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0—? 【介绍】: 唐僧。荆州江陵人,梵名般若提婆。早年潜心读书,涉猎百氏,有志于功名。后慕佛出家,住荆州等界寺。师吉藏门入慧英,习《法华经》。后参游诸方,遍谒名德。从合浦泛海西行,初至室利佛逝国,历末罗瑜洲、羯荼国,抵师子洲,参礼佛牙。寻北行,至诃利鸡罗国。一年后,至东印度,入那烂陀寺,研习群经。译《阿笈摩经》,附归唐。武则天垂拱元年,送别义净。欲从北印度归唐,卒于途。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无行。乾封中荆州等界寺沙门。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无行禅师者。荆州江陵人也。梵名般若提婆(唐云慧天)叶性虚融禀质温雅。意存仁德志重烟霞。而竹马之年。投足石渠之署。暨乎弱冠。有怀金马之门。颇已渔猎百氏流睇三经。州望推奇乡曲排俊。于时则绚彩霞开。镜三江而挺秀。芳思泉涌。灌七泽而流津。然宿因感会今果现前。希慕法门有窥玄苑。幸遇五人之度。爰居等界道场。既而创染谛门初沾法侣。事大福田寺慧英法师为邬波驮耶(唐云亲教师和上者讹也)斯乃吉藏法师之上足。可谓蝉联硕德。固乃世不乏贤。于是标心般若栖志禅居。屏弃人间往来山水。每因谈玄讲肆击阐微言。虽年在后生而望逾先进。及乎受具同坛乃二十馀人。诵戒契心再辰便了。咸称上首馀莫能加。次隐幽岩诵法华妙典。不盈一月七轴言终。乃叹曰。夫寻筌者意在得鱼。求言者本希趣理。宜可访名匠镜心神启定门断烦惑。遂乃杖锡九江移步三越。游衡岳处金陵。逸想嵩华长吟少室。濯足八水举袂三川。求善知识即其志也。或携定门而北上。猎智者禅匠之精微。麾戒巘而东归。究道宣律师之淳粹。听新旧经论。讨古今仪则。洋洋焉波澜。万顷嶷嶷也。崖岸千寻。与智弘为伴。东风汎舶一月到室利佛逝国。国王厚礼特异常伦。布金华散金粟。四事供养。五对呈心。见从大唐天子处来倍加钦上。后乘王舶经十五日达末罗瑜洲。又十五日到羯荼国。至冬末转舶西行。经三十日到那伽钵亶那。从此泛海二日到师子洲。观礼佛牙。从师子州复东北泛舶一月到诃利鸡罗国。此国乃是东天之东界也。即赡部州之地也。停在一年。渐之东印度。恒与智弘相随。此去那烂陀途有百驿。既停息已便之大觉。蒙国安置入寺俱为主人。西国主人稍难得也。若其得主则众事皆同如也。为客但食而已。禅师后向那烂陀。听瑜伽习中观。研味俱舍探求律典复往羝罗荼寺。去斯两驿。彼有法匠善解因明。屡在芳筵习陈那法称之作。莫不渐入玄关颇开幽键。每唯杖锡乞食全躯。少欲自居情超物外。曾因闲隙译出阿笈摩经。述如来涅槃之事。略为三卷。已附归唐。是一切有部律中所出。论其进不乃与会宁所译同矣。行禅师既言欲居西国。复道有意神州。疑取北天归乎故里。净来日从那烂陀相送。东行六驿各怀生别之恨。俱希重会之心业也。茫茫流泗交袂矣。春秋五十六。又禅师禀性好尚钦礼。每以觉树初绿。观洗沐于龙池。竹苑新黄。奉折华于鹫岭(此二时者春中也。皆是大节会。无问远近。道俗咸观。洗菩提树也。又鹫峰山此时有华大如手许。实同金色。人皆折以上呈。当此之时。弥覆山野名春女华也)曾于一时与行禅师同游鹫岭。瞻奉既讫遐眺乡关无任殷忧。净乃聊述所怀云尔 杂言。观化祇山顶。流睇古王城。万载池犹洁。千年苑尚清。髣髴影坚路。摧残广胁𡺡。七宝仙台亡旧迹。四彩天华绝雨声声。华远。自恨生何晚。既伤火宅眩中门。还嗟宝渚迷长坂。步陟平郊望。心游七海上。扰扰三界溺邪津。浑浑万品亡真匠。唯有能仁独圆悟。廓尘静浪开玄路。创逢饥命弃身城。更为求人崩意树(施也)持囊毕契戒珠净(戒也)被甲要心忍衣固(忍也)三祇不倦陵二车。一足忘劳超九数(勤也)定潋江清沐久结(定也)智釰霜凝斩新雾(慧也)无边大劫无不修。六时悯生遵六度。度有流化功收。金河示灭归常住。鸡林权唱演功周。圣徒往传馀响。龙宫秘典海中探。石室真言山处仰。流教在兹辰。传芳代有人。沙河雪岭迷朝径。巨海鸿崖乱夜津。入万死。求一生。投针偶穴非同喻。束马悬车岂等程。不徇今身乐。无祈后代荣。誓舍危躯追胜义。咸希毕契传灯情。劳歌勿复陈。延眺旦周巡东。睇女峦留二迹。西驰鹿苑去三轮。北睨舍城池尚在。南睎尊岭穴犹尊。五峰秀。百池分。粲粲鲜华明四曜。辉辉道树镜三春。扬锡指山阿。携步上祇陀。既睹如来叠衣石。复观天授迸馀峨。伫灵镇凝思遍生河。金华逸掌仪前奉芳盖。陵虚殿后过。旋绕经行砌。目想如神契。回斯少福润津梁。共会龙华舍尘翳。 在西国王舍城怀旧之作(一三五七九言)。游。愁。赤县远。丹思抽。鹫岭寒风驶。龙河激水流。既喜朝闻日复日。不觉颓年秋更秋。已毕祇山本愿诚难遇。终望持经振锡往神州。
《國語辭典》:稗沙门(稗沙門)  拼音:bài shā mén
没有德行的僧人。见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五。稗沙门》。
《国语辞典》:撅竖小人(撅竖小人)  拼音:juē shù xiǎo rén
卑劣无行的人。《魏书。卷三五。崔浩传》:「撅竖小人,无大经略。」
分类:卑劣无行
《漢語大詞典》:荒子孱孙(荒子孱孫)
不成材的子孙;放荡无行的后嗣。 宋 欧阳修 《本论》:“其政易行,其民易使,风俗淳厚而王道成矣。虽有荒子孱孙,犹七八百岁而后已。”
《漢語大詞典》:轻楛(輕楛)
轻慢无行。荀子·王制:“立身则轻楛,事行则蠲疑,进退贵贱则举佞侻。” 王先谦 集解引 郝懿行 曰:“楛,与苦同,谓脆恶也。”
分類:轻慢无行
《漢語大詞典》:浪抗
放荡无行。 清 郝懿行 《宋琐语·言诠》:“宋书·文九王传:‘ 休祐 平生浪抗无赖,吾虑 休仁 往哭,或生祟祸。’按今人以浪抗为不牢固之意,此之所言似谓浪当无检也。”浪抗,一本作“ 狼抗 ”。
分類:放荡无行
《漢語大詞典》:骄耻(驕耻)
指骄横无行的人。 汉 贾谊 新书·时变:“胡以孝弟循顺为?善书而为吏耳。故以行义礼节为?家富而出官耳。骄耻偏而为祭尊,黥劓者攘臂而为政。”
唯愿无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修得道果必愿行具足,愿大则行亦应大,若仅有愿,而徒望果,无与此相应之行,无有得證果者。此为通教家难净土教之语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只有大愿而没有实行。有愿有行,才能修得道果,若是只有愿而无行,是不能證得道果的。
无行般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不还之一。有一种之不还果,生于色界,不加功力,经久自然断上地之惑而般涅槃者。
【三藏法数】
无行般者,谓此人生色界已,不加功用行,自然断除欲界烦恼馀之思惑,而般涅槃也。
诸法无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秦罗什译。说诸法实相,无善恶之行。
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三藏法数】
谓通教第九、第十地菩萨,觉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得一身,无量身一时普现,如镜中像,随诸种类而得俱生,虽现众像,而无作为,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无行般涅槃
【三藏法数】
无行即不加功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更经多时,不能加功用行,懈怠慢纵,任运经久,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无行空
【三藏法数】
谓不离前所作行,而能了达诸阴展转缘起,无有自性可得,亦无所作之行,是为无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