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58,分131页显示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42  43  44  45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梁顺孙(景枢 )
石景(慎思 )
释景淳
石景衎
叶康直(景温 )
杨景芬
张景温(敦直 )
黄景
石景衡(叔平 )
钟离景伯(公序 )
王回(景深 )
钱景阳
赵宗汉( 东阳安康郡王、景王 孝简 )
曹景
郭景祥
梁顺孙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筠州高要人,字景枢。神宗元丰间,为桂州观察判官,监邕州、横山、田州等峒金坑。初侬智高虏掠平民入峒,数十年无一人还。顺孙至,抚以恩信,又以身请,使归其人。酋长畏服,民归之如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越州新昌人,字慎思。神宗元丰间进士。调天台尉,岁歉即赈饥。民有贳酒不与,夺而往,酒家击之毙,令欲置其死。景术以为夺酒为盗,击盗不当入于死。令初以慎思年少易之,至是屈服。用荐移仙居令。知黄岩县事,以母年高去。除尚书祠部员外郎,提点京西北路刑狱。以朝奉大夫致仕卒。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景淳,一作警淳(《吟窗杂录》卷三二),神宗元丰初桂林僧,居豫章乾明寺。事见《冷斋夜话》卷六。今录诗二首。
石景衎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宋登科记考
石衍子。越州新昌县(今浙江绍兴新昌)人。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仕至员外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人,字景温。第进士。知光化县,民皆编竹为屋,康直始教用陶瓦,以杜火患。与谷城知县丰稷俱有治绩,时有“叶光化,丰谷城,清如水,平如衡”之谣。曾布行新法,以为司农属。哲宗元祐间以宝文阁待制知亳州,通浚积潦,民获田数十万亩。召为兵部侍郎卒,年六十四。
全宋文·卷一八二七
叶康直(一○二八——一○九一),字景温,建州(治今福建建瓯)人。熙宁中擢进士第,知光化县,有政绩。为司农寺勾当公事,历永兴、秦凤、陕西等路转运判官,泾原、陕西转运副使。元祐初加直龙图阁、知秦州,改知河中府,复知秦州。迁宝文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知亳州。元祐六年,召为兵部侍郎,寻卒,年六十四。见《宋史》卷四二六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八。
杨景芬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元丰五年(1082)任河北东路提举常平等事。
张景温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七八二
张景温,字敦直,和州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嘉祐中登进士第。熙宁七年为开封府界诸县镇勾当公事,次年以大理寺丞提举出卖解盐,迁殿中丞。元符间历广西提点刑狱、广西转运副使。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一、二六三、三○五、五○八、五一九,《桂胜》卷二,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一九。
黄景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元丰八年(1085)任怀州知州。元祐二年(1087)任职方郎中。
石景衡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宋登科记考
石衍之子。字叔平。越州新昌县(今浙江绍兴新昌)人。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官至朝奉大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钟离景伯,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知通州(《舆地纪胜》卷四一)。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知寿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二)。
全宋文·卷二一八二
钟离景伯,字公序,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朝议大夫。元丰七年知通州;元祐三年六月,以中散大夫、少府少监知寿州。以善书知名。著有《草书洪范无逸中庸韵谱》十卷(已佚)。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二,《宋史》卷二○七《艺文志》六,《书史会要》卷六,《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
王回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8—1100 【介绍】: 宋兴化军仙游人,字景深。神宗熙宁六年进士。为松滋令,邑俗祭祀用人为牺牲,回捕治甚严,其风遂革。哲宗元符中为睦亲宅讲书。与邹浩友善,浩论刘皇后不当册立,回预其议。及浩遭贬南迁,又敛钱与治装,往来经理,遂下诏狱,自承预邹浩议,除名停废。徽宗立,召还旧官,擢监察御史,数日卒。
钱景阳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元祐三年(1088)任安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9 【介绍】: 宋宗室。赵允让子。累拜保宁军留后、封东阳安康郡王。迁彰德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空,嗣濮王。徽宗时历宁江、保平、泰宁三镇,判大宗正事,加检校司徒、太保、太尉。善画,尝作《八雁图》,人称其工。卒谥孝简,追封景王。
全宋文·卷二一○七
赵宗汉(?——一一○九),英宗幼弟,累拜保宁军留后、邺国公、东阳安康郡王。元符初以彰德军节度使嗣濮王。徽宗即位,徙宁江、保平、泰宁三镇,判大宗正事。善画。大观三年八月卒,赠太师,追封景王,谥孝简。《宋史》传附濮王允让传中。
曹景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三四一
曹景,元祐中知元氏县。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郭景祥,哲宗元祐间人(明正统《和州志》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