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无量寿大智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仅有咒文。
无漏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三乘之人,离烦恼无染之清净智也。断惑證理,即此智之用。法华经方便品曰:「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三乘人离诸烦恼的清净智,此智有断惑證真的功用。
无际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佛智无边际也。无量寿经下曰:「亿劫思佛智,穷力极讲说,尽寿犹不知,佛慧无边际。」
无诤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诤者烦恼之异名,使他人对于己身而不起贪欲瞋恚烦恼之智,谓之无诤智。利根之二乘及佛有此智。俱舍论二十七曰:「自知己身福田中胜,恐他烦恼复缘己生故。思引发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情不缘己身生贪瞋等。此行能息诸有情类烦恼诤,故得无诤名。」
无碍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佛智之通达自在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涅槃经八曰:「如来不尔。悉知自地及以他地。是故如来名无碍智。」大集经一曰:「无碍智慧无有边,善解众生三世事。」无量寿经下曰:「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以无碍智为人演说。」胜鬘宝窟上末曰:「无碍智者,于世谛法知之自在也。」
【佛学常见辞汇】
自在无碍的智慧,即佛的智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Jn^a%na,阇那,若那。于事理决断也。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境决断,说之为智。」唯识述记九曰:「忍言智以决断故。」
【佛学常见辞汇】
深明事理的智慧。
一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云:一切诸如来,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为唯一佛智。即一切种智也。一相寂灭之相,种种之行类相貌皆知,名一切种智。此智观三谛,若言一相寂灭之相,即是观中道也,若言种种之行类相貌皆知,即是双照空假二谛也。见止观三之二。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种智,是佛三智之一。(参见:三智)
三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智度论所说:一、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二、道种智,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三、一切种智,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天台以之配于空假中三谛之观智。然三智就人分别,虽如上各别,而就法之胜劣分别之,则以上兼下,于一切种智中容馀二智,犹如五眼中之佛眼容馀四眼也。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止观三曰:「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四教仪集注下曰:「三智圆明,五眼洞照。」又,一、世间智。是凡夫外道之智也。于一切法分别种种,执著有无,不能出离世间,故名。二、出世间智,是声闻缘觉二乘之智也。发无漏智,照偏真之四谛,能出离世间,故名。三、出世间上上智,是佛菩萨之智也。观察一切诸法之实相,能得妙觉,超出二乘之智,故名。说见楞伽经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字部三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空相;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相的智;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
【佛学次第统编】
三智者:
一、一切智 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
二、道种智 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
三、一切种智 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三藏法数】
(出观音玄义)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二、道种智〕,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
〔三、一切种智〕,谓能以一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是名一切种智,即佛之智也。(一切道者,一切诸佛之道法也;一切种者,一切众生之因种也。)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一、世间智〕,谓凡夫外道之智也。凡夫、外道等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是名世间智。
〔二、出世间智〕,谓声闻、缘觉之智也。声闻、缘觉以一切智,修四谛行,而能出离世间,是名出世间智。(一切智者,谓一切诸法皆能了达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出世间上上智〕,谓佛、菩萨之智也。由佛、菩萨观察一切诸法寂静之相,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是名出世间上上智。
菩萨所观四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识论等破外道馀乘实我实法之所执,且说阿毗达磨经四智成就菩萨之所观,举以略显于心外无有实境。四智者,一相违识相智,于一处鬼人天等所见各别。境若实有,则岂能如此随见者业力而转变种种耶?二无所缘识智,缘过去未来梦等非实之境时,境非实有,而心现缘知。心若必托外境而起,则云何无缘耶?以此准知,一切境界,皆心所变也。三自应无倒智,境若为实,则一切凡夫,皆应是圣,本来證悟心外之境故。若然,则不应假功用而得脱,应自然成就,何不然耶?四随三智转智,三智者:一随自在者智转智,已證得心自在者,随自己所欲转变水等能成金等。境若实有,何能如此随心转变耶?二随类密者智转智,得胜定而修法观者,观一境随而青瘀等相,种种显现。境若实有,岂能如此耶?三随分别智转智,起證实之无分别智,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境若实有,云何證实时皆不现耶?菩萨成就此四智时于唯识之理决定悟入故,不许心外实境也。
菩萨五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通达智,能觉梦而通达诸法之智也。二随念智,能忆持过去事而不忘失之智也。三安立智,能建立正行而使他修习之智也。四和合智,观一切法随缘和合之智也。五如意智,随意所欲而无不满足之智也。见摄大乘论五。
五海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诸佛如来对于五海而发十智也。五海者,一、一切诸世海。二、一切众生海。三、法海业海。四、一切众生乐欲诸根海。五、一切三世诸佛海。十智者,一无量无边法界智,是法智也,五海智非一、故云无量无边。二能诣三世诸佛所智,是尽边智,究尽五海而该三际之佛也。三一切世界海成坏智,是成坏智,五海之集散,亦世界法之集散也。四入无量众生界智,是所化智,五海约于染亦众生海也。五佛甚深法门智,是理智,五海皆深,亦法界海也。六一切三昧不坏三昧住智,是三味智,五海皆定境也。七入一切菩萨诸根界智,是知根欲智也。八一切众生语言转法轮辞辩海智,是辩智也。九一身遍满一切世智智,是身遍智也。十一切诸佛音声智,是圆音智也。是皆通于五海等。见华严卢舍那品,探玄记三。
二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约四教而明二十智。三藏教有七智、世智、外凡智、内凡智、四果智、辟支佛智、菩萨智、佛智是也。又通教有五智、四果智、支佛智、入空之菩萨智、出假之菩萨智、及佛智是也。又别教有四智、十信智、住行向之三十心智、十地等觉智、佛果智是也。又圆教有四智、五品智、六根智、住行向地之四十心智,佛智是也。见辅行三之三。
四十八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约十二缘起于四谛而观,生四十八智之有漏智也。未来之老死,即是苦谛,老死之集,即集谛,老死之灭即灭谛,老死之趣灭行,即道谛。如老死乃至过去行之四谛亦然。无明无因,故不观之,故十二支与四智合而为四十八智也。
七十七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亦观十二支中后十一支之闻思修三慧有漏智也。十一支各有七智,故合为七十七智。七智者,先于未来之老死一支,作顺逆之二观。谓观由有生而有老死之顺观,与观不由生而非有老死之逆观之二智也。如是过现之老死亦尔。故三世合而有六智。此六智缘理如实而知,故是思修慧,名真实智。更闻教而知三世缘起之道,与名法住智又名假智,为第七智。即闻慧也。先于闻慧生一智,次由思修慧生六智,合为七智。见对法论四。
智人
【佛学大辞典】
(杂名)有智之人也。智度论十曰:「智人能知智,如蛇知蛇足。」
智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正智与神通力也。又正智之力用也。无量寿经上曰:「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法华经普门品曰:「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