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血晕(血暈)
(1).因失血过多而昏厥。 清 陈确 《先世遗事纪略·父觉庵公》:“血晕不能起,使祖房婢 綵绣 溺之,置浅水中,一夜不死。”《水浒传》第六十回:“众头领且来看 晁盖 时,那枝箭正射在面颊上;急拔得箭出,血晕倒了。”
(2).因受外力打击,血液瘀结成圆形的伤痕。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检验》:“若伤处痕色不明,必剔开腐肉验骨,上自有血晕、血荫等伤痕。”
(3).浅淡的红色。 郭沫若 《路畔的蔷薇》:“蔷薇的花色还是鲜艳的,一朵紫红,一朵嫩红,一朵是病黄的象牙色中带着几分血晕。”
《漢語大詞典》:暴厥
突然昏厥。《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中〉》“麻黄汤方”方解:“金匱要略以此方去桂枝,《千金方》以此方桂枝易桂,皆名还魂汤,用以治邪在太阴,卒中暴厥,口噤气絶,下咽奏效。”
分類:突然昏厥
《漢語大詞典》:暴蹶
亦作“ 暴蹷 ”。 突然昏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蹷而死。” 司马贞 索隐:“蹷音厥。” 清 侯方域 《太子丹论》:“且天下固多散缓肥重以死者,何必其暴蹶也?”
分類:突然昏厥
《漢語大詞典》:愤厥(憤厥)
由于愤气郁结造成的痉挛昏厥。列子·汤问:“ 吴 楚 之国有大木焉,其名为櫾。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
《漢語大詞典》:发厥(發厥)
昏厥,失去知觉。《官场现形记》第二二回:“当时姨太太便气的几乎发厥。”
《國語辭典》:发晕(發暈)  拼音:fā yūn
1.头晕,头脑有昏迷晕眩的感觉。
2.形容因视物不明,造成晕眩的感觉。
《漢語大詞典》:煎厥
发高烧而昏厥。《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絶,辟积於夏,使人煎厥。”
分類:昏厥
《國語辭典》:晕池(暈池)  拼音:yūn chí
指洗澡时,因温度过高、湿度过大,或体质较弱等因素而休克昏倒的现象。
《国语辞典》:晕针(晕针)  拼音:yūn zhēn
刺针时病人突然出现脸色苍白、头晕、昏厥等反应,称为「晕针」。
《國語辭典》:死去活来(死去活來)  拼音:sǐ qù huó lái
昏死过去又醒来。形容非常痛苦或悲伤。《红楼梦》第一○三回:「只见香菱已哭得死去活来,宝蟾反得意洋洋。」《文明小史》第三七回:「慕政大哭一场,他母亲也自哭得死去活来。」
《漢語大詞典》:痫厥(癇厥)
因癫痫发作而昏厥。《素问·大奇论》:“二阴急为癇厥,二阳急为惊。” 张景岳 注:“脉急者为风寒,邪乘心肾,故为癇为厥。”
《国语辞典》:中痰  拼音:zhòng tán
旧称人的心神受痰的影响导致昏厥为「中痰」。《醒世姻缘传》第五六回:「狄婆子、薛教授两下里气的一齐中痰,两下各自乱鬨,灌救转来。」
《漢語大詞典》:瘛瘚
痉挛,昏厥。 清 袁枚 续新齐谐·银伥:“ 朱元芳 家於 闽 ,在山峪中得窖金银归,忽闻秽臭不可禁,且人口时有瘛瘚。”
分類:痉挛昏厥
《漢語大詞典》:七魄悠悠
谓七魄离身飘荡。形容惊愕、昏厥或死亡。《水浒传》第一回:“惊得太尉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西游记》第九七回:“那众强人那容分説,赶上前,把 寇员外 撩阴一脚,踢翻在地,可怜三魂渺渺归阴府,七魄悠悠别世人。”参见“ 七魄 ”。
《國語辭典》:七魄  拼音:qī pò
道教谓人身有三魂七魄。参见「三魂七魄」条。《金瓶梅》第五回:「喉管枯乾,七魄投望乡台上。」《初刻拍案惊奇》卷六:「看见了这个绝色模样,惊得三魂飘荡,七魄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