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6,分14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佛欢喜日
沙门日用
沙门日用录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两界两部大日
庚申日
长日
金刚峰日
法斋日
阿育王弟七日为王
阿输柯七日为王
日本宗派
受日
降三世与大日如来
佛类词典(续上)
佛腊日佛欢喜日
沙门日用
沙门日用录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两界两部大日
庚申日
长日
金刚峰日
法斋日
阿育王弟七日为王
阿输柯七日为王
日本宗派
受日
降三世与大日如来
佛腊日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七月十五日之夏满日名佛腊日。腊者岁末之称,佛家以一夏九旬安居之竟为岁末,故此日谓为佛之腊日。僧史略下曰:「所言腊者,经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首,则七月十五日是腊除也。比丘出俗,不以俗生为计,乃数夏腊耳。经律又谓十五日为佛腊日也。」腊或作蜡,(参见:戒蜡)
【佛学常见辞汇】
七月十五日。腊者岁末之义,佛家以一夏九旬安居之最后一日为岁末。
(杂语)七月十五日之夏满日名佛腊日。腊者岁末之称,佛家以一夏九旬安居之竟为岁末,故此日谓为佛之腊日。僧史略下曰:「所言腊者,经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首,则七月十五日是腊除也。比丘出俗,不以俗生为计,乃数夏腊耳。经律又谓十五日为佛腊日也。」腊或作蜡,(参见:戒蜡)
【佛学常见辞汇】
七月十五日。腊者岁末之义,佛家以一夏九旬安居之最后一日为岁末。
佛欢喜日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七月十五日之异名也。以此日比丘安居结了为诸佛欢喜之日故也。盂兰盆经曰:「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佛学常见辞汇】
即七月十五日,因此日比丘结夏安居完毕,众僧證道者多,十方诸佛欢喜。
(杂语)七月十五日之异名也。以此日比丘安居结了为诸佛欢喜之日故也。盂兰盆经曰:「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佛学常见辞汇】
即七月十五日,因此日比丘结夏安居完毕,众僧證道者多,十方诸佛欢喜。
沙门日用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弘赞编。
(书名)二卷,弘赞编。
沙门日用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古云重编。
(书名)一卷,古云重编。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三卷,戒显订阅,济岳汇笺。
(书名)三卷,戒显订阅,济岳汇笺。
两界两部大日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金胎两部之大日也。大日如来虽为理智不二之法身,而其智之妙用与理之妙用,别附名称。金界之大日,住于智拳印,胎界之大日,住于法界定印。(参见:两部)
(术语)谓金胎两部之大日也。大日如来虽为理智不二之法身,而其智之妙用与理之妙用,别附名称。金界之大日,住于智拳印,胎界之大日,住于法界定印。(参见:两部)
庚申日
【佛学大辞典】
(杂名)北斗七星仪轨曰:「世有司命神,每至庚申日,上向天帝,陈说众人之罪恶。」(参见:庚申会)
(杂名)北斗七星仪轨曰:「世有司命神,每至庚申日,上向天帝,陈说众人之罪恶。」(参见:庚申会)
长日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日日相续而历久也。与常日,不断平生等同。
(术语)言日日相续而历久也。与常日,不断平生等同。
金刚峰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七曜与二十八宿配合而生之吉日名。例如月与尾宿合之时,恰如当于日曜日,是名金刚峰日。此日宜修一切降伏法。宿曜经下曰:「太阳直日(日曜日也),月与尾合。太阴直日(月曜日也),月与心合。火曜直日,月与壁合。水曜直日,月与昴合。木曜直日,月与井合。金曜直日,月与张合。土曜直日,月与亢合。已上名金刚峰日。宜作一切降伏。诵日天子咒。及作护摩。并诸猛利事。」
(术语)依七曜与二十八宿配合而生之吉日名。例如月与尾宿合之时,恰如当于日曜日,是名金刚峰日。此日宜修一切降伏法。宿曜经下曰:「太阳直日(日曜日也),月与尾合。太阴直日(月曜日也),月与心合。火曜直日,月与壁合。水曜直日,月与昴合。木曜直日,月与井合。金曜直日,月与张合。土曜直日,月与亢合。已上名金刚峰日。宜作一切降伏。诵日天子咒。及作护摩。并诸猛利事。」
法斋日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每半月末日及六斋日可受持八戒斋之日也。杂阿含经四十一曰:「于法斋日及神足月受持斋戒。」
(术语)谓每半月末日及六斋日可受持八戒斋之日也。杂阿含经四十一曰:「于法斋日及神足月受持斋戒。」
阿育王弟七日为王
【佛学大辞典】
(传说)据南传善见律,王弟帝须初不信佛教,一日入森林,见群鹿交尾,疑比丘能制欲,还语王。王乃解此疑问,欲使归佛教,让王位于帝须,七日且告以期终处死。帝须升王位,虽快乐供养,无不任意,而畏死无宁日,故不起欲,忧恼憔悴。王仍谓帝须曰:出家比丘,常思惟死,故无暇起染著心。于是帝须即信佛法,感激昙无德(Dhamma-Rakkhita)之奇迹,终强请于王,至阿育寺为比丘。北传阿育王传(卷二)王弟宿大哆。阿育王经(卷三)毗多输柯之传说,大略与南传相同。(参见:韦陀输)
(传说)据南传善见律,王弟帝须初不信佛教,一日入森林,见群鹿交尾,疑比丘能制欲,还语王。王乃解此疑问,欲使归佛教,让王位于帝须,七日且告以期终处死。帝须升王位,虽快乐供养,无不任意,而畏死无宁日,故不起欲,忧恼憔悴。王仍谓帝须曰:出家比丘,常思惟死,故无暇起染著心。于是帝须即信佛法,感激昙无德(Dhamma-Rakkhita)之奇迹,终强请于王,至阿育寺为比丘。北传阿育王传(卷二)王弟宿大哆。阿育王经(卷三)毗多输柯之传说,大略与南传相同。(参见:韦陀输)
阿输柯七日为王
【佛学大辞典】
(传说)是阿输伽王之弟。(参见:阿育)附录。
(传说)是阿输伽王之弟。(参见:阿育)附录。
阿育
【佛学大辞典】
(人名)As/oka,旧称阿恕伽。新称阿输迦。译曰无忧。西纪前三百二十一年顷,于印度创立孔雀王朝之旃陀掘多大王(Chandragupta)孙也。纪元前二百七十年顷,统一全印度,大保护佛教,使之宣布各地。王之传,南北各异其趣,北传之阿育王经,阿育王传,谓其母为瞻婆罗国之婆罗门女,名曰须跋罗祇(Subhadra%n!gi)王幼时甚狂暴,不为父王所爱。欲以兄修私摩(S/usmna)为嗣。偶值领内德叉尸罗(Taks!asila%)国叛乱生,命彼往讨。据阿育王经言:「器杖资具悉不与之。」又阿育王传言:「唯与四兵,不与刀杖。」父王之意盖期其没阵也。然彼豪迈善战,平定叛乱,威权由此大张,遂于父王崩后,杀修私摩而登王位。南传之善见律一,岛史六章,大史五章则与之异,当阿育王未为王时,出为乌阇衍那(Ujjayini)副王(Yuvara%ja)在任地司收敛事,偶闻父之讣音,仓皇归都,首袭修私摩杀之,自即王位,四年间除同母弟帝须,并杀异母兄弟九十九人,然后举即位大礼。是乃佛入涅槃后二百八十年也。两说虽异,而于即位前后兄弟间有内讧,则同。登位之初,依然极狂暴,杀大臣戮妇女无数。又容栴陀耆利柯之言,造一大地狱,戮无辜之民无算,及后翻然归于佛教,大发挥慈悲精神,努力于正法之兴隆宣布。王之事迹,有其敕语诰文可證。又佛典中亦有记载,得彼此综合而知之。诰文或刻于岩面或刻于石柱,现今所发见者,有三十四章。经几多学者之苦心研究而得之。据是等诰文观之,则王有兄弟姊妹及两后。国都为华氏城,王权所及之范围,北由雪山地方,南及摩奈索,东由频伽罗湾,西及亚剌比亚海。诰文内容虽有种种异说,而要在宣布正法(Dharma)天下和乐,奖励国民怀抱慈悲精神之事。可知王不仅统御广大之版图,甚得其宜,并爱真理,富于博爱之精神,诚印度空前绝后之圣王也。即称为有史以来世界之大王,亦无不可。王归佛之动机,自阿育王传第一考之,乃因见海比丘之奇迹,自善见律毗婆沙第一考之,乃出于尼瞿陀(Nigrodha)之感化,然有名之诰文第十三章有谓「天爱善见王灌顶第八年,征服迦伽,捕虏十五万人,戮十万人,其僵者更不知为几倍。迦伽并吞以来,天爱热心护持达摩,归依达摩,又宣扬达摩教规。」则直接归佛之动机,在于征服迦伽,然其远因当为即位初年所经验之悲剧与一沙门之说法,于残忍酷薄之王心,唤起宗教的信念之萌芽,后又目击征服迦伽之大惨事,一时勃发,遂直入佛门,归于正法也。王一入佛门,热烈之度非常,于领内各地建立八万四千大寺与八万四千宝塔,又将正法宣布之诰文刻于四方,亲身拜佛迹而供养之,此其最著名之事迹也。又依善见律婆沙第二考之,王即位十七年,于华氏城为异论防止,企求第三次之结集,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一千之长老从事于此,以九月终其效,结集终了之后,派遣宣教师于四方,如派末阐提(Majjhantika)至罽宾(Kas/mir)犍陀罗(Gandha%ra)国,派摩诃提娑(Maha%deva)至摩醯沙末陀罗(Mahisa-man!d!ala)国,派勒弃多(Rakkhita)至娑那娑私(Aanava%si沙漠地方)国,派昙无德(Yonaka-dkamma-rakkhita)至阿波兰多迦(Aparantaka五河西部)国,派摩诃昙无德(Mahadhamma-rakkhita)至摩诃勒叱(Maha%-rat!t!ha)国,派摩诃勃弃多(Maha%rakkhita)至叟那世界(Yonaloka希腊领地)派末示摩(Majjhima)至雪山边国(Himavanta-pada尼波罗地方)派须那迦及郁多罗(Sonaka,Uttara)至金地(Suvarna-bhu%mi缅甸)国,派摩哂陀(Mahinda)至师子(Lan%ka%锡兰)国,令各从事教化。以上乃善见律之所传也。又诰文第十三章记王与希腊之五王国交通。所谓五王国者希利阿(Syria)曷奇伯笃(Egypt)买赛顿(Macedon)曷毕落司(Epiros)及克雷纳(Cyrene)是也。王之出世年代,古来颇多异说,若于近时希腊,印度比较研究上由前记希腊五王国之出世年代换算之,便得确定其年时,虽从换算之方法,生三五年之差异,而其即位在西历纪元前二百七十所前后,则甚明也。盖王之记传南传与北传之间,不无乖错。其中显著者,如北传谓王乃佛灭百年出世,不言迦罗阿育出世。南传谓王之出世,是佛灭二百八十年,佛灭百年,别有迦罗阿育之治世。佛教史家或融会此南北两传,谓北方传之阿育为迦罗阿育,南方传之阿育为达磨阿育,南北所传之阿育实非一人,此恐出于附会,不可信也。从来以南方所传者为正确,信之不疑。而诰文所记者,反助北方之所传,亦一奇也。
(人名)As/oka,旧称阿恕伽。新称阿输迦。译曰无忧。西纪前三百二十一年顷,于印度创立孔雀王朝之旃陀掘多大王(Chandragupta)孙也。纪元前二百七十年顷,统一全印度,大保护佛教,使之宣布各地。王之传,南北各异其趣,北传之阿育王经,阿育王传,谓其母为瞻婆罗国之婆罗门女,名曰须跋罗祇(Subhadra%n!gi)王幼时甚狂暴,不为父王所爱。欲以兄修私摩(S/usmna)为嗣。偶值领内德叉尸罗(Taks!asila%)国叛乱生,命彼往讨。据阿育王经言:「器杖资具悉不与之。」又阿育王传言:「唯与四兵,不与刀杖。」父王之意盖期其没阵也。然彼豪迈善战,平定叛乱,威权由此大张,遂于父王崩后,杀修私摩而登王位。南传之善见律一,岛史六章,大史五章则与之异,当阿育王未为王时,出为乌阇衍那(Ujjayini)副王(Yuvara%ja)在任地司收敛事,偶闻父之讣音,仓皇归都,首袭修私摩杀之,自即王位,四年间除同母弟帝须,并杀异母兄弟九十九人,然后举即位大礼。是乃佛入涅槃后二百八十年也。两说虽异,而于即位前后兄弟间有内讧,则同。登位之初,依然极狂暴,杀大臣戮妇女无数。又容栴陀耆利柯之言,造一大地狱,戮无辜之民无算,及后翻然归于佛教,大发挥慈悲精神,努力于正法之兴隆宣布。王之事迹,有其敕语诰文可證。又佛典中亦有记载,得彼此综合而知之。诰文或刻于岩面或刻于石柱,现今所发见者,有三十四章。经几多学者之苦心研究而得之。据是等诰文观之,则王有兄弟姊妹及两后。国都为华氏城,王权所及之范围,北由雪山地方,南及摩奈索,东由频伽罗湾,西及亚剌比亚海。诰文内容虽有种种异说,而要在宣布正法(Dharma)天下和乐,奖励国民怀抱慈悲精神之事。可知王不仅统御广大之版图,甚得其宜,并爱真理,富于博爱之精神,诚印度空前绝后之圣王也。即称为有史以来世界之大王,亦无不可。王归佛之动机,自阿育王传第一考之,乃因见海比丘之奇迹,自善见律毗婆沙第一考之,乃出于尼瞿陀(Nigrodha)之感化,然有名之诰文第十三章有谓「天爱善见王灌顶第八年,征服迦伽,捕虏十五万人,戮十万人,其僵者更不知为几倍。迦伽并吞以来,天爱热心护持达摩,归依达摩,又宣扬达摩教规。」则直接归佛之动机,在于征服迦伽,然其远因当为即位初年所经验之悲剧与一沙门之说法,于残忍酷薄之王心,唤起宗教的信念之萌芽,后又目击征服迦伽之大惨事,一时勃发,遂直入佛门,归于正法也。王一入佛门,热烈之度非常,于领内各地建立八万四千大寺与八万四千宝塔,又将正法宣布之诰文刻于四方,亲身拜佛迹而供养之,此其最著名之事迹也。又依善见律婆沙第二考之,王即位十七年,于华氏城为异论防止,企求第三次之结集,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一千之长老从事于此,以九月终其效,结集终了之后,派遣宣教师于四方,如派末阐提(Majjhantika)至罽宾(Kas/mir)犍陀罗(Gandha%ra)国,派摩诃提娑(Maha%deva)至摩醯沙末陀罗(Mahisa-man!d!ala)国,派勒弃多(Rakkhita)至娑那娑私(Aanava%si沙漠地方)国,派昙无德(Yonaka-dkamma-rakkhita)至阿波兰多迦(Aparantaka五河西部)国,派摩诃昙无德(Mahadhamma-rakkhita)至摩诃勒叱(Maha%-rat!t!ha)国,派摩诃勃弃多(Maha%rakkhita)至叟那世界(Yonaloka希腊领地)派末示摩(Majjhima)至雪山边国(Himavanta-pada尼波罗地方)派须那迦及郁多罗(Sonaka,Uttara)至金地(Suvarna-bhu%mi缅甸)国,派摩哂陀(Mahinda)至师子(Lan%ka%锡兰)国,令各从事教化。以上乃善见律之所传也。又诰文第十三章记王与希腊之五王国交通。所谓五王国者希利阿(Syria)曷奇伯笃(Egypt)买赛顿(Macedon)曷毕落司(Epiros)及克雷纳(Cyrene)是也。王之出世年代,古来颇多异说,若于近时希腊,印度比较研究上由前记希腊五王国之出世年代换算之,便得确定其年时,虽从换算之方法,生三五年之差异,而其即位在西历纪元前二百七十所前后,则甚明也。盖王之记传南传与北传之间,不无乖错。其中显著者,如北传谓王乃佛灭百年出世,不言迦罗阿育出世。南传谓王之出世,是佛灭二百八十年,佛灭百年,别有迦罗阿育之治世。佛教史家或融会此南北两传,谓北方传之阿育为迦罗阿育,南方传之阿育为达磨阿育,南北所传之阿育实非一人,此恐出于附会,不可信也。从来以南方所传者为正确,信之不疑。而诰文所记者,反助北方之所传,亦一奇也。
日本宗派
【佛学大辞典】
(杂语)八宗者:一三论宗,二法相宗,三华严宗,四俱舍宗,五成实宗,六律宗,七天台宗,八真言宗。是亦依弘传之次第而举之。见传通缘起中。此中上六宗曰上古宗。后二宗曰中古宗。又九宗者,上八宗加禅宗也,此称八家九宗。又十宗者,上九宗加净土宗也。是亦依弘传之次第而立。见传通缘下。又十二宗者,前十宗加净土真宗,日莲宗也。此亦依弘传之次第而立。现今仅有法相华严天台真言以下八宗而已。
(杂语)八宗者:一三论宗,二法相宗,三华严宗,四俱舍宗,五成实宗,六律宗,七天台宗,八真言宗。是亦依弘传之次第而举之。见传通缘起中。此中上六宗曰上古宗。后二宗曰中古宗。又九宗者,上八宗加禅宗也,此称八家九宗。又十宗者,上九宗加净土宗也。是亦依弘传之次第而立。见传通缘下。又十二宗者,前十宗加净土真宗,日莲宗也。此亦依弘传之次第而立。现今仅有法相华严天台真言以下八宗而已。
受日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比丘于安居中依父母之病缘或自己无已之事缘,要外出时,行其作法以受暇日,名曰受日。其法以七日为程度,七日尽,尚要受日者,则改受之。见行事钞上四之二。
(术语)比丘于安居中依父母之病缘或自己无已之事缘,要外出时,行其作法以受暇日,名曰受日。其法以七日为程度,七日尽,尚要受日者,则改受之。见行事钞上四之二。
降三世与大日如来
【佛学大辞典】
(杂语)降三世为金刚萨埵之忿怒身,故其望大日如来时,以大日为自性轮身,以萨埵为正法轮身,以降三世为教令轮身。故以萨埵之正法轮身,归于大日之自性轮身,则降三世明王,即大日之忿怒身也。(参见:教令轮身)
(杂语)降三世为金刚萨埵之忿怒身,故其望大日如来时,以大日为自性轮身,以萨埵为正法轮身,以降三世为教令轮身。故以萨埵之正法轮身,归于大日之自性轮身,则降三世明王,即大日之忿怒身也。(参见:教令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