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从容就义(從容就義)  拼音:cōng róng jiù yì
为维护正义或道义,一点也不害怕的安然赴死。《宋史。卷四五○。忠义传五。赵卯发传》:「慷慨杀身易,从容就义难。」
《漢語大詞典》:略无忌惮(略無忌憚)
毫无畏忌。形容非常放肆。语本《礼记·中庸》:“小人而无忌惮也。”《三国演义》第三回:“﹝ 董卓 ﹞出入宫庭,略无忌惮。”
力无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力无所畏之略。
六无畏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真言行者于地前三劫所得之利益也。(参见:无畏)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真言行者菩提心一念之功德有六种之差别,谓之六无畏,无畏者,安稳苏息之义,一切众生被烦恼所缚而似死灭,若到此六处,则各各离彼之扼缚,而得苏息,故名无畏。凡大日经之说相,地前立三阿僧祇劫,于此三劫越粗妄执与细妄执及极细妄执之三妄执,此上更立十地,为开发金刚宝藏位,以上上方便更断微细之妄执,而至于佛果。即三劫十地之次第,三劫为地前,十地为地上。十地者,第四之一切也(与显教以三劫为究竟异),于此地前三劫差降真言行者所得之功德而立六无畏也:一善无畏,是即世间之善心,持五戒十善等离三途业之位也。真言行人修三密而供养本尊之位与之齐。二身无畏,二乘行者不净观等成就,于身之扼缚得解脱之位也。真言行人依有相观于坛上本尊众相现前之位与之齐。三无我无畏,二乘之人證无我之理,于一切法观无我相之见道位也。真言行人于本尊海会觉众像为缘生,不生爱著之位与之齐。四法无畏,二乘之人于五蕴等法觉性相为空證偏真之理之无学道位也。真言行人于瑜伽境界如水月镜像观无性无相之位与之齐。五法无我无畏,三乘之人,了万法唯心心外无法而心得自在之位也。真言行人知一切境界皆自心功德得自在之用之位与之齐。六平等无畏,一乘之人了万法一实真如,于诸法无能所本末,住于平等法界之位也。真言行人现诸法本不生,住心实际平等本源之位与之齐。已上六无畏以三劫配之,则前四者乃初劫之位,第五者乃第二劫之位,第六者乃第三劫之位也。但三劫就所度之妄执而立之,六无畏就能度之净心而立之。见大日经疏三十、住心广名目六、辩惑指南三。
心无畏故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大日经曰:「心无畏故,能究竟净菩提心。」行者观心月,泰然无所畏惧,谓之心无畏。以心无畏之故,得净究竟圆明之菩提心也。
四无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四无所畏,化他之心不怯,名无畏。四无畏有佛与菩萨之二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见智度论二十五、法界次第下之下。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无所畏,无畏是教化他人的心没有惧怕。有佛四无畏与菩萨四无畏二种。(参见:佛四无畏或菩萨四无畏)
佛四无畏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四十八明佛之四无畏。法界次第下依智度论释之:一一切智无所畏,谓世尊于大众中师子吼,我为一切正智之人,无些怖心也。二漏尽无所畏,谓世尊于大众中师子吼,我断尽一切烦恼,无些怖心也。三说障道无所畏,谓世尊于大众中师子吼,障害佛道之法无些怖心也。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谓世尊于大众中师子吼,尽苦道无些怖心也。俱舍论二十七曰:「佛四无畏,如经广说。一正等觉无畏,二漏永尽无畏,三说障法无畏,四说出道无畏。」
【佛学常见辞汇】
佛对众生说法时有四种的泰然无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菩萨四无畏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五说菩萨之四无畏。大乘义章十一依之而释四无畏:一总持不忘说法无畏。菩萨能闻持教法忆持众义而不忘,故于大众中说法不畏也。二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畏。药有二种,为世间法出世间法,众生之根欲性有种种,菩萨能了知之,故于大众中说法不畏也。三善能问答,说法无畏。一切异见皆能摧破,一切正法悉能成立,无量众生一时虽来问难,而菩萨悉能于一时酬对,故对大众中说法不畏也。四能断物疑,说法无畏。众生问难,随意解说法,如法能巧断众生之疑,是曰能断疑。以有此能之故,于大众中说法不畏也。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教化众生之时有四种的无畏,即一、总持不忘,说法无畏;二、尽知法乐,和知道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畏;三、善能问答,说法无畏;四、能断物疑,说法无畏。
施一切无畏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除盖障院八菩萨之一尊也。(参见:除盖障院)
施一切无畏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施护译。佛为帝释天说。
施无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施无畏者,施无畏萨埵等。观音菩萨之异名。彼菩萨为众生之依怙而使不畏怖者,即是施以无畏也,故名。法华经普门品曰:「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楞严经六曰:「十方微尘国土皆名之为施无畏者。」观音玄义记一曰:「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梵Abhayanda。
【佛学常见辞汇】
1。又名施无畏者,或施无畏菩提萨埵,即观世音菩萨的别名。2。消除众生的危难和恐怖。
施无畏手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作施无畏印之手也。(参见:左)
【佛学大辞典】
(术语)Ca又,援,者。悉昙五十字门之一。一切法离迁变之义也,四圣谛Catur-a%ryasatya之声也。金刚顶经曰:「左字门,一切法离一切迁变故。」文殊问经曰:「称左字时,是圣谛声。」
施无畏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施无畏之印契。举右手舒五指以向于外者。大日经四曰:「以智慧手(右手)上向作施无畏形。颂曰:能施与一切众生类无畏。若结此大印名施无畏者。」又曰:「举毗钵舍那臂作施无畏手,是施无畏者印。」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曰:「右手展掌,竖其五指,当肩向外,名施无畏。此印能施一切众生安乐无畏。」
施无畏与与愿
【佛学大辞典】
(印相)对于施无畏印而垂右手而仰掌者为与愿印,但以此二印有互通之义,故往往有以与愿印名施无畏印者。玄奘译十一面神咒经曰:「左手执红莲华军持,展右臂以挂数珠及作施无畏手。」香王菩萨陀罗尼经曰:「右臂垂下五指皆伸施无畏手,其五指端各雨甘露施五道众生。」千光眼经曰:「施无畏舒右手垂五指现掌。」马头受檀法曰:「右臂垂下五指皆申施无畏手。」此等皆以与愿为施无畏。
施无畏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除盖障院之上第三位。密号称为自在金刚。以五智之光明施与众生使无所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