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施无畏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施无畏)
善无畏
【佛学大辞典】
(人名)中天竺国王之子,梵名戍婆揭罗僧诃S/ubha%karasim%ha,唐言净师子,义翻曰善无畏。一云输婆迦罗,此云无畏,亦义翻也。十三嗣位,昆弟嫉之而构乱,因让位于兄,出家至南海滨,遇殊胜招提,得法华三昧。又诣那兰陀寺,遇龙树弟子达磨掬多(即龙智三藏),受瑜伽三密之教,掬多劝无畏行化支那,唐玄宗开元四年至长安。出求闻持法,大日经等之秘经及现图曼陀罗。二十年求还西域。优诏不许。二十三年十月七日化,寿九十九。赠鸿胪卿。见宋僧传二。
无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法,泰然无畏之德也。此有四种,称曰四无畏。大乘义章十一末曰:「化心不怯,名为无畏。无畏不同,一门说四。」法华经方便品曰:「无量无碍。力无所畏。」无量寿经上曰:「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
【佛学常见辞汇】
心中无所怖畏。
无畏施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施之一。以无畏施于人也。持戒之人无杀害之心,一切众生之无畏无过于此,名曰无畏施。
【佛学常见辞汇】
用种种的方法去消除别人的恐惧,为三施之一。
【三藏法数】
谓一切众生,皆畏于死。持戒之人,无杀害心,令其无畏,是名无畏施。
无畏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离怖畏之安稳宝藏也。叹称真言行者之言。千手经曰:「当知其人是无畏藏,龙天善神常护持故。」
无畏三藏
【佛学大辞典】
(人名)善无畏三藏之略称。
慈悲十力无畏起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诸佛如来之慈悲由十力与四无畏而起也。无量义经偈曰:「戒定慧解知见生,三明六通道品发,慈悲十力无畏起,众生善业因缘出。」
与愿印与施无畏印
【佛学大辞典】
(杂语)或以为别,或以为同。(参见:施无畏印)
漏尽无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漏尽无所畏同。
【佛学常见辞汇】
与漏尽无所畏同。
婴童无畏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所立十住心之第三。修十善行求天道果之住心也。天上之果报虽胜,然比之佛果,则为劣朦,故曰婴童,而离三途之苦难,故曰无畏。(参见:十住心)
十住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此真言宗之教相判释也。其名目虽本于大日经十心品并大日经疏(亦本于菩提心论,释摩伽衍论),至其本质,实可称为日本弘法大师之独创。故其本据在弘法之十住心论及秘藏宝钥:一、异生羝羊心,异生为凡夫,六趣,四生等各异之生,即如所谓群生也。羝羊为牡羊,其性下劣,除求水草念淫欲外,他非所知,以譬凡夫愚痴闇昧不解世理,醉生梦死,非道恶人,无信,无德者。属于此部者。本不可列于教判之内,以皆为可进第二心之阶段,故列于此处也。二、愚童持斋心,愚童者,愚昧之童子也。持斋者,持八关斋也。恶者非始终为恶,为内薰与外缘所诱,亦修五戒十戒等作善,忠孝仁义礼智等德者是也。人乘之教,如儒教等皆摄于其中。三、婴童无畏心,婴童为母所抱则安,愿生于天得神佛拥护则满足。如弘法注:「外道生天,暂得苏息。」(秘藏宝钥)乃修四禅六行之生天教也。以上为世间三个之住心,摄于胎藏界曼荼罗第三大院外金刚部之众,以下为出世间。四、唯蕴无我心,入佛之法门最初之住心也。畏生死,厌苦,愿寂灭后涅槃者,观四谛之理。执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得唯我空者,即声闻乘之佛法也。如小乘二十部,俱舍,成实是也。五、拔业因种心,较前者更进。处于无佛世界,修无言等业,见飞华落叶,观十二因缘之法者,即烦恼所作之因虽拔而其习气未薰在者,如缘觉乘是也。以上二乘小乘教之类摄于胎曼释迦院之眷属。六、他缘大乘心,他缘与无缘同,住于自他怨亲平等之观,悟真如平等,度众生界使归入佛界也。正与法相宗所教相当。弥勒菩萨之内證法门也。七、觉心不生心,从前心之赖耶缘起进一步,入于心境俱空之證,觉悟心性之不生不灭。说三论宗所谓八不中道,起信论所说当之。此文殊菩萨之内證也。以上二心为三乘教,以下三心为一乘教。八、一道无为心,又名如实一道心。如实知自心,空性无性心。法华所说,以心即境无为无相为极意,大日经谓为「如实知自心」配于天台宗。观音菩萨之内證也。九、极无自性心,有浅深之二释。浅释者,华严法界诸法即真如实相,真如无自性,随变不守自性,染净真妄交辙,事事无碍重重无尽之义也。深释者,是由毗卢遮那之教觉而无自性。华严之法门当之,以为普贤菩萨之内證。以上九心是为显教之摄也。十、秘密庄严心,秘密者金胎两部六大三密五相五智等之无尽法门也。等觉十地亦不能见闻,其法门之德谓之庄严。即真言宗教之心地也。此十住心有横竖二者,横十住心者于一十住心又有十住心,委如十住论。横十住心为胎藏界之十住心,竖十住心为金刚界之十住心,胎金不二之处谓为不二之十住心。出决义钞直牒十。
【佛学常见辞汇】
是密宗的教相判释。一、异生羝羊心,异生,谓凡夫,凡夫不辨善恶,但念淫食,如彼羝羊,此即三恶趣的修因。二、愚童持斋心,即由外因缘发起善心,或行世善,或持五戒,此即人间之果报。三、婴童无畏心,即求生天上,离恶趣苦,或修十善,此是大乘的住心。(以上三心,为世间住心,在佛法五乘中,属人天乘。)四、唯蕴无我心,即已空人我,唯存五蕴,此是声闻乘的住心。五、拔业因种心,即观十二因缘,拔惑业因缘之种,出于三界,此是缘觉乘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属小乘教。)六、他缘大乘心,即起度他之无缘大悲,此是法相宗的住心。七、觉心不生心,即起八不之正观,无知心性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此是三论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属三乘教。)八、一道无为心,一道即一乘法,生佛不二,境智圆融,无相无为,一道清净,此是天台宗的住心。九、极无自性心,缘起无自性,无自性之极致,则事事无碍,此是华严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属一乘教。)十、秘密庄严心,秘密庄严即曼荼罗,此是真言宗的住心,是为金刚乘教。
观音无畏
【佛学大辞典】
(杂名)观音有施无畏者之别号,放略云观音无畏。法华经普门品曰:「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离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大无畏
【俗语佛源】
佛菩萨不屈不挠地度化一切众生,宣示正道,降伏一切外道邪说,谓之「大无畏」。「大无畏」出于无我无私的平等慈悲精神。像释迦牟尼前生为萨斯太子时舍身饲虎,药王菩萨前生烧臂供佛等,均是「大无畏」的例子。再举一例:宋·许申《重修灵山开善院碑记》称:唐代大颠和尚曾参访南岳石头希迁禅师,得「大无畏法」。后遇暴徒张远凡以刃加颈,大颠神态自若地说:「若(你)必及我,是夙负命;如不负公,残恶在汝。」张远凡惭愧拜谢而去。《大日经》说「六无畏」: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和平等无畏。《大智度论》说「四无所畏」:一切智无所畏、漏(烦恼)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和说尽苦道无所畏。此外,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能令众生离于怖畏,故又称「施无畏菩萨」。又唐代密宗创始人名「善无畏」,原是中天竺人,在洛阳译出《大日经》并加以注疏。现代泛指为了正义的事业,毫无畏惧,奋不顾身,我们称之为「大无畏」精神。如碧野《雪路云程·前峡与后峡》:「筑路的英雄门,是如何用大无畏的精神克服了艰险的大自然。」(李明权)
十四无畏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谓观世音菩萨,以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无作妙力者,谓不作意之力用也。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不自观音者,谓不随声尘所起知见也。以观观者,谓返照自性也。不起知见,则无所妄;返照自性,则一切真寂,无复苦恼。故令受苦众生,蒙此真观,即得解脱,是为无畏。经云: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是也。
〔二、知见旋复〕,在心曰知,在眼曰见。知见性热,则属于人(编者注:「人」疑为「火」字)。谓菩萨能旋转知见,以复真空。能令众生,设入火难,自不能烧,是为无畏。经云:设入大火,火不能烧。是也。
〔三、观听旋复〕,观听性动,则属于水。谓菩萨能旋转观听,以复真空。能令众生,设为大水所漂,自不能溺,是为无畏。经云: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也。
〔四、断灭妄想,心无杀害〕,妄想作业,以杀为首。谓菩萨證悟实性,断灭妄想,大慈心发,无杀害念。能令众生入彼罗刹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经云:入诸鬼国,鬼不能害。是也。(梵语罗刹,华言速疾鬼。)
〔五、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谓熏闻属思,思其所闻,无性可得,则成真闻。六根害人,兵刃无异。菩萨六根既皆销灭,以复真空,一切尘境,同于声听。能令众生,当被害者,刀刃所加,段段折坏,是为无畏。经云:临当被害,刀段段坏。是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六、闻熏精明,明遍法界〕,谓菩萨从闻熏习,所成慧性,既得精明,明照十方,周遍法界,幽暗即消。能令众生虽被药叉诸幽暗者,来近其侧,目受明夺,自不能视,是为无畏。经云:药叉罗刹鸠槃荼鬼,虽近其傍,目不能视。是也。(梵语药叉,亦云夜叉,华言勇健。梵语鸠槃荼,华言瓮形。)
〔七、音性圆消,观听返入〕,谓受虚妄声尘系缚,不异禁系枷锁。菩萨以动静之性俱灭,则其观听返妄入真,声尘解脱。能令众生禁系等事,不能著身,是为无畏。经云:禁系枷锁,所不能著。是也。
〔八、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谓菩萨消灭音声,圆成闻慧,则遍生慈力,能以大利,令彼得乐。是以众生经于险路,如行坦途;或遇恶寇,自不能劫,是为无畏。经云:经过险路,贼不能劫。是也。
〔九、熏闻离尘,色不能劫〕,谓菩萨以思慧熏闻成性,离诸尘妄,不被色尘所劫。能令一切性多淫人,贪欲不生,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一切多媱众生,远离贪欲。是也。
〔十、纯音无尘,根境圆融〕,谓菩萨音性纯净,离诸妄尘,根境相入,圆融无碍。能令怀忿恨人,瞋恚不生,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是也。
〔十一、销尘旋明〕,谓菩萨除暗销尘,旋复性明。能令一切昏钝无善心人,痴暗远离,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是也。(梵语阿颠迦,华言无善心。)
〔十二、融形复闻〕,谓融形则碍灭,复闻则性真。故涉入世间而不坏世间之相,能遍十方,供养微尘数佛,禀承其法,各为法子,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经云:能令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是也。
〔十三、六根圆通,明照无二〕,谓菩萨六根圆融,通达无碍,含摄法界,如大圆镜,明照无二。由此故能承顺法门,受领无失,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经云: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是也。
〔十四、我一名与六十二恒河沙名,等无有异〕,谓菩萨得真圆通,能令求福众生,但持我之名号,与彼俱持无数菩萨名号之人较量所得福德,等无有异,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慧,正等无异。是也。
无畏怜悯
【三藏法数】
谓菩萨于诸有情,以无畏力,起怜悯心,随顺众生身语意业,利益安乐,是名无畏怜悯。(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处众无畏
【三藏法数】
处众无畏者,谓菩萨处大众会,善说法要,随他问难,悉能酬答,而无所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