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3,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页
宿命智通愿
宿命智经
宿命智陀罗尼经
常智
第一义智
深智
清净智
净智见作意
得辩才智愿
现智身
现智身印明
理智
理智相应
理智无碍法身
佛类词典(续上)
宿命智通宿命智通愿
宿命智经
宿命智陀罗尼经
常智
第一义智
深智
清净智
净智见作意
得辩才智愿
现智身
现智身印明
理智
理智相应
理智无碍法身
宿命智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通中之宿命通也,能知宿命之事,故云智,智力自在无碍,故云通。
【佛学常见辞汇】
即六通中之宿命通。能知宿世的事为智,智力自在无碍为通。
(术语)六通中之宿命通也,能知宿命之事,故云智,智力自在无碍,故云通。
【佛学常见辞汇】
即六通中之宿命通。能知宿世的事为智,智力自在无碍为通。
宿命智通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十八愿之第五。使往生之人天,皆得宿命智之誓愿也。
(术语)四十八愿之第五。使往生之人天,皆得宿命智之誓愿也。
宿命智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宿命智陀罗尼经之略名。
(经名)宿命智陀罗尼经之略名。
宿命智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持此陀罗尼者,能得宿命智。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持此陀罗尼者,能得宿命智。
常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智绝缘虑,谓之常智。诸法实相,离生灭而为无相,證其无相常境之智为无缘之常智也。四教仪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
(术语)智绝缘虑,谓之常智。诸法实相,离生灭而为无相,證其无相常境之智为无缘之常智也。四教仪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
第一义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金刚喻定断尽一切烦恼之究竟佛智也。胜鬘经曰:「金刚喻者第一义智。(中略)若坏一切烦恼藏究竟智,是名第一义智。」
(术语)于金刚喻定断尽一切烦恼之究竟佛智也。胜鬘经曰:「金刚喻者第一义智。(中略)若坏一切烦恼藏究竟智,是名第一义智。」
深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深高之智慧也。法炬陀罗尼经二十曰:「深智方便,开显法藏。」
(术语)深高之智慧也。法炬陀罗尼经二十曰:「深智方便,开显法藏。」
清净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漏智也。胜鬘宝窟上末曰:「清净智證第一义。」
【佛学常见辞汇】
无漏智。
(术语)无漏智也。胜鬘宝窟上末曰:「清净智證第一义。」
【佛学常见辞汇】
无漏智。
净智见作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作意之一。
【三藏法数】
净智者,即清净智慧也。谓以此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即得内心寂静。由寂静故,见真实理,是名净智见作意。
(术语)四种作意之一。
【三藏法数】
净智者,即清净智慧也。谓以此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即得内心寂静。由寂静故,见真实理,是名净智见作意。
得辩才智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九愿之名,令极乐之往生人得辩才与智慧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九愿之名,令极乐之往生人得辩才与智慧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现智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金刚界修法所结之印明之一。(参见:现智身印明)。
(术语)金刚界修法所结之印明之一。(参见:现智身印明)。
现智身印明
【佛学大辞典】
(印相)莲华部心轨于被甲拍掌之后说现智见智二身之印明。文云:「次结现智身,二羽金刚缚,禅智入于掌,身前想月轮,于中观本尊,谛观于相好,遍入金刚已,大印如仪则,身前当应结,思惟大萨埵。真言曰:唵(归命)嚩日啰(金刚)萨怛缚(有情金刚萨埵种子)。
(印相)莲华部心轨于被甲拍掌之后说现智见智二身之印明。文云:「次结现智身,二羽金刚缚,禅智入于掌,身前想月轮,于中观本尊,谛观于相好,遍入金刚已,大印如仪则,身前当应结,思惟大萨埵。真言曰:唵(归命)嚩日啰(金刚)萨怛缚(有情金刚萨埵种子)。
理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理为所观之道理,智为能观之智慧,彼此冥合,称为觉悟。即依理生智依智显理也。不思议疏下曰:「秘秘中秘释者,本不生理自有理智,自觉本不生故。」【又】智有二种,有漏诸智谓之事智,无漏智谓之理智。见俱舍论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1。理是指所观察的道理,智是指能观察的智慧,理与智合一,便叫做觉悟。2。有漏智叫做事智,无漏智叫做理智。
(术语)理为所观之道理,智为能观之智慧,彼此冥合,称为觉悟。即依理生智依智显理也。不思议疏下曰:「秘秘中秘释者,本不生理自有理智,自觉本不生故。」【又】智有二种,有漏诸智谓之事智,无漏智谓之理智。见俱舍论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1。理是指所观察的道理,智是指能观察的智慧,理与智合一,便叫做觉悟。2。有漏智叫做事智,无漏智叫做理智。
理智相应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如之理,与證此之智慧相应也。
(术语)真如之理,与證此之智慧相应也。
理智无碍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法身之一。(参见:法身)
(术语)三种法身之一。(参见:法身)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