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覆业无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五种无明之一。(参见:无明)附录。
【三藏法数】
谓一切结使,覆蔽诸业,不令人知,恐失名誉、利养、恭敬等,是为覆业无明。
缠无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无明之一。缠者缠缚之义,无明烦恼,系缚众生而使不能出生死,故有此名。大藏法数曰:「缠即缠缚谓,由此无明之惑缠缚,不能出离生死,故谓缠无明。」
【三藏法数】
缠即缠缚,谓由此无明之惑缠缚,不能出离生死,故曰缠无明。
十重无明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十地中,每一地皆有其无明,故十地有十重无明。
四无明
【佛学常见辞汇】
一、缠无明,缠即缠缚,谓由于此无明之惑的缠缚,使人不能出离生死;二、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长时随逐眠伏于第八阿赖耶识中;三、相应无明,谓意识缘于六尘之境,识与境相应,而起无明烦恼;四、独头无明,又名不共无明,谓未有六尘之境相对,而意识独缘想六尘之境,因识与境不相应,无明独起,所以叫做独头无明。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无明者,于第一义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惑是也。
〔一、缠无明〕,缠即缠缚,谓由此无明之惑缠缚,不能出离生死,故曰缠无明。
〔二、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长时随逐,眠伏第八藏识之中,故曰随眠无明。
〔三、相应无明〕,谓意识缘于六尘之境,识与境相应而起无明烦恼,故曰相应无明。(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四、独头无明,亦名不共无明〕,谓未有六尘之境相对,而意识独缘想诸尘之境,识与境不相应,故曰独头无明。
本末二种无明
【佛学次第统编】
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又一切烦恼之异名也,有二种:
一、根本无明 始初之念,法界之理,之根本无明。
二、枝末无明 因根本无明,起三细六粗之惑业,曰枝末无明。
独头相应二种无明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无明又有二种:
一、独头无明 又云不共无明。如起信论谓:业转现三细之间,无明独起,为独头无明。
二、相应无明 六粗与馀惑相应而起,为相应无明。
十五无明
【佛学次第统编】
髀婆沙论云十五种无明:
一、根本无明 谓从无始之际,一念不觉。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诸惑烦恼,是为根本无明。
二、枝末无明 谓心心所法相应而起。即有贪瞋慢疑见等烦恼,是为枝末无明。
三、共无明 谓一切结使,共相造作一切诸业,是为共无明。
四、不共无明 谓第七识,无别体相,妄起染心,障蔽无漏圣法,恒不间断,是为不共无明。
五、相应无明 谓第七识恒与贪痴见慢四惑相应,是为相应无明。
六、不相应无明 谓第七识不与馀识外缘粗显之境相应,是为不相应无明。
七、迷理无明 谓根本无明,障于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是为迷理无明。
八、迷事无明 谓见思烦恼,障蔽生死之事,不能出离,是为迷事无明。
九、独头无明 谓妄觉之心,不缘外境,孤然生起,生已增广,是为独头无明。
十、俱行无明 谓心心所法,常相随逐,曾不舍离,是为俱行无明。
十一、覆业无明 谓一切结使,覆蔽诸业,不令人知,恐失名誉利养恭敬等,是为覆业无明。
十二、发业无明 谓贪痴我见慢等,悉能发生一切恶业,是为发业无明。
十三、种子子时无明 种子者谓第八藏识,含藏一切染净种子也。子时者,子为十二时之首,以喻藏识为诸识之首也。盖染习种子,蕴在藏识之中,未发显时,是为种子子时无明。
十四、行业果无明 谓于十二因缘中,无明行受取有五者烦恼是业因。识等七者是苦果,是为行业果无明。
十五、惑无明 谓俱生分别及根本随烦恼等惑,是为惑无明。
无明发业
【佛学次第统编】
无明支取发业者,如胜鬘经有五住地。即见一处,欲色有及无明住地。前四烦恼障,能发诸业。第五所知障,不能发业。于此五中,唯取前四。于发业中,有能通发总别业者,有但发总报者,有唯发别报者,今取兼发总别及唯发总报者,不取唯别。于中复有助正发业,通取助正。正发行者,唯见所断,谓粗猛故。助者不定,谓助发人天总报之业,亦通修道。助发恶趣总报之行,多唯见断发别报等。少亦通修,又此无明通于相应不共缠及随眠,现行名缠,种名随眠。现行分二,与本惑俱。名为相应,不与本俱。名为不共,然多说是主独行迷因果理。行相细故,不同非主独行无明。
虽诸烦恼,皆能发润,而发业位,无明力增,以具十一殊胜事故,如缘起经说。
一、所缘缘 遍缘染净故。
二、行相胜 隐真显妄故。
三、因缘胜 惑业生本故。
四、等起胜 等能发起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缘起法故。
五、转异胜 随眠缠缚相应不共四转异故。
六、邪行胜 于谛起增益及损灭行故。
七、相状胜 微细自相,遍爱非爱共相转故。
八、作业胜 作流转所依事,作寂止能障事故。
九、障碍胜 障碍胜法及广法故。
十、随转胜 乃至有顶犹随转故。
十一、对治胜 二种妙智所对治故。
所以不说馀惑,亦名发业支也。
二无明熏
【佛学次第统编】
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
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
无明火
【俗语佛源】
「无明」即痴味,无慧,昧于事理,系从梵语Avldya意译而来的。隋·慧远《大乘义章》卷四:「言无明者,痴暗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无明」居「十二因缘」之首,谓由「无明」不觉,造种种业,结识入胎,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楞严经》卷四说:「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二者相合,就产生出生命。南朝齐·萧子良《净住子净行法门》说:「将恐烦恼炽火,无由而灭;无明重暗,开了未期。」经中对「无明」有各种详尽的分析。修行佛法的归宿成佛,也就是要彻底破除无明。无明包括贪欲和嗔怒等。在俗文学中,亦作无明火,无明业火,一般指怒火。如《刘知远诸宫调》第十一:「平白以无明火,不改从前穷性气。」元·佚名《昊天塔》第四折:「这厮待放蒙挣,早拨起咱无明火不邓邓。」《水浒传》第三回:「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纳不住。」也指贪欲,欲火。如元·杨景贤《刘行首》第三折:「怎管的闲花风月自冤业,无明火未断绝,又生出闲枝节。」(李明权)
无明二义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疏)
〔一、无体即空义〕,谓无明之惑,皆依众生妄心,违于真如而起。妄境元空,体本不有;故云无体即空义。
〔二、有用成事义〕,谓无明虽无自体,而能成办世间、出世间一切事业;故云有用成事义。
三无明
【三藏法数】
(出佛说决定义经)
〔一、痴无明〕,谓人愚痴暗钝,无所明了,而于正法不能生信,唯逐邪师邪教,妄执倒见,是名痴无明。
〔二、迷无明〕,谓人昏迷不了,惑于五尘等境,不能观察其患,及起贪染之心,是名迷无明。(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颠无明〕,谓人无所明了,而于正法起邪倒见,如常计无常,乐计非乐等,是名颠无明。
痴无明
【三藏法数】
谓人愚痴暗钝,无所明了,而于正法不能生信,唯逐邪师邪教,妄执倒见,是名痴无明。
迷无明
【三藏法数】
谓人昏迷不了,惑于五尘等境,不能观察其患,及起贪染之心,是名迷无明。(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颠无明
【三藏法数】
谓人无所明了,而于正法起邪倒见,如常计无常,乐计非乐等,是名颠无明。