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二无知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有部所说,一、染污无知,即一切之烦恼。台家所谓见思二惑也。以无明为体,无明执著于事理之法,其性分不净,故曰染污,其体昏闇,不知四谛之真理,故曰无知。此无明俱起一切之馀惑,故举无明,即摄一切之烦恼也。二、不染污无知,以劣慧为体,劣慧为无始以来怠于学问研究之结果,不解事物义理之下劣智慧也。是非执著于物之不净性分,故谓之不染污,不知事物之义理,故谓之无知,台家所谓尘沙之惑也。不染污无知不执著于事物,不能为出生死之障,故声闻缘觉之二乘不断之,佛于济度众生上有知一切事物之必要,故断此劣慧而成一切种智也。俱舍光记一曰:「问染污无知何为体?解云:以无明为体,所以不言馀烦恼者,无明通与诸惑相应。若说无明亦显馀惑。(中略)不染无知,以未成佛来所有一切有漏无染劣慧为体。」
二种无知
【佛学大辞典】
(名数)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也。(参见:无知)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染污无知〕,染污无知者,即见、思惑也。以无明为体,谓见、思惑能染污真性,无所明了也。
〔二、不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者,即尘沙惑也。以劣慧为体,谓此惑是他人分上见、思之惑,种数多故,如尘若沙,名为尘沙。既是他人之惑,不能染污我之真性。菩萨智慧广大,能令他人断见、思惑,于菩萨分上,即是断尘沙惑。二乘之人,智慧狭劣,不能令他断见、思惑,是名不染污无知。(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不染污无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无知之一。根性闇昧,不知事物之道理,法门之义理也,即智慧之劣者。是无始以来不学之结果也。但此无知非执著于物之不净性分,故云不染污,是以此无知非为悟谛理离生死之自行障,但为了知一切法成一切智人,普教化人之化他障,因而亦谓之化导障之惑,阿罗汉独断染污无知,不断不染污无知,故阿罗汉有赤盐亦不知之愚者。佛兼断不染污无知,故即称为一切智人。天台之三惑,以之为尘沙惑。
【佛学常见辞汇】
以劣慧为体,因慧劣故,不解事物的义理,其无知非因染污而起,故名不染污,不知无数法门差别,故名无知,台家谓之尘沙惑,此惑不障出世生死,而障修道成佛,故菩萨必须须断之。
般若无知
【佛学大辞典】
(术语)肇论有般若无知论。维摩经序曰:「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象,而殊形并应。」
无知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昏闇之心不知照事理也。小乘教立二种之无知:一染污无知,二不染污无知。(参见:二无知)。【又】真智寂静而不动,绝一切分别,谓之无知。起信论曰:「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净土论注下曰:「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中略)无知故能无不知。」维摩经序曰:「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象而殊形并应。」肇法师之宝藏论有般若无知论一篇。
染污无知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烦恼,以无明为体,执著一切事理,其性不净,故名染污,其体昏闇,不知四谛的真理,故名无知,台学叫做见思惑,小乘阿罗汉,辟支佛,都能断除。
染污无知
【三藏法数】
染污无知者,即见、思惑也。以无明为体,谓见、思惑能染污真性,无所明了也。
不染污无知
【三藏法数】
不染污无知者,即尘沙惑也。以劣慧为体,谓此惑是他人分上见、思之惑,种数多故,如尘若沙,名为尘沙。既是他人之惑,不能染污我之真性。菩萨智慧广大,能令他人断见、思惑,于菩萨分上,即是断尘沙惑。二乘之人,智慧狭劣,不能令他断见、思惑,是名不染污无知。(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无知所作业
【三藏法数】
无知所作者,谓无所知觉之人所作之业,皆非意思所起,是为不增长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