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0—1274 【介绍】: 即赵祺。理宗弟嗣荣王赵与芮子。理宗无子,宝祐元年入为嗣,封忠王。景定元年立为太子。五年,理宗死,即位。耽于酒色。以贾似道有定策功,加太师,似道因是专制国命,朝政日坏,边事日急。咸淳九年,襄阳与樊城相继为元兵攻陷,至局势不可收拾。在位十一年。
全宋诗
宋度宗赵祺(一二四○~一二七四),理宗侄。理宗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封建安郡王。宝祐元年(一二五三)立为皇子,封永嘉郡王。景定元年(一二六○)立为皇太子,赐字长源。五年即位。委政权臣贾似道,朝政日坏。咸淳九年(一二七三)襄阳、樊城相继为元兵攻陷,国事遂不可收拾。十年卒,年三十五。葬永绍陵。年号咸淳。事见《宋史》卷四六《度宗本纪》。今录诗二十一首。
全宋文·卷八三二八
宋度宗赵祺(一二四○——一二七四),父嗣荣王与芮,理宗母弟。理宗无子,入为嗣。淳祐六年十月赐名孟启,以皇侄授贵州刺史。七年正月授宜州观察使。九年正月授庆远军节度使,封益国公。十一年正月改赐名孜,进封建安郡王。宝祐元年正月立为皇子,改赐今名,授崇庆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封永嘉郡王。二年封忠王。五年十月授镇南、遂安军节度使。景定元年六月立为皇太子。五年十月,理宗死,受遗诏即皇帝位,改元咸淳。耽于酒色,以贾似道有定策功,授太师,遂专制国命,有言边事者,辄加贬斥,由是朝政日坏,边事日急,无敢言者。咸淳九年,襄阳、樊城相继为元兵攻陷,朝野震恐,国势益危。十年七月卒,年三十五。在位十一年。见《宋史·度宗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景曦。宋温州平阳人,字德阳,号霁山。度宗咸淳七年,自太学生授泉州教官。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元兵南下,遂不仕。杨琏真伽发宋诸陵,景熙与唐珏等觅得高、孝二陵遗骨,葬于绍兴兰渚山。后往来吴越二十余年。有《霁山集》等。
全宋诗
林景熙(一二四二~一三一○),字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度宗咸淳七年(一二七一)太学上舍释褐,授泉州教官。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不仕。元武宗至大三年卒于家,年六十九。有文集《白石稿》十卷,诗《白石樵唱》六卷,均已佚。今本《霁山先生文集》乃明吕洪编定,凡五卷,其中诗三卷,文二卷。事见本集卷首元章祖程《题白石樵唱》、明吕洪《霁山先生文集序》。 林景熙诗,以《霁山先生文集·白石樵唱》为底本。校以明嘉靖冯彬刻本(简称嘉靖本;藏北京图书馆)和清康熙吴崧梅氏刻本(简称康熙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元诗纪事
景熙字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人。宋咸淳辛未上舍释褐,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庚戌,卒于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7—1306 【介绍】: 宋明州鄞县人,字景正,号果斋,又号静清处士。史弥巩孙。度宗咸淳元年进士。授景陵主簿,历江阴、平江教授。少入国子学,通《春秋》、《周官》。其后著书立言,一以朱熹为法。入元不仕。有《静清集》等。
全宋诗
史蒙卿(一二四七~一三○六),字景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乡人称果斋先生(《至正四明志》卷二)。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进士,授景陵簿。十年,改江阴教授,复改平江。宋亡不仕,自号静清处士,侨居天台山中。元大德十年卒,年六十。事见《清容居士集》卷二八《静清处士史君墓志铭》。今录诗二首。
许景龙 朝代:南宋末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一六五
许景龙,宋末人,曾为仙居县令,后通判临江军。见所撰文及隆庆《临江府志》卷五。
赵孟頖 朝代:宋末元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1—1305 【介绍】: 宋宗室,居吴兴,字景鲁。赵与訔子。以荫补承务郎,知仁和县。累授签书高邮军判官。入元不仕,喜与名僧游。善书小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4—1341 【介绍】: 元僧。临海人,字元叟,一字景元,自称寒拾里人,俗姓何。世为儒家。十一岁在馀杭化城院出家。成宗大德中赐号慧文正辩禅师,主中天竺,迁灵隐。后主径山作大护持师二十年。工诗文。有《寒拾里人稿》。
元诗选
行端,字景元,一字元叟,临海儒家何氏子。年十一,得度于馀杭之化城院。初参藏叟和尚于径山,言下豁然顿悟,藏叟告寂,依净慈巩石林为记室。与陵虚谷、海东屿、熙晦机、永东州、真竹阁为莫逆交。寻挂锡灵隐伏虎岩,住径山。请居第一座,既而退处楞伽室。大德间,出世湖之资福,名闻京国。至大间,特旨赐号曰「慧文正辩」,行宣政院举主中天竺,迁灵隐。延祐间,有旨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命升坐说法,竣事入觐,加赐「佛日普照」之号。南归养高于良渚之西庵,泰定间,降玺书命主径山,作大护持者二十年。至正辛巳,终于丈室,世寿八十八,僧腊七十八。元叟以馀力施于篇翰,尤精绝古雅,自称「寒拾里人」。尝拟寒山子诗百馀篇,四方衲子多传诵之。林石田隐居吴山,不与世接,独遗以诗曰:「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其取重前辈如此。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行端。字元叟。族临海何氏。世为儒家。年十一。从叔父茂上人。得度于馀杭化城院。气识渊邃。慨然以道自任。参藏叟老禅师于径山。得旨。次至净慈石林巩公。处以记室。大德庚子。出世湖之资福。名闻京国。特旨赐慧文正辩禅师。行中书平章张公。举师住中天竺。复迁灵隐。有旨。设水陆斋于金山。命师说法。竣事入觐。奏对称旨。加赐佛日普炤之号。南归即退。庐于良渚之西庵。至治壬戌。三宗四众。相率白于行宣政院。请师补径山。仍阖奏请降玺书护持。师至是凡三被金襕之赐。人以为荣。而师漠如也。主径山席三十年。足不越阃。道隆德重。诸方仰之。间作诗文。清绝古雅。林石田前辈居吴山。闭门无接。于师特敬慕之。尝赠师以诗。有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之句。石田知师。以诗犹知见重。况知师以道者乎。先虎岩住径山时。师为第一座。每闻岩法座上。举云。度宗为北兵攻急。命道士设大醮。奏章天廷。问国家重事。高公伏章。久不得报。既竣事问故。高公云。为定径山四十八代住持。天门不开。故得报迟也。岩举此谓。住持非苟然。至于四十八代住持。尚预定之天庭。师闻颇心非之。及师继席。适当其次。至正辛巳。示寂。窆全身于寂炤院。八十八岁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禅师名行端。号元叟。生台之临海何姓。何姓世以儒显。端母王氏。博释五经章安子弟。咸宗之如汉之曹大家。南宋宝祐乙卯岁生端。端生不茹荤。襁褓中见沙门遂喜。甫六岁。母王氏授以论孟。端咿唔成诵。乃至经子章句悉不可难。每遇纷华杂遝。端则庄坐如在定。母因奇之曰。吾家千里驹也。然恐不为世用。端叔父茂上人者。早岁为僧。住馀杭化城院。适归省故里。端竟从之剃染。遍游丛林。谒径山藏叟。临机悟旨。藏叟悦之。一日藏叟问端曰。汝是台州人那。对曰。台州。叟便喝。端拜。叟又喝。端起叉手。叟曰。放汝三十棒。端喏。藏叟又曰。还知我泉南无僧否。端曰。和尚聻。叟便棒。端按住曰。莫道无僧好。叟大笑而起。端既罢参。乃徜徉西湖山水间。自称寒拾里人。育王珙作偈招曰。夜半落霜花。日轮正卓午。寥寥天地间。只有寒山子。端不答。乃典净慈书记。时净慈石林巩禅师居焉。吴山石田林处士。久隐不与世接。乍见端篇翰。独以诗柬端。有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之语。端又远访雪岩钦于仰山。钦曰。驾发何处。端曰。两浙。曰。因甚语音不同。端曰。合取口。曰。獭径桥高。集云峰峻。未识阇黎在。端拍手曰。鸭吞螺蛳。眼睛突出。钦顾侍者点好茶来。端曰。也不消得。于是以上礼宾之。元成宗大德初。为虎岩伏。分座于径山。庚子。出住湖州翔凤。乃曰。大慧祖师道。宁以此身代大地众生。受地狱苦。终不将佛法作人情。径山先师藏叟和尚。一生不肯四天下人。纵饶释迦老子达磨祖师到来。也须退身有分。山僧在侍者寮两年。弄尽机关。做尽伎俩。直是没凑泊它处。所以知其为大慧嫡孙。今有炷香供养它。也要大家證明。甲辰。诏主中天竺。并赐慧日正辨师号。皇庆壬子。迁灵隐。仁宗设无遮大会于金山。命端證之。又加号佛日。乃退居良渚西庵。英宗至治壬戌间。起端居径山。端居径山。人才之盛。不减妙喜。其楚石琦辈。时称僧杰焉。虞公文靖以文献宗时。兼游诸禅宿之门。自称微笑居士。每方杨大年之为人。多剥啄诸家语录。而读端提唱。乃谓其子弟曰。元叟生平。谛理恢拓。广说略说。莫不弘伟。然关要隐而不发。以待其人。大慧之流风馀韵。犹有如此者。不谓老夫复相识耳。其提唱曰。寂静中做工夫者。以寂静为究竟。他且不是你寂静中究竟底物。愦闹中做主宰者。以愦闹为得意。它且不是你愦闹中得意底物。经教中领览者。以经教为根本。它且不是你经教中领览得底物。师友中讲磨者。以师友为渊源。他且不是你师友中讲磨得底物。此无形段金刚大士。从尘点劫来。直至而今。如潜泉鱼鼓波而自跃。你拟向东边讨它。它向西边立地。你向南边讨它。它向北边立地。教它与一切人安名立字即得。一切人与它安名立字即不得。一切处一切时。与你万象为主。万法为师。此其是也。自非上根利智具杀人不眨眼底手段。将第八识断一刀。岂有成办时节。又曰。自家根蒂下。积生累劫。多诸恶习。若也照烛不破。剔脱不行。日用间岂免触途成滞。一切法中。或有所疑地。即碍杀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爱水。即淹杀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瞋火。即烧杀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喜风。即飘杀了你。四者既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明暗色空。森罗万象。到处粘作一团。如黐胶相似。驱你入驴胎。使你入马腹。总繇它在。千佛出世。亦无如之何矣。端开化四十二年。三受金襕。密秘之。不以披搭。所赐金帛悉赈贫乏。复多怒。老益甚。每据坐。竟日传餐诃骂。及入寝室。或窃问其故。乃左右顾视。欲举已忘。故道俗于怒骂中。得旨者甚多。顺帝至正壬午秋。示微疾。问侍僧曰。呼之曾已休。吸之尚未舍。安同诸苦源。来者不来者。如何是来者不来者。僧无语。端良久曰。后五日看。至期更衣趺坐曰。本无生灭。焉有去来。冰河发𦦨。铁树花开。垂一足而化。世年八十八。僧腊七十六。所剪爪发。舍利累然。閟全身于鹏抟峰北。谥曰普照。塔曰寂照。端退居良渚日。忽有梵僧。仗锡来徵般若枢要。端示以狮王奋迅三昧。其僧稽首蹈空而去。左右皆惊愕。端曰。掩鼻偷香。何足羡也。 赞曰。大慧四传至端禅师。二百载矣。几如劲弓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师崛出珍公之门。而道被三朝。德迈九洲。源厚流长。不亦宜乎。或谓。师之后大抵说法朝廷。岂其家化以金马门为隐者耶。曰否。不离菩提树下。而据吉祥座者。斯何人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行端,字原叟,姓何氏,临海人也。年十二,从叔父得度于馀杭化城。苦求大法,至忘寝食。而生有夙慧,文字不由师授,自能通晓。初参藏叟珍,珍问:“何处人?”答云:“台州。”珍便喝,端展坐具。珍又喝,乃于言下豁然有省。珍既寂,复依净慈石林巩为记室,与虚谷、东屿、晦机为莫逆交。大德庚子主湖之资福,遂以瓣香归藏叟。居五载,学人奔凑,名闻京国,赐号“慧文正辩”。复迁中竺、灵隐、径山诸刹,屡承恩宠,三锡金襕。延祐丙辰,有旨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命端主其事。事讫入觐于便殿,从容奏对,深契圣衷,更赐“普照”之号。拂衣南旋,止于良渚西庵,二十年足不越阃,慕其道者鳞萃,几无所容。至正辛巳八月四日,坐书偈云:“本无生死,焉有去来。冰河发燄,铁树花开。”投笔垂一足而化,寿八十八,腊七十六,留龛七日,颜貌如生。塔于径坞曰,寂照分爪发,别建塔于化城。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纪(一二五五~?),字景元,号淡轩,东莞(今属广东)人。庚弟。弱冠领度宗咸淳九年(一二七四)乡荐(民国《东莞县志》卷八七郭应本《越吟斐稿序》)。次年登进士第。宋亡,隐居不仕。有诗词集《越吟斐稿》及《秋江款乃》,皆佚。事见《广州人物传》卷九《陈庚传》附、《宋东莞遗民录》卷下补遗《陈氏族谱》。今录诗二十六首。
全粤诗·卷四九
陈纪(一二五五 — ?),字景元,号淡交,一号淡轩。东莞人。陈应辰之裔孙,陈庚之弟。宋度宗咸淳九年(一二七三)以《周礼》中乡举,次年成特奏名进士。官至通直郎。宋亡不仕,与兄退隐家居,以赋咏自娱,时与赵必𤩪、赵时清等宋遗民唱和。纪工小词,有周邦彦、康与之风韵。有《越斐吟稿》、《秋江欸乃》,皆佚。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卷五八、明张二果崇祯十二年《东莞县志》卷五,皆以纪与其兄庚合传。今从张其淦《东莞诗录》辑得诗二十六首,参校清陈伯陶《宋东莞遗民录》卷下《陈纪传》附诗及《诗文补遗》。
丘定夫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8—1329 【介绍】: 元江阴州人,字景游。世祖至元三十一年授田州路经历,再考而归,以足疾不复仕。
郝彬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9—1320 【介绍】: 元霸州信安人,字景文。世祖初,充太子宿卫,有能名。擢扬州路治中,平反冤狱。迁同知淮西道宣慰司事,核户版,理屯田,诸废修举。改江淮财赋总管,革私弊,罢所隶六提举司以苏民困。入为工部尚书,改户部,拜中书参知政事。俄免归。成宗思之,起为大司农卿,后谢病归卒。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胡南,字景山,号比心,义乌(今属浙江)人。月泉吟社第二十四名,署名安定书隐。事见《月泉吟社诗》。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林景英,字德芳,号隐山。平阳(今属浙江)人。景熙弟。事见民国《平阳县志》卷三五。今录诗七首。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德芳,号隐山,永嘉平阳人,官帅府照磨。
朱霁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9—1320 【介绍】: 元泰安州新泰人,字景周,一作景春。朱焕子。袭职淮东大都督。世祖至元十四年改扬州路总管,历迁平江、台州、信州、衢州诸路总管,皆有惠政。仁宗延祐三年改徽州路。
朱升 朝代:宋末元初

人物简介

简介
字景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1—1336 【介绍】: 元浦江人,字清远,一字明远,号槐窗居士,又号田居子。十二岁能属文,长从方凤、吴思齐等游,尽通诸子百家之言,尤精究《》、《春秋》。有《春秋举传论》、《周正如传考》、《蔡氏传正误》等。
全宋诗
黄景昌(一二六一~一三三六),字清远,一字明远,晚号田居子,浦江(今属浙江)人。长从方凤、吴思齐、谢翱游。有《田间古调辞》,已佚。元顺帝至元二年卒,年七十六。月泉吟社第二十五名,署名槐窗居士。事见《月泉吟社诗》,《浦阳人物记》卷下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河间人,字景山,号鸠巢。工诗文。累官乌撒乌蒙道宣慰副使,会地方不靖,按行调发,尽心镇抚。有《鸠巢漫稿》。
元诗选
京字景山,河间人。早岁起家掌故枢府,不数年,遂长其幕,遽坐废。大德五年春,奉命宣慰乌蛮,寻升乌撒乌蒙道宣慰副使,佩虎符,兼管军万户,悉其见闻为《云南志略》四卷,三年而报使,因以其书上之,即移病归乡里卒。景山于书,酷好《老子》,独慕白乐天之为人,平生为诗凡数百篇,而云南诸作,尤为世所传诵,总题曰《鸠巢漫稿》,鸠巢,其自号也。袁伯长谓其诗「质而不倨,绮而不踰,袭众芳之英,融寄于穷厓绝域之地。」虞伯生谓云南之诗,「虽悲宕动人,而无怨尤忿厉之气,其所存庶几不缪于古人。」余观景山之自叙曰:其词或传,幸得托于中州人士之末。其自命可知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