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着 → 着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五十种无著无缚解脱回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金刚幢菩萨十回向中第九,无著无缚回向之菩萨,以其所修之善根为五十种之回向。出八十华严三十二。
无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执著于事物之念也。【又】(人名)菩萨名。梵名阿僧伽Asan%ga,天亲菩萨之兄也,皆为法相宗之祖。(参见:阿僧伽)。【又】禅师名。唐杭州无著禅师,名文喜,年七岁出家,习律听教,宣宗初,往五台礼文殊。遇一老翁牵牛而行,迎师入寺。翁纵牛引师升堂,翁曰:近由何处来?师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师曰:末法比丘奉戒律者不少。翁曰:有几何?师曰:或三百,或五百。师却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师曰:有几何?翁曰:前三三后三三。翁呼童子均提出茶,又进酥酪。翁拈起玻璃盏问曰:南方还有这个否?师曰:无。翁曰:寻常得甚么吃茶?师无对。辞别。翁令童子相送。师问童子前三三后三三是几许。童子呼大德,师应诺。童曰:是几许?师曰:是为何处?童曰:此金刚窟般若寺。师憬然悟彼翁是文殊。懿宗咸通三年,师至洪州观音院,参仰山寂禅师,顿悟心要。光化三年寂,寿八十。见五灯会元宋僧传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1。没有执著的意思。2。菩萨名,佛灭九百年间出生于健陀罗国(在克什米尔之西),先从弥沙塞部出家,后信大乘,每夜升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瑜伽师地论,白天则对大众开示,为法相宗之祖。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轮转,原处处著故,圣者不著,故不受轮转。
【三藏法数】
无著者,谓阿难被佛徵诘,心不在中间。则又计之,一切无著,名之为心。佛又问云:汝言不著名为心者,如世间虚空水陆飞行,一切物象,汝心不著。此等物象,为有为无。若言无者,则同龟毛兔角,云何更有不著之物,而言不著。若言有者,物在则心亦在,云何无著。故云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阿僧伽
【佛学大辞典】
(人名)Asam%ga,一作阿僧祛。无著菩萨之梵名。为法相宗之祖。婆薮槃豆传曰:「既得大乘空观,因此为名,名阿僧伽,阿僧伽译为无著。」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僧伽:阿此云无,僧伽此云著,短声呼之。若长声呼之,即云众。旧云僧祛,讹也。」三藏法师传三曰:「城西南五六里,有故伽蓝,是阿僧伽菩萨说法处。菩萨夜升睹史多天,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论庄严论大乘论中边分别论,昼则下天,为众说法。阿僧伽亦名无著,即健陀罗国人也。佛灭度后,一千年中,出现于世。从弥沙塞部出家,后信大乘。」
无著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种戒之一。二乘之人见真谛之理能成圣道,于五尘之境无染著也。
【三藏法数】
谓二乘之人,见真谛理,能成圣道,于诸思惑,无所染著,是名无著戒。(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爱也。)
无著天亲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之异名。无著为兄,造摄大乘论等,天亲为弟,造唯识论等,共成立法相宗。
【三藏法数】
翻译名义引三藏传云:无著夜升睹史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等论,专弘一切法相,号法相宗。天亲乃无著之弟,相继其道,传流于世,是为无著天亲宗。(梵语睹史,又云兜率,华言知足。梵语瑜伽,华言相应。)
无著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行之一。无著即无碍之义,言诸行圆融而无障碍也。
【佛学常见辞汇】
诸行圆融无碍的意思。
【三藏法数】
无著,即无碍之义也。谓由善现之行,充扩圆融,以满空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而尘相不坏;尘界交现,小大无碍。经云: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无著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罗汉果之古译。出三藏记集一曰:「旧经无著果(亦应真亦应仪),新经阿罗汉(亦言阿罗诃)。」
【佛学常见辞汇】
阿罗汉果的旧译。
无著摄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五摄论之一。无著所造之摄大乘论也,有三译,后魏佛陀扇多译二卷,陈真谛译三卷,皆名摄大乘论,唐玄奘译三卷,题曰摄大乘论本。
【三藏法数】
谓无著菩萨造大乘摄论三卷成文,是为无著摄论。
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著见
【三藏法数】
谓如来乘如实道,示成正觉,安住世间,而不著涅槃,不著生死。菩萨称佛无著而见,是名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著见。(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三藏法数】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虽皆空寂,而恒起无著之心,说法教化,令其度生死苦海,成无上正觉,是名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