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佛名悉达多,净饭王子,年十九立为太子,出家成佛,号天人师。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至周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死,年七十九,是为贤劫第四世尊。
李昙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颍川人,字云。少孤,继母严酷,事之愈谨,为乡里所称。桓帝以安车征之,不至。养亲行道,终身不仕。
荀昙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颍川颍阴人,字元智。荀淑兄子。为广陵太守,正身疾恶。志除宦官,其支党宾客有在郡者,纤罪必诛。后以兄昱谋诛宦官不克,禁锢终身。
昙柯迦罗 朝代:曹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魏僧。中天竺人。幼颖悟,博览群书。后读佛书,始知佛教宏旷,乃出家为僧。魏齐王芳嘉平中至洛阳,译《僧祇戒心》。更请梵僧立羯磨法。中夏戒律始此。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此云法时。中天竺人。家世富有。喜营福。有才辨。读书过目成诵。工四韦驮论。风云星宿。图谶运变。皆鍊达贯穿。谓天下之理。毕殚于己。年二十馀。游僧坊。阅法胜毗尼。茫然不知为何等语。叹曰顿出情外。必有精义。跪问一比丘。遂悟因果三世之旨。于是弃家学道。诵大小乘经。诸毗尼部。以游化诸国。嘉平中。至洛阳。时法流滥觞。中夏比丘特剪发而已。斋忏事。如祠祀状。律仪之说。曾莫闻也。迦罗至。始疏决其源。译戒律以僧祇戒心为日用。又请梵僧。立结磨法。而道遂大行。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昙柯迦罗此云法时。本中天竺人。家世大富。常修梵福。迦罗幼而才悟质像过人。读书一览皆文义通畅。善学四围陀论。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该综。自言。天下文理毕己心腹。至年二十五。入一僧坊。看遇见法胜毗昙。聊取览之。茫然不解。殷勤重省更增昏漠。乃叹曰。吾积学多年。浪志坟典。游刃经籍。义不再思文无重览。今睹佛书顿出情外。必当理致钩深。别有精要。于是赍卷入房。请一比丘略为解释。遂深悟因果妙达三世。始知佛教宏旷俗书所不能及。乃弃舍世荣出家精苦。诵大小乘经及诸部毗尼。常贵游化不乐专守。以魏嘉平中来至洛阳。于时魏境虽有佛法而道风讹替。亦有众僧未禀归戒。正以剪落殊俗耳。设复斋忏事法祠祀。迦罗既至大行佛法。时有诸僧共请迦罗译出戒律。迦罗以律部曲制文言繁广。佛教未昌必不承用。乃译出僧祇戒心。止备朝夕。更请梵僧立羯磨法受戒。中夏戒律始自于此。迦罗后不知所终。时又有外国沙门康僧铠者。亦以嘉平之末。来至洛阳。译出郁伽长者等四部经。又有安息国沙门昙帝。亦善律学。以魏正元之中。来游洛阳。出昙无德羯磨。又有沙门帛延不知何人。亦才明有深解。以魏甘露中。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等凡六部经。后不知所终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正元之中。至洛阳。译昙无德羯磨法。
神僧传·卷第三
释昙谛。姓康氏。其先康居国人。汉灵帝时移附中国。献帝末乱移止吴兴。谛父肜尝为冀州别驾。母黄氏昼寝梦见一僧。呼黄为母。寄一麈尾并铁镂书镇二枚。眠觉见两物具存。因而怀孕生谛。谛年五岁母以麈尾等示之。谛曰。秦王所饷。母曰。汝置何处。答云不忆。至年十岁出家。学不从师悟自天发。后随父之樊邓。遇见关中僧䂮(音略)道人。忽唤䂮名。䂮曰。童子何以呼宿老名。谛曰。向者忽言。阿上是谛沙弥。为众僧采菜被野猪所伤。不觉失声耳。䂮经为弘觉法师弟子。为僧采菜被野猪所伤。䂮初不忆。此乃诣谛父。谛父具说本末并示书镇麈尾等。䂮乃悟而泣曰。即先师弘觉法师也。师经为姚苌讲法华。贫道为都讲。姚苌饷师二物。今遂在此。追计弘觉舍命正是寄物之日。复忆采菜之事。弥深悲仰。性爱林泉。后还吴兴。入故章昆山。闲居涧饮二十馀载。以宋元嘉末卒于山。寿六十馀。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昙谛。姓康。其先康居人。汉灵帝时移附中国。献帝末乱移止吴兴。谛父肜尝为冀州别驾。母黄氏昼寝。梦见一僧呼黄为母。寄一麈尾并铁镂书镇二枚。眠觉见两物具存。因而怀孕生谛。谛年五岁母以麈尾等示之。谛曰。秦王所饷。母曰。汝置何处。答云不忆。至年十岁出家。学不从师悟自天发。后随父之樊邓。遇见关中僧䂮道人。忽唤䂮名。䂮曰。童子何以呼宿老名。谛曰。向者忽言。阿上是谛沙弥。为众僧采菜被野猪所伤。不觉失声耳。䂮经为弘觉法师弟子。为僧采菜被野猪所伤。䂮初不忆此。乃诣谛父。谛父具说本末。并示书镇麈尾等。䂮乃悟而泣曰。即先师弘觉法师也。师经为姚苌讲法华。贫道为都讲。姚苌饷师二物。今遂在此。追计弘觉舍命。正是寄物之日。复忆采菜之事弥深悲仰。谛后游览经籍遇目斯记。晚入吴虎丘寺。讲礼易春秋各七遍。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遍。又善属文翰。集有六卷。亦行于世。性爱林泉。后还吴兴。入故章昆崙山。闲居涧饮二十馀载。以宋元嘉末卒于山舍。春秋六十馀。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法护。其先月氏人。姓支氏。后家燉煌。八岁弃家师事沙门竺高座。日诵万言。性纯粹苦行笃学。武帝时。京师寺像虽崇丽。而方等深经未至。护慨然随师游历西域诸国。凡三十六种。异言异书。皆精研无遗。遂东归。自燉煌至长安。随轩译写。为晋文。如贤劫法华光赞等百六十五部。以行世。法被中华。护力也。护山居每漱涧中。樵者秽涧侧。涧为涸。护叹曰。人之无德。致清泉不流。苟无以给。正当移去耳。俄泉流如故。后立寺于长安青门外。声称甚远。众常千人。惠帝西奔开中扰乱。护与弟子东下。至渑池而殁。寿八十八。世号燉煌菩萨。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竺昙摩罗刹。此云法护。其先月支人。本姓支氏。世居燉煌郡。年八岁出家。事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诵经日万言。过目则能。天性纯懿操行精苦。笃志好学。万里寻师。是以博览六经游心七籍。虽世务毁誉。未尝介抱。是时晋武之世。寺庙图像虽崇京邑。而方等深经蕴在葱外。护乃慨然发愤。志弘大道。遂随师至西域。游历诸国。外国异言三十六种。书亦如之。护皆遍学。贯综诂训。音义字体。无不备识。遂大赍梵经。还归中夏。自燉煌至长安。沿路传译写为晋文。所获览即正法华光赞等一百六十五部。孜孜所务。唯以弘通为业。终身写译劳不告勌。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护以晋武之末。隐居深山。山有清涧。恒取澡漱。后有采薪者。秽其水侧俄顷而燥。护乃徘徊叹曰。人之无德。遂使清泉辍流。水若永竭。真无以自给。正当移去耳。言讫而泉涌满涧。其幽诚所感如此。故支遁为之像赞云。护公澄寂。道德渊美。微吟穷谷。枯泉漱水。邈矣护公。天挺弘懿。濯足流沙。领拔玄致。后立寺于长安青门外。精勤行道。于是德化遐布。声盖四远。僧徒数千咸所宗事。及晋惠西奔关中扰乱百姓流移。护与门徒避地。东下至渑池。遘疾而卒。春秋七十有八。后孙绰制道贤论。以天竺七僧。方竹林七贤。以护匹山巨源。论云。护公德居物宗。巨源位登论道。二公风德高远足为流辈矣。其见美后代如此。时有清信士聂承远。明解有才笃志务法。护公出经多参正文句。超日明经初译。颇多烦重。承远删正得今行二卷。其所详定类皆如此。承远有子道真。亦善梵学。此君父子比辞雅便。无累于古。又有竺法首陈士伦孙伯虎虞世雅等。皆共承护旨执笔详校。安公云。护公所出。若审得此公手目。纲领必正。凡所译经虽不辩妙婉显。而宏达欣畅。特善无生。依慧不文。朴则近本。其见称若此。护世居燉煌。而化道周给。时人咸谓燉煌菩萨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一名慧精。出卓氏。南阳人。嗜学。始闻于法道讲放光般若。从亲旧往听。遂深悟妙理。弃家事安公博究三藏。日诵五十馀万言。礼五百拜。后疾笃。持弥勒名不辍口。临终弟子智生侍。问曰。乃不愿生安养乎。曰吾与和尚八人。同愿见慈氏。今和尚𢹂道。愿先我矣。言讫有光照身。容颜悦泽。遂化。葬安塔之右。寿七十。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释昙戒。一名慧精。姓卓。南阳人。晋外兵部棘阳令潜之弟也。居贫务学游心坟典。后闻于法道讲放光经。乃借衣一听。遂深悟佛理。废俗从道。伏事安公为师。博通三藏诵经五十馀万言。常日礼五百拜佛。晋临川王甚知重。后笃疾常诵弥勒佛名不辍口。弟子智生侍疾。问何不愿生安养。诫曰。吾与和上等八人同愿生兜率。和上及道愿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愿耳。言毕即有光照于身。容貌更悦。遂奄尔迁化。春秋七十。仍葬安公墓右。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生杨氏。关中人。少仕伪秦。为卫将军。长八尺。雄武能立事。太元八年。从符坚南寇。为晋所败。归长安。师事安公。安化。又事慧远。倒志经论。多所通解。且屡为远入关。致书罗什。专对不辱。流辈忌之。远以微罪遣邕。邕识其意。无忤容。独结庐于山之西南居焉。山神来乞戒。邕如法授之。神施以外国匕箸。精巧特异。及远亡。奔赴号恸如礼。后殁于荆州竹林寺。
神僧传·卷第二
释昙邕。姓杨氏。关中人。少仕伪秦为卫将军。形长八尺雄武过人。太元八年从符坚南𡨥。为晋军所败。还至长安。因从安公出家。安公既往。复事远公。后又于山之西南营立茅宇。与弟子昙果澄思禅门。尝于一时果梦见山神求受五戒果曰。家师在此可往咨受。少时邕见一人著单衣帢风姿端雅从者二十许人请受五戒。邕以果先梦知是山神。乃为说法授戒。神䞋以外国匕箸。礼拜辞别倏忽不见。至远临亡之日奔赴号踊。后往荆州卒于竹林寺。
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三
释昙邕。姓杨。关中人。少仕伪秦至卫将军。形长八尺雄武过人。太元八年从符坚南征。为晋军所败。还至长安。因从安公出家。安公既往。乃南投庐山事远公为师。内外经书多所综涉。志尚弘法不惮疲苦。后为远入关致书罗什。凡为使命十有馀年。鼓击风流摇动峰岫。强捍果敢专对不辱。京师道场僧鉴挹其德解。请还杨州。邕以远年高遂不果行。然远神足高抌者其类不少。恐后不相推谢。因以小缘托摈邕出。邕奉命出山容无怨忤。乃于山之西南营立茅宇。与弟子昙果。澄思禅门。尝于一时果梦见山神求受五戒。果曰。家师在此可往咨受。后少时邕见一人著单衣帽风姿端雅从者二十许人请受五戒。邕以果先梦知是山神。乃为说法授戒。神䞋以外国匕筋。礼拜辞别。倏忽不见。至远临亡之日。奔赴号踊痛深天属。后往荆州卒于竹林寺。
瞿昙僧伽提婆
【佛学大辞典】
(人名)Gautama San!ghadeva,瞿昙姓。僧伽提婆名。译曰众天。罽宾国人,与慧远竺佛念等共译诸论。见历代三宝记七,梁僧传一,开元录三。
瞿昙般若流支
【佛学大辞典】
(人名)Gautamaprajn^a%-ruci,瞿昙姓。般若流支名。译曰智希。中印度之婆罗门也。元魏孝明帝熙平元年至洛阳,译诸经论。见续高僧传一(菩萨流支传附),开元释教录六。
杂阿毗昙经
【佛学大辞典】
(书名)杂阿毗昙心论之异名。
杂阿毗昙毗婆沙
【佛学大辞典】
(书名)杂阿毗昙心论之异名。
郁昙钵
【佛学大辞典】
(植物)花名。(参见:优昙)
二教──昙谶二教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昙谶二教者,西秦昙牟谶三藏立此二教也。
〔一、半字教〕,半字教者,谓声闻藏,谈理未遍,若字之有半也。
〔二、满字教〕,满字教者,谓菩萨藏,谈理满足,若字之圆满也。
遏部昙
【三藏法数】
梵语遏部昙,华言疱。谓受胎二七日,状如疮疱,故名遏部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