谓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是名无不定名。
六、无不知己舍 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无不知己舍。
七、欲无减 谓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 谓佛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 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
十、慧无减 谓佛具一切智慧,无边无际,不可尽故,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是名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谓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
一者、有为解脱 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
二者、无为解脱 谓一切烦恼净尽无馀。
是名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不共法者,谓诸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不与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共有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身无失〕,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二、口无失〕,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
〔三、念无失〕,谓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故名念无失。
〔四、无异想〕,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是名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谓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是名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谓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谓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谓佛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十、慧无减〕,谓佛具一切智慧,无边无际不可尽;故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是名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谓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无馀,是名解脱无减。(无漏者,谓不漏落生死也。无为者,谓称性而修,无所作为也。)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八不共法之一。(参见:十八不共法)
【三藏法数】
谓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八不共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限于佛之十八种功德法也。限于佛而不共同于其他二乘菩萨,故云不共法:一、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二、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之机宜而使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三、念无失,佛修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之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故名念无失。四、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是名无异想。五、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是名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佛于一切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无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是名无不知机己舍。七、欲无灭,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灭,八、精进无灭,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灭。九、念无灭,佛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灭。十、慧无灭,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际不可尽,故名慧无灭。十一、解脱无灭,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之解脱也,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而无馀也。是名解脱无灭。十二、解脱知见无灭,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灭。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于智而演说一切诸法,各使解脱證入,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意业随智而转入于众生心,为说法而除灭其无明痴惑之膜,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出智度论廿六。梵Avenikadharma。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身无失 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
二、口无失 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
三、念无失 谓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故名念无失。
四、无异想 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是名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 谓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是名无不定名。
六、无不知己舍 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无不知己舍。
七、欲无减 谓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 谓佛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 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
十、慧无减 谓佛具一切智慧,无边无际,不可尽故,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是名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谓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
一者、有为解脱 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
二者、无为解脱 谓一切烦恼净尽无馀。
是名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不共法者,谓诸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不与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共有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身无失〕,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二、口无失〕,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
〔三、念无失〕,谓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故名念无失。
〔四、无异想〕,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是名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谓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是名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谓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谓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谓佛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十、慧无减〕,谓佛具一切智慧,无边无际不可尽;故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是名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谓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无馀,是名解脱无减。(无漏者,谓不漏落生死也。无为者,谓称性而修,无所作为也。)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八不共法之一。(参见:十八不共法)
【三藏法数】
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十八不共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限于佛之十八种功德法也。限于佛而不共同于其他二乘菩萨,故云不共法:一、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二、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之机宜而使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三、念无失,佛修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之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故名念无失。四、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是名无异想。五、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是名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佛于一切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无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是名无不知机己舍。七、欲无灭,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灭,八、精进无灭,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灭。九、念无灭,佛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灭。十、慧无灭,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际不可尽,故名慧无灭。十一、解脱无灭,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之解脱也,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而无馀也。是名解脱无灭。十二、解脱知见无灭,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灭。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于智而演说一切诸法,各使解脱證入,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意业随智而转入于众生心,为说法而除灭其无明痴惑之膜,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出智度论廿六。梵Avenikadharma。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身无失 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
二、口无失 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
三、念无失 谓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故名念无失。
四、无异想 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是名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 谓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是名无不定名。
六、无不知己舍 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无不知己舍。
七、欲无减 谓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 谓佛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 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
十、慧无减 谓佛具一切智慧,无边无际,不可尽故,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是名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谓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
一者、有为解脱 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
二者、无为解脱 谓一切烦恼净尽无馀。
是名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不共法者,谓诸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不与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共有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身无失〕,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二、口无失〕,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
〔三、念无失〕,谓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故名念无失。
〔四、无异想〕,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是名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谓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是名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谓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谓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谓佛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十、慧无减〕,谓佛具一切智慧,无边无际不可尽;故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是名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谓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无馀,是名解脱无减。(无漏者,谓不漏落生死也。无为者,谓称性而修,无所作为也。)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智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佛三德之一。如实照了诸法而无碍者,即菩提是也。【又】有智慧,有行德者。谓智德兼备之高僧也。
【佛学常见辞汇】
1。诸佛三德之一。(参见:三德)2。智慧与德行。
【三藏法数】
智即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通达无碍,随众生机器大小,各各为其演说,无有差谬,是名智德。
【三藏法数】
智即智慧。谓如来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诸法,圆融无碍,是为智德。
三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涅槃经所说大涅槃所具之三德:一、法身德,为佛之本体,以常住不灭之法性为身者。二、般若德,般若译曰智慧,法相如实觉了者。三、解脱德,远离一切之系缚,而得大自在者。此三者各有常乐我净之四德,故名三德。而此三德,不一不异,不纵不横,如伊字之三点,首罗之三目,称为大涅槃之秘密藏。涅槃经二曰:「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吾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魔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又】诸佛自利利他之三德:一、智德,破一切之无知而具无上菩提者。二、断德,断一切之烦恼而具无上涅槃者。此二者属于自利。三、恩德,具大悲而救济一切众生者。是利他之德也。俱舍论之归敬颂举此三德以赞佛。【又】诸佛因果之三德:一、因圆德,三大劫之修行圆满者。二、果圆德,智断等之诸总圆满者。三、恩圆德,度一切众生而使解脱者。俱舍论二十七曰:「诸有智者,思惟如来三种圆德,深生爱敬。其三者何?一因圆德,二果圆德,三恩圆德。」【又】数论所说自性谛之三德:一、萨埵Sattva,勇健之德。二、刺阇Rajas,尘坌之德。三、答摩Tamas,闇钝之德。通常呼为喜忧闇。自性有此三德,故生种种善恶好丑之法。唯识述记一本曰:「问:自性云何能与诸法为生因也?答:三德合故,能生诸谛。」
【佛学常见辞汇】
1。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是佛常住不灭的法性身无不周遍;般若德是佛的智慧无量无边;解脱德是佛所證得的最胜妙法,能够化度一切众生而自在无碍。2。智德、恩德、断德。智德是佛的智慧深广,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号称一切智人;恩德是佛的慈悲广大,誓度一切众生,无党无偏,三界六道众生,有缘莫不蒙度;断德是佛将一切的烦恼断除,清净无为,解脱自在。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具惑业苦三缚,大圣则具三德,如涅槃经说大涅槃所具之三德:
一、法身德 佛之本体,身有常住不灭之法性者。
二、般若德 般若译作智慧,法相实觉了者。
三、解脱德 远离一切之系缚,得大自在者。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恩德〕,谓如来乘大愿力,救护众生,犹如赤子,是为恩德。
〔二、断德〕,断德亦名解脱。谓如来断除一切烦恼惑业,净尽无馀,是为断德。
〔三、智德〕,智即智慧。谓如来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诸法,圆融无碍,是为智德。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常即不迁不变,乐即安隐寂灭,我即自在无碍,净即离垢无染。佛以此四者为德也。)
〔一、法身德〕,法即轨法,谓诸佛由轨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虽殊,体性恒一,具足常乐我净,是名法身德。
〔二、般若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究竟始觉之智,而能觉了诸法不生不灭,清净无相,平等无二,不增不减,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般若德。
〔三、解脱德〕,不系名解,自在名脱。谓佛永离一切业累之缚,得大自在,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解脱德。
智箭
【佛学大辞典】
(譬喻)智慧之锐如弓箭也。智度论十一曰:「当以智箭破汝疑军。」
智幢
【佛学大辞典】
(杂语)智慧之宝幢。【又】(菩萨)菩萨名。贤劫十六正士之一。
智增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二增菩萨之一。(参见:二增菩萨)
智积
【佛学大辞典】
(人名)王子名。大通智胜佛时出家十六王子之第一名。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曰智积。」【又】(菩萨)从多宝如来来法华之会座,与文殊菩萨论议女人成佛事之菩萨。法华经提婆品曰:「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名曰智积。启多宝佛,当还本土。释迦牟尼佛告智积曰:善男子且待须臾。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可与相见论说妙法,可还本土。」【又】金刚界曼荼罗中贤劫十六尊之一。
智积菩萨
【佛学大辞典】
(人名)中吴纪闻曰:「灵岩寺,乃智积开山之地。智积当东晋末。自西土来刱立伽蓝,泗州僧伽至无锡,闻智积在苏即回。曰:彼处已有人矣,由是名遂显,有贫妪持角黍为献,智积受之,妪因得度,至今上已日号智积生日,聚数百妪为角黍会。」
智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智为能照之观智,谛为所照之谛理。犹言智境。
智剑
【佛学大辞典】
(譬喻)清净之智慧,以断烦恼之绊,故譬如剑也。最胜王经二曰:「生死罥网坚牢缚。愿以智剑为断除。」
智灯
【佛学大辞典】
(譬喻)智慧之灯也。智度论二曰:「痴冥道增智灯灭。」
智幢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南方之西端。贤劫十六尊之一。密号曰圆满金刚。高竖大智之幢幡,以破戏论为德。白肉色,右持幢,左拳安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