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无生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二空观)
无生法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宝积经二十六曰:「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注维摩经一曰:「肇曰: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见法无生,心智寂灭,堪受不退,故名无生法忍也。」智度论七十三曰:「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此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无生忍,即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
【三藏法数】
理本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故名无生。谓菩萨于无生之法,忍可忍乐,不动不退,是名无生法忍。
无生相似过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四过之一。已生之因,虽成立宗,而就未生之因,谓不能成立宗之过也。例如对于所谓「声无常」,谓声发后固成立宗,而未发时,无其体故,不得云无常之过是也。
无生清净宝珠名号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之名号,以法藏菩萨之无生智所成,故为无生即生之法性中道也。往生论赞下曰:「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虚妄生也。」又曰:「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
尽无生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俱舍论所说十智中尽智无生智之二也。俱舍论二十五曰:「尽无生智说名为觉。」(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Jn^a%na,阇那,若那。于事理决断也。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境决断,说之为智。」唯识述记九曰:「忍言智以决断故。」
【佛学常见辞汇】
深明事理的智慧。
体空无生观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一切诸法,观其体空无性,如梦幻如露亦如电之观法也。
无生法性
【佛学常见辞汇】
谓诸法的本性,即是真如实相,原无生灭。
四谛──通教无生四谛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通教者,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也。无生四谛者,谓此教三乘之人根利,用体空观,体达五阴诸法,当体即空,如幻如化。故云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灭无生相,道不二相也,是名通教无生四谛。(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但證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利根菩萨,即于真空之理,能知不空,證入中道之理;与后别、圆二教是同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一、苦谛〕,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五阴生死等苦,当体即空,而无逼迫之相,故名苦谛。
〔二、集谛〕,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惑业之因,当体即空,了无惑业和合之相,故名集谛。
〔三、灭谛〕,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五阴生死等苦,昔本无生,今亦无灭,故名灭谛。
〔四、道谛〕,道即戒定慧之道。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所破之集,能破之道,同一真空,无有二相,故名道谛。
得无生忍
【三藏法数】
谓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菩萨證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生忍。
乐无生法忍
【三藏法数】
无生法,即不生不灭之理,忍即安忍。修行之人,于不生灭之法,起希乐心,安忍不退,以期必證乎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